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1/1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日安憂鬱》

    讀後感(2021/07)


    內容摘記

    • 書中主角原本是一個生活無憂無慮的學生,對其自身的判斷、探索和了解並不豐富。整本書前三分之一都在談論女主角與她爸爸之間看似糜爛又夾雜著他們特有的生存方式,在旁人看來不外乎是對於生活無須擔憂牽掛的一群人,直到繼母的出現破壞了一切的平衡。一個做事有原則且性格堅強的女性配上兩個行事風格隨興放蕩的父女,迫使女主角在家庭關係的地位被撼動。在繼母的要求下女主的生活必需以課業為重、生活要有規劃、待人處事要合宜得體,這樣的壓迫下,讓女主心中的某個開關被打開了,我稱之為思考的開端。初嘗思考的感覺是既迷人又危險的,可以同時讓你擁有掌控權力的感覺,又會被無窮無盡的問題轟炸的疲憊不堪。女主運用她思考後長出來的智慧把繼母趕出他們家,當中卻也意外的發生了一些事情,令女主回頭想起不曾思考的單純與快樂。在本書閱後,開始咀嚼怎麼樣的人會長出思考,又是怎麼樣的思考會對人是有幫助的?

    思考、憂鬱、痛苦

    • 思考是否會給人帶來痛苦?為什麼思考總好像是痛苦的,身為一個平常會自然的評斷他人是否思考的人,我甚至定拿不出思考的本質與定義為何,是某種行為嗎?是某種心理歷程?亦或是心中有一個可以對話的小聲音?在與女朋友討論的時候,她點出了一個我不曾想過的重點。或許思考本身是一個集合,當中包含了各個層級,類似於人本能需求之於馬斯洛需求理論。在尚未閱讀其他相關文獻的現在,我個人理解自己最近最常做的是拿生活週遭發生的事情去探究其本質,或延伸性的問題思考,像是現在的問題思考的本質是什麼?或者前一陣子想的後設認知的潛力有多大?我目前論之為哲學性思考或本質性思考。不過當我問及楊添福這個問題時,他無法一時之間回答出個所以然,這很有趣,畢竟他是我認為一個具有相當程度思考能力的個體,卻也被個突然的問題困惑住。他最後拼湊出的答案是,一種自我實現式的思考模式,人必須要時時刻刻覺得自己並不自由,有一個限制存在,要想盡方法找出這個限制,然後突破或翻越它,這是另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再回到生活周遭的狀況,起初會讓我萌生這個問題,我覺得是因為在討論到社會漸趨兩極化的部分,同溫層當中都會覺得另一方的人沒有思考能力,不過我就很想知道究竟他們所認定的思考能力是什麼?僅是單純地蒐集資料與查證這樣嗎?我心中其實也自然的有已把評斷他人是否具有思考能力的尺,不過刻度與判斷標準我著實想不出個所以然。這也帶出我另一個深刻想探討的問題,價值觀的形成,不過這之後再談。或許我會試著從多一點人口中認識他們的思考,在反思後歸納出我本身的思考本質和待人審查機制,期待蒐集與分析後能給出更多形上的反饋。
    • 思考的痛苦來自於很多面向,像是:永遠不會有解決所有問題的那一天(本質性的)、他人的價值觀謬誤(待人處事社會化)、牆外有牆自我的自由之身何處尋(自我實現式)等等之類的,好似任何情況下思考的最終結果都會是痛苦,這裡並非意指每一天的無時無刻都這樣,而是單就長期的終點來看。不過要我想出思考的最後終點在哪,也是無從得知,這給我一種為賦新詞搶說愁的感覺,從而質疑自己做思考這個舉動,說到這裡又發現我開始因為思考而感到痛苦了,或許我該放下的是不必為每個問題理出一個答案或結論。它的本質上可能就像薛丁格的貓一樣,多種狀態並存,每個角度看都有不同的問題與理解方式,世界的存有就是一個不確定性,當世界萬物都已經被知道或是可以預期的話,這世界還有甚麼趣味在呢?

    重讀後感(2023/01)


    情緒、情緒、情緒

    • 時隔一年半,又重新回到最初剛開始閱讀的第一本書,在看的當下有不少想法都與過去的筆記相同,簡單分享一下。
    • 人開始憂鬱的開端都是始於思考(不過我並不是強調不需要思考,思考是身為人很重要的一項特徵),在思考過程中遇上心靈的、行為的、道德的困擾,會進一步地轉換成情緒面的影響,而憂鬱是所有情緒中最特別的一種,至於怎麼特別法嗎?回想看看自己在認知自己當下情緒的狀況,憤怒、喜悅、悲傷、沮喪等等這些情緒,我個人認為是更容易透過自我覺察判斷出來的,唯有在憂鬱的當下,人會看不到憂鬱的自己,這也是我覺得憂鬱特別隱晦且神祕的地方(這裡的措辭本來是用迷人,不過說憂鬱很迷人總覺得不是很恰當的)。
    • 沿著憂鬱情緒衍伸出去,讓我意識到情緒是有分層級的,而當然每個人的評分標準和排序都會不一樣。例如,憂鬱、悲傷、難過、沮喪、鬱卒這五個情緒,依照程度我會排列如下,難過→悲傷→鬱卒→沮喪→憂鬱,其實可以發現到,層級越高的情緒似乎都能用數個層級低的情緒構成,憂鬱是憂慮和鬱卒的組合,來呈現他/她的強度與深度,所以我猜當代人不太常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有一方面是,遇到的是情緒綜合體,不過個人卻連自己最基本的情緒都無法辨認。
    • 儘管情緒可以用神經科學和腦內分泌物去解釋和合理化,不過我仍然認為情緒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想要認識仍然需要投入自己的注意力去親自經驗後並辨識出他們。其實我現在也無法回憶起自己是從何時開始意會到自己擁有情緒,更遑論辨識出憂鬱這種(高等級的)情緒。

    情緒小遊戲

    • 之前上課時做過一個好玩的小測試,計時2分鐘,在紙上把所有你能想到的情緒用詞寫上去,不論字數、同義字、情緒深度都可以,例如:怒髮衝冠、開心、喜極而泣、無聊,看到這裡的人可以先去自己試看看。
    • 當時完成後發現兩件有趣的事,一是意識到原來平常使用情緒用詞的機會是如此匱乏,在那漫長的2分鐘內根本寫不出幾個;二是看到清單上列的幾乎都是負面情緒(負面不表示有這些情緒是不好):悲傷、難過、失望、困惑、鬱卒等等,正面情緒當時只有寫下:開心、興奮、愉快,而班級上大部分人也是如此,以負面情緒居多。原因究竟是到了較無法體會正面情緒的年紀嗎?還是缺乏辨識自己的正面情緒的能力?亦或是遇上負面情緒的痛苦會催使我們更認真審視自己?我無法解答,只能在往後的生活更投入心力去觀察自己的正面情緒。

    日安憂鬱、日安感性

    對感性的自己說聲,日安;對擁有情緒的自己說聲,日安
    • 終於要回到書的方面,我只保留一段給它,並不是它沒什麼好談的,只是我仍然是個比較理性的人,文筆也比較僵硬,寫多了可能會破壞他人對這本輕盈且優雅的小說的想像。至於是什麼促使我會想重新看《日安憂鬱》這本書?老實說,我也不太知道,論故事劇情並不是非常特別的那種,論故事類型也不是我喜歡的,想到現在,自覺唯一吸引我的可能性是莎岡爛漫的文筆吧~這種自由又感性的思想和我拘謹又理性的思考模式是如此的相斥與不協調,然而正是這股對立感的衝擊,釋放了一部份感性的我。當時所填充的感性的油箱早已使用殆盡,需要重新填補燃料的感覺,重拾這本書,迫使我又打開與自己的內心、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書寫的一個個對話窗格,並對著荒廢已久感性的我說聲,日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