《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人生是苦或樂,你我都有選擇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源於 2015 年達賴喇嘛和屠圖大主教在達蘭薩拉相處一星期的珍貴記錄。原本達賴喇嘛要在屠圖大主教 80 歲生日時到南非拜訪他,但南非政府因忌憚中共而不肯發給達賴喇嘛簽證。相隔四年,換屠圖大主教到印度達蘭薩拉參加達賴喇嘛 80 歲慶生會,達賴喇嘛親自到機場迎接。屠圖大主教於2021年過世,這次會面成了兩位好友最後一次相會。

生病的苦痛

人世間最常聽聞或經歷的苦痛,除生離死別之外,莫過於生病的苦痛。
作者道格拉斯・亞伯拉姆問罹癌的屠圖大主教: 很多人生病是很難感到喜悅的。您卻能一邊面對痛苦一邊保持喜悅,為什麼您做得到?
屠圖大主教說, 我受到很多人的幫助,我明白自己並非孤獨的個體,而是一個善良群體的一員,這是一件好事,對我幫助很大。有些苦,即便是劇烈的痛苦,也是人生不可少的調味料,至少能夠培養人的同情心。
事實上,即使在病痛當中,你還是能察覺護士照顧你時的溫柔,也看得出即將替你動手術的外科醫生的技術。但也有些時候,疼痛會強烈到你完全看不見這些事。此時的重點是,不要對自己的情緒及感受有罪惡感。陷病痛之苦時,你可以想:「嘿,我生病能上醫院,有醫生看診,還有合格的護士照顧我,我很幸運。」
這樣做就是踏出自我中心的第一步,不再一心只想著我、我、我,然後可以慢慢意識到,原來不只有我一個人身處於病痛之中,有的人說不定正承受著更大的痛苦。我們如何面對人生中看似最陰暗的阻礙,會決定我們成為怎樣的人。如果認為一切都令人絕望,我們最後只會變得壓抑刻薄,對所有事情感到憤怒,只想把所有事物搗毀。
人如果太專注於自己的重要,太執迷於分辨自己是好是壞,就會備受煎熬。執著於想要的東西,逃避不想要的東西,並不會帶來快樂。太自我中心的想法,是痛苦的溫床。關懷他人的平安喜樂,才是快樂的泉源。

病痛時的轉念

平路在 《間隙》提到自己面對生病逆境的心態調適,她說:
「讀過的書曾經教我,遇到困境的時候,以中性詞彙在心裡描述現狀。病了,身體已經縛上一堆鉛塊,若又先入為主,把一堆負面詞彙冠在自己頭上,如同添加身體的負擔。不舒服是現狀,若又認定上演的是齣「悲劇」,結局一定「痛苦」,命運一定「悲慘」…之類的,預設的劇情對『我』這個角色並不公平。」
她會以電腦軟體硬體來比擬自己,比如:「運算法出現bugs,尋找對應策略」、「當機中,正在軟體更新」…,這類語法會帶來不一樣的感受。若還是心裡嘀咕著:「若不是這場病,我早就如何如何……」,咕噥著與當下再沒有任何相關的事,甚至痴心妄想回到未生病前的狀態,平路覺得,那就是自虐了。
《薩古魯談業力》提到, 受苦是心理上的,是你製造出來的。百分之百的苦都是你自己製造的。疼痛是你別無選擇,但是受苦這事,你是有選擇的,你永遠都可以選擇不受苦。當你可以選擇不受苦時,應該就是《光師父說心經1 從此岸到彼岸》提到的「苦,是最好的老師」的境界吧!

享樂的追求

道格拉斯・亞伯拉姆問達賴喇嘛:「享樂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
達賴喇嘛說:「快樂分成兩種。一種是感官的享樂,比如性愛或美食,就屬於這一種。另一種是心靈更深層的快樂,好比透過愛、同情和寬容所衍生的快樂。感官的喜悅是一時的,心靈深處的喜悅卻能持續很久,那是真正的喜悅。」
讀到這兒的我心想著:「難道不能魚與熊掌都要嗎?既享受感官的快樂,又能感受心靈的快樂。」在閱讀完整本書之後,我找到了答案,關鍵並不是快樂是否只能二選一的問題,而是這二種快樂有著主動與被動的不同。
感官的快樂是被動的,因為美食、音樂、性愛、名利、權勢、好事…等外在條件存在時,我們因此覺得快樂,這是被動的快樂,只要少了這些外在的條件,人就會覺得無聊,進而繼續追尋這些外在條件,讓自己感受快樂,也就是向外求的快樂世界,當求而不得時,煩惱便油然而生,這是個無止盡的漩渦。
內心的快樂則是主動的,舉凡愛、同情和寬容種種心境,都是自己選擇的,不會因為別人叫你要愛、要同情、要寬容,你就做到這些,那是自己由內而生的心境,因為不受限於外在的形象,滿足感更能持續。當我們把重心放在心靈上的快樂時,自然也不易想著對外追求外在物質或名利所帶來的快樂,久而久之,便能感受到喜悅本是存於內在的境界。
把焦點放在感官的快樂時,心就容易受到蒙蔽,而忘了向內探索更深層的快樂。我猜想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宗教都有戒律的緣故,先透過捨棄感官的快樂,更能到達體悟心靈快樂的境界。

結語

叔本華說過:「有一個與生俱來的錯誤,那就是認為我們來到這世界,目的是要過得幸福快樂。」正因為以為快樂是目的,才種下許多不快樂的源由。
我們目前的社會和教育,多半強調外在、物質的價值,不夠注重內在價值。從小受這種教育長大的人,生活只知道滿足物欲,到最後,整個社會都變得偏重物質。多數人從未費心探究快樂最終的來源,快樂來自於內在,不假外求。就連身體健康,本源也在於內心,而非外在。
就像平路在 《間隙》提到的, 不去比較、也不去介意是不是幸福快樂,在你的裡面有個東西,不跟人比較的情況之下,就是好的。就眼前這樣,這樣就是好的。
最後分享書裡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案例:
一名冤獄受刑者在監獄裡中度過了 30 年,重獲自由後他接受採訪,主持人問他怎是否覺得憤怒不公?畢竟自己最菁華的 30 年歲被葬送在監獄裡。他並不生氣,他說:「如果我繼續生氣的話,剩下的人生也會被奪走。」
人生是苦或樂,你我都有選擇權。
全文完整版:連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會員
45內容數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是朗朗上口的一句話。無論你的身份是什麼,總有覺得不得已的時侯。那麼,要如何降低這些不得已時刻發生的機率呢?掌握情緒、思考、金錢、效能…等各面向,拿回主導權,你我都能更愜意的做自己的主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闆娘Summ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同意嗎?生活就是一連串的提案。 我喜歡看文案書,除了可以精進寫作能力之外,還能訓練自己的創造力,更重要的是,文案能力可以大大提升表達溝通的能力,讓人在談判說服中無往不利。 《文案力就是你的鈔能力》作者 Vista 本身是寫作課講師,同時是「閱讀人生大學校」的學伴,喜歡看文案書的我當然不能錯過……
喜歡林志玲在這個篇幅裡的結語,她說: 老天爺給你多大的困難,就會給你多大的智慧。擁有放下的格局,或許可以看見更美麗的彎處,轉身看看另一片天空吧!
卡片盒筆記法是由德國的社會學家魯曼發明的,透過這個筆記法他總共出版了 70 本書和 400 篇論文,是位相當多產的學者。 卡片盒筆記法的德文原文是 Zettelkasten,其中 Zettel 是卡片 / 筆記的意思,而 Kasten 則是盒子 / 箱子的意思,兩個字合起來就是「卡片盒筆記」。
劇中三位主角之一的莎頓畢業後陰錯陽差的進入緋色雜誌《SCARLET》擔任羅倫的助理,轉眼就已待了三年。 跟她同期的珍已經轉為雜誌的正職作家,另一好友凱特在擔任二年助理後升職為社群媒體部的主任。 莎頓意識到她必須有所成長…
他人的態度是他人決定展現出的樣貌,如何回應才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掌控的。當情緒被他人無禮的態度所影響時,無法優雅有智慧的回應時,我們可以選擇走開,先給自己時間與空間去消化情緒,再來思考如何應對。
在人與人相處間,我們常關注他人的態度好不好。 陸劇《甄嬛傳》裡,回宮後甄嬛與寧貴人的第一次見面,寧貴人桀驁不馴的態度讓浣碧頗為不悅,一旁的沈眉莊打圓場的跟甄嬛說:這人就是這樣,不要搭理她就好。 再說了,寧貴人並不熟識甄嬛,對甄嬛冷漠相對,也是後宮裡常見的戲碼。 這也沒什麼不好,感覺更像是人之常情。
你同意嗎?生活就是一連串的提案。 我喜歡看文案書,除了可以精進寫作能力之外,還能訓練自己的創造力,更重要的是,文案能力可以大大提升表達溝通的能力,讓人在談判說服中無往不利。 《文案力就是你的鈔能力》作者 Vista 本身是寫作課講師,同時是「閱讀人生大學校」的學伴,喜歡看文案書的我當然不能錯過……
喜歡林志玲在這個篇幅裡的結語,她說: 老天爺給你多大的困難,就會給你多大的智慧。擁有放下的格局,或許可以看見更美麗的彎處,轉身看看另一片天空吧!
卡片盒筆記法是由德國的社會學家魯曼發明的,透過這個筆記法他總共出版了 70 本書和 400 篇論文,是位相當多產的學者。 卡片盒筆記法的德文原文是 Zettelkasten,其中 Zettel 是卡片 / 筆記的意思,而 Kasten 則是盒子 / 箱子的意思,兩個字合起來就是「卡片盒筆記」。
劇中三位主角之一的莎頓畢業後陰錯陽差的進入緋色雜誌《SCARLET》擔任羅倫的助理,轉眼就已待了三年。 跟她同期的珍已經轉為雜誌的正職作家,另一好友凱特在擔任二年助理後升職為社群媒體部的主任。 莎頓意識到她必須有所成長…
他人的態度是他人決定展現出的樣貌,如何回應才是我們自己可以決定掌控的。當情緒被他人無禮的態度所影響時,無法優雅有智慧的回應時,我們可以選擇走開,先給自己時間與空間去消化情緒,再來思考如何應對。
在人與人相處間,我們常關注他人的態度好不好。 陸劇《甄嬛傳》裡,回宮後甄嬛與寧貴人的第一次見面,寧貴人桀驁不馴的態度讓浣碧頗為不悅,一旁的沈眉莊打圓場的跟甄嬛說:這人就是這樣,不要搭理她就好。 再說了,寧貴人並不熟識甄嬛,對甄嬛冷漠相對,也是後宮裡常見的戲碼。 這也沒什麼不好,感覺更像是人之常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個故事讓我們反省:一般人聽到別人指正自己的過失,總是很難聽得進去,俗語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在儒家裡也有這樣的話:「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子路聞過則喜」這一點,倒是值得我們學習,有人指責他的過失,他很歡喜地接受;大禹聽了善言,甚至恭敬地禮拜。
Thumbnail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The Book of Joy》 ✍️作者:達賴喇嘛 , 戴斯蒙‧屠圖 , 道格拉斯・亞伯拉姆 原文作者:The Dalai Lama, Desmond Tutu, Douglas Abrams 譯者: 韓絜光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
Thumbnail
《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是 恰美仁波切開示的金剛句,非常適合末法的眾生來受持。末法時期,很多的災禍劫、天災人禍、疾病苦惱,每天都在發生,「人」實在要有一個究竟安樂的去處。我們在人世間受苦,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這個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
Thumbnail
透過兩位世界級影響力的大師「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與「南非聖公會大主教」的刻意相遇與約定對談,說好只談喜悅,但談的是更多的苦難與慈悲。 像是所有哲學對談的基礎,總是能從「對立面」看到「相似處」 參透苦難,理解喜悅 或許,這就是人生的課題,從「影子」的位置,判斷「光源」的方位 究竟,喜悅藏在哪裡呢
Thumbnail
地球上每天都有人因各種方式非自願地結束他的生命,「我不想死,你就要死.......輪到你了......」有的是一個一個死去;有的是群體地死去;有的因疾病;有的因戰火;有的因饑荒......「人道」,有很多輪迴中的痛苦過患。偉大 蓮花生大士開示:「人世間的所有快樂,後面都有痛苦。」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人的身上有很多的病痛,實在都不知道它有很複雜的業因果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禪定神通的能力,沒有辦法去了知因果業報錯綜複雜的前因後果。也就是說,今天會有這樣的好運、好命、好事發生,以及有這樣不幸、病痛,有這樣的失敗、損失,背後都是什麼樣的原因很難去知道。
Thumbnail
今天來聊聊 "痛苦",人生就是這麼苦嗎?如何能不苦呢? 禪師 Adyashanti 《受苦的力量》書中提到我們受苦的三種方式。 某種程度來說,小我不斷的做陷阱給自己跳嗎? 內容也聊到《莊子‧大宗師》中的一段故事。
Thumbnail
人生在世,身為萬物之靈可以學佛法,就是要時時地感念、時時地懺悔這些事情。有生之年能夠做到的就是要盡量地戒殺護生、斷惡修善,來彌補有心無意造作的深惡重罪,化解無邊的惡緣。人的身上有很多的病痛,實在都不知道有很複雜的業因果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禪定神通的能力,沒有辦法去了知因果業報,錯綜複雜的前因後果。
Thumbnail
我們來看藏傳佛教的上師——索甲仁波切,如何談痛苦。他在論哀傷時,是以陪伴臨終者為切入點,但我覺得當中觀點,也可以幫助我們面對人生各種傷痛。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個故事讓我們反省:一般人聽到別人指正自己的過失,總是很難聽得進去,俗語說:「忠言逆耳,良藥苦口。」 在儒家裡也有這樣的話:「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子路聞過則喜」這一點,倒是值得我們學習,有人指責他的過失,他很歡喜地接受;大禹聽了善言,甚至恭敬地禮拜。
Thumbnail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 The Book of Joy》 ✍️作者:達賴喇嘛 , 戴斯蒙‧屠圖 , 道格拉斯・亞伯拉姆 原文作者:The Dalai Lama, Desmond Tutu, Douglas Abrams 譯者: 韓絜光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
Thumbnail
《西方極樂淨土祈願文》是 恰美仁波切開示的金剛句,非常適合末法的眾生來受持。末法時期,很多的災禍劫、天災人禍、疾病苦惱,每天都在發生,「人」實在要有一個究竟安樂的去處。我們在人世間受苦,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這個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
Thumbnail
透過兩位世界級影響力的大師「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與「南非聖公會大主教」的刻意相遇與約定對談,說好只談喜悅,但談的是更多的苦難與慈悲。 像是所有哲學對談的基礎,總是能從「對立面」看到「相似處」 參透苦難,理解喜悅 或許,這就是人生的課題,從「影子」的位置,判斷「光源」的方位 究竟,喜悅藏在哪裡呢
Thumbnail
地球上每天都有人因各種方式非自願地結束他的生命,「我不想死,你就要死.......輪到你了......」有的是一個一個死去;有的是群體地死去;有的因疾病;有的因戰火;有的因饑荒......「人道」,有很多輪迴中的痛苦過患。偉大 蓮花生大士開示:「人世間的所有快樂,後面都有痛苦。」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人的身上有很多的病痛,實在都不知道它有很複雜的業因果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禪定神通的能力,沒有辦法去了知因果業報錯綜複雜的前因後果。也就是說,今天會有這樣的好運、好命、好事發生,以及有這樣不幸、病痛,有這樣的失敗、損失,背後都是什麼樣的原因很難去知道。
Thumbnail
今天來聊聊 "痛苦",人生就是這麼苦嗎?如何能不苦呢? 禪師 Adyashanti 《受苦的力量》書中提到我們受苦的三種方式。 某種程度來說,小我不斷的做陷阱給自己跳嗎? 內容也聊到《莊子‧大宗師》中的一段故事。
Thumbnail
人生在世,身為萬物之靈可以學佛法,就是要時時地感念、時時地懺悔這些事情。有生之年能夠做到的就是要盡量地戒殺護生、斷惡修善,來彌補有心無意造作的深惡重罪,化解無邊的惡緣。人的身上有很多的病痛,實在都不知道有很複雜的業因果報。一個人如果沒有禪定神通的能力,沒有辦法去了知因果業報,錯綜複雜的前因後果。
Thumbnail
我們來看藏傳佛教的上師——索甲仁波切,如何談痛苦。他在論哀傷時,是以陪伴臨終者為切入點,但我覺得當中觀點,也可以幫助我們面對人生各種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