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內向,幾千年來智慧的寶庫

◆快樂來自於內在,不假外求。 ── 達賴喇嘛 ​ ◆ 力量不需外求,它就在你之內。 ── 嘉柏麗‧伯恩斯坦Gabrielle Bernstein/美國知名生命教練" ​ ◆ 豐盛內力無限,一切不假外求。 ── 李鳳山/梅門創辦人 ​ ◆ 人的內在會提供靈感、創造力、指引,不必費力向外求。 ──許添盛醫師/賽斯文化事業發行人 ​ ◆ 聖人內求,世人外求。 ── 王安石/北宋思想家 ​ ◆ 佛徒的信心只向內看,不向外覓。 ── 鈴木大拙/日本禪學大師 ​ ◆ 神的國度就在你心中。 the kingdom of God is in your midst。 ── 耶穌/路加福音17:20 ​ ◆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 六祖慧能/唐朝思想家、禪師 ​ ◆ 停止對外張望,往內看,起身找尋並探索自己的內在 ── 奧修 Osho /哲學教授、靈性大師 ​ ◆ 幸福,是一股深藏內心,溫暖又愉悅的滿足, 這種能量不需外求,就能自我獲得! ── 湯瑪士.培恩/美國心理學家 ​ ◆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 王陽明/明朝哲學家 ​ ◆ 智者事事反求諸己,愚者處處外求於人。 ── 星雲大師 ​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論語.衛靈公》 ​ ◆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 ──《銷釋金剛科儀寶卷》 ​ ◆ 我希望你能認識另一種科學:內心的科學,體會到它的力量,並因而得到解脫。透過這種科學,你將成為自身命運的主宰。 ── 薩古魯 Sadguru/印度靈性大師 ​ ​ ◆ 立志做安靜人,辦自己的事,親手作工,正如我們從前吩咐你們的 ── 耶穌/帖撒羅尼迦前書4:11 ​ 🌎一百年前,精神科醫師榮格,首次定義「內向」為「往內取得能量」。令人訝異的是:榮格對內向的描述,似乎也帶著偏向負面的偏見 。 而內向,從幾千年來的「智慧、美德」,轉而變成弱勢人格、並貼上大量負面標籤,……也是近一百年的事情。 ​ ◆ 榮格描述的內向者: 「在正常的狀況下,他們是悲觀和憂慮的、因為他們認為這個世界和人都不好……」 ​ 「……表現得相當不合群、孤單迷惘、舉止往往表現笨拙、多疑固執自卑、對他人心生嫉妒、客體在他們看來是負面的、他們推測別人懷有不好的動機、害怕自己會惹人笑話、令人難堪的正確性和客套、顯得拘束、生硬悶悶不樂難以親近、不合時宜的顧慮而怠慢或冒犯別人、批判性、吹毛求疵、世界缺乏愉悅色調……」 ​ ── 卡爾‧榮格 Carl Gustav Jung/瑞士精神科醫師 (節錄自榮格於 1936 發表的論文《心理類型學Psychologische Typologie》 榮格曾在著作中提到,他的人格類型理論,主要來自臨床和精神疾病人的觀察。也許這可以說明,為何榮格對內向者的觀點,多傾向負面視角。 這樣的狀況(以精神疾患為主要研究對象,導致取樣偏頗,而且只聚焦負面),普遍存在傳統心理學界,也成為這類研究天生的侷限。隨著「正向心理學」的崛起,傳統心理學的侷限也逐漸受到正視: 「許多學術工作,都是由研究「精神疾患」的學者進行,他們專注在心理的病徵及脆弱點, 他們不看正面的部份,因為他們不去找這部份。“Most work in behavioral genetics has been done by mental-illness researchers who focus on vulnerability,” “They don’t see the upside, because they don’t look for it. ── Jay Belsky 心理學家:傑貝爾斯基 🌎這一百年,「內向」背負很深的誤解,而人類社會過度貶抑內向,也讓這寧靜的智慧被輕忽了; 願人類不再被標籤所束縛,2023年,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回內在原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寧靜生活的實驗者、大數據工作者 ❖ 合作請洽 contact@innerpower.tw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