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提到了,中共是否有能力進犯臺灣與可能會使用何種方式進犯臺灣。而臺灣國防目前碰到的困境,如戰略過於糢糊等、敵大我小、國內對戰爭的態度不一致、國防預算天差地遠等問題。
我們單就預算這塊來說好了,中共2022年國防預算為14504億人民幣(匯率4.46的話,換算臺幣64687億),臺灣2023年國防預算為5863億新臺幣,國防預算就差了10倍,我們單純打軍備競賽勢必會輸,資源比別人少就要把資源花在刀口上,但偏偏我國軍方的建軍制度為由下而上提報需求,這種方法肯定無法從更宏觀的角度來做整體最好的選擇。此外,我們也無法保證周邊盟友會幫忙防禦,臺灣並不是任何國際組織或聯盟的正式會員,美國與我方簽定的協議並不保證出兵,我們還需有獨力擋下進攻的心理準備。
平心而論,我們無法百分之一百面對中共的進犯,但正如上駟對下駟的問題一樣,只要我們投注資源在正確的地方,便可以已之長打敵之短,建立對方不敢進犯的威嚇能力。
整體防衛構想是為了解決這些困境而提出的,雖然現實難以實行,依我國目前的建軍戰略,應是想利用大空軍及大海軍的先進戰機戰艦,制敵於海外(或威攝),讓戰爭遠離本島,這導致對我們這些一般平民而言戰爭很遠很遠,直接面對戰爭是海軍與空軍的事,平民可以在本島安心渡日。
但因國防預算的差異,逐漸無法取得制空制權是數學與時間的問題,是未來必然發生的情況。整體防衛構想捨棄了大空軍大海軍大儎台的思維,並把決戰地點拉到我們有地利的濱海與灘岸,大大提高了防衛成功的可能性,但也拉近了一般民眾與戰爭的距離,不過,這對臺灣應該是好的影響,臺灣可能是因為海島、或是因為美國的保護,大家對戰爭的風險過低了。
不對稱思維 在有形戰力的對比懸殊 注定要失敗的情況下 弱勢者唯一的機會就是採用不對稱作戰
整體防衛構想困境
整體防衛構想,是一個以拒止式嚇阻為理論基礎的防衛戰略,其目的在敵人有意妄啟戰端之前,意識到無法達成政治目的而不得不捨棄興師的念頭。在架構上,包括戰力整建與作戰構想這兩大項。
我們需設計一個能存活、有韌性,並在戰時與平時,傳統與創新取得平衡的可恃戰力,重點為高存活性戰力(需在敵方第一波飛彈攻擊後存活)、傳統戰力(應對灰色攻擊)、不對稱戰力(實際反擊主力)。
整體防衛構目前之困境大概如下列:
迷信大型儎台
台灣傳統建軍與作戰思維,過於執著建置傳統戰力,偏好大型儎台,輕忽發展不對稱戰力。因為小型武器展示性不足,政治上不具吸引力,也不適用承平時期應對灰色威脅。但高存活性其實較適合台灣未來的環境,簡單的說小型武器就像下水道工程,對人民無感,但實際上很重要。
建軍忽視成本效益
缺乏機會成本概念,現行建軍機制是由下而上的程序,各軍種依自己的需求建案向上爭取預算,這樣的建軍模式因為缺乏上而下的思考,無法最佳化節約成本與控制成本。
空軍傳統戰力問題
空軍需要的是高存活的空域拒止戰力,而非數量龐大的戰鬥機。機場的存活性很低,戰機可能因為機場受損而無法發揮作用。舊戰機的維護費會吃掉預算,而舊戰機也無法與中國對抗,應慢慢汰除經國號與幻象機隊,構建一支以F-16戰機與大量機動防空系統為主的空域拒止機隊。以不對稱作戰的思維,降低對戰機效能的期待,捨棄掉目前較老舊的戰機,改建置愛國者導彈連及使用AIM-9X AIM-120的防空排。
海軍傳統戰力問題
海軍則是要更改建軍目標,不再以制海為目標,改以海域拒止。首先是兩棲艦與登陸艇,海軍不該再維護這種承平時無法反制灰色侵犯,戰時無法阻止解放軍入侵的軍力。海軍應調整與共軍進行遠海截擊的作戰思維,改為岸海協同之濱海決勝。雖然改為濱海決勝思維,會失去反封鎖作戰的能力,但依臺灣與中共的軍力差距與未來評估,這已是有無能力而非需不需要的問題,目前較可行的做法是政府以亞太地區的共同利益為基礎,積極推動與鄰國的區域整合反封鎖安全機制。
陸戰隊傳統戰力問題
陸戰隊的訓練應由兩棲攻擊任務,調整為濱海反登陸,汱除戰甲車等重型裝備,組建濱海作戰部隊,在海軍指揮下,使用岸置機動反艦飛彈攻擊濱海區域的敵方水面艦艇。並與陸軍合作,打擊激浪區(外海與登陸海灘之交界)之接近海岸的兩棲攻擊艦。
陸軍傳統戰力問題
陸軍必須改變思維,捨棄數量龐大、老舊、低妥善率的重機械裝備(例如大型坦克,太重無法過橋,難以防衛港區),這些裝備不但難以發揮戰力,也經年累月的腐蝕官士兵的士氣與形象。作戰目標改為灘岸防禦,傳統陸軍裝甲部隊難以從事灘岸防禦作戰,需引進地獄火陸上發射系統、小型雷射引導火箭、多管火箭等可反艦防空的短程精準武器。
陸軍需建立縱深拒止作戰的能力,我們必須假設最壞的情況,臺灣的防衛作戰無法有效阻止敵人登陸,最後一道防線只能依賴地面部隊。而一樣是採拒止而非固守的概念,只要達成讓敵人無法有效控制目標即可,並不需要設定必須堅守的主要防線,保持戰力的存在與戰術的彈性,進行無休止的機動作戰。為此需建立獨立、機動、分權指揮的小部隊兵力結構與作戰機制。
先進武器購買與開發
現代戰爭已經到來,我們需要抓緊時間與預算,研究與增進微型飛彈突擊艇、智能化無人機群、智能化水雷、水下無人載具、強化電子戰裝具及做法、精進網路戰能力及機制等能力。
整體防衛構想四支柱
上篇有說到,中共攻台的方式有灰色打擊(演習、過海峽中線)、封鎖海域空域之經濟封鎖、奪取外島、三軍全面進犯奪取臺灣等方式。整體防衛構想核心目標放在反制全面進犯為主,使中共無法完成奪台任務,概念分為,戰力防護、濱海決勝、灘岸殲敵、縱深防禦。
戰力防護
戰爭初期面對解放軍大量飛彈及空中攻擊,如何以適當的方法確保大部份戰力存活。空軍最重要的是機場,現行愛國者飛彈主要保都會地區,應改為保護關鍵作戰能力。增強精進跑道搶修作業,建立滑跳板起飛能力,加強開放式機堡安全。海軍本就有開戰初期往西太平洋遠海機動的戰力防護策略,但解放軍遠洋偵監能力漸趨完善,此策略在現今能否適用令人擔憂。應更改方針,海軍、海巡大型船艦於東部傍岸海域,與陸岸兵力協同合作進行戰力防護,小型船艦則盡可能分散到各地的商、漁港。這亦是微型飛彈艦艇的價值所在(目前海軍在雷達上最小的光六飛彈快艇吃水還是太深,沒辦法進出臺灣大部的中小型漁港)。
濱海決勝
選擇適切的地點及時機,運用不對稱戰力打擊入侵敵人的戰略重心,濱海區域是最好的時機,在這裡對解放放軍執行地海空三軍聯合火力打擊
灘岸殲敵
若在濱海決勝之後,犯臺敵軍仍執意作戰,在其三棲登陸時進行弱點打敵。因地形,臺灣能登陸的點不多,以機動性的海馬式多管火箭佈防,東部地區能登岸的需提高地方更少,需提高反空機降之作戰能力
緃深防禦
最後防禦手段,在敵人成功登陸後的應對。採取持續性的消耗戰,這裡我們並不設定目標,採一個類似長期游擊戰的模式,打一場不對稱的無限戰爭,所以我們的縱深防禦部隊的裝備必須分散、輕巧、部隊規模也必須走小部隊但能有獨力作戰能力,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培養大量熟悉防守地形地貌,知道何處可以進行小步隊佈防的作戰士兵。而培養國土防衛隊是達成這個目標最好的途徑,國土防衛隊以自願軍組成,目標是協力正規隊進行防禦,幹部由國軍最精實的特種作戰軍士官擔任,訓練可採每年兩次,每次兩週的方式,在防衛社區就地訓練。
總結
整體防衛構想可以說是一個革命性的戰略改革,完全可以預見這很難推行,它與現行國軍的執行戰略相差過大,我們必須從完全制空制海的大空軍大海軍思維,轉變為陸海空拒止思維,現行的海空軍一定不樂見自己的地位間接降低,而且購買小型不對稱武器無法展示給人民,執政者也不會樂見這種沒有展示性質的政策推行。
此外,放棄制海制空概念,換句話說也是放棄了反制對方海空封鎖的能力,雖然李前總長的考量是,未來必定不可能反制,只能積極推動與鄰國的區域整合反封鎖安全機制,反封鎖只能靠盟友,我們不如把資源放在反登陸,但我想這點應該也讓很多人無法接受,戰艦戰機給人的安全感不是這些小型武器可以取代的。這概念有點像是致富心態書裡講的,我們知道這是理性上最合理的選擇,但我們感性上卻做不到。
著眼於合理而不是理性的觀點。在現實世界裡,人們不想要數學算出來的理想投資策略,而是想要晚上能夠睡的最好的策略 By 致富心態
此外管理方式也需改變,縱深防衛階段是非常多的小部隊獨立作戰,我們需要有非常多個戰略方向一致,且具獨立思考的能力的指揮官,我們必須更改目前重視上下階級服從的管理方式,培養幹部獨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領導階沒有徹底翻轉觀念,取代以前高大上的概念,那這些改革一定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