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2/16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杜甫〈垂老別〉

杜甫〈垂老別〉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 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爲辛酸。 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乾。 男兒既介冑,長揖別上官。 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 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 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老端? 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歎。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 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爲樂土,安敢尚盤桓? 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語譯:
京城四周的亂事未平定,我將近晚年的日子也不得安寧。我的子孫全部都在戰場上陣亡了,我獨自活著又有什麽用?我把平常用的拐杖扔掉,出門上戰場,一起入伍的士兵看見我的模樣都感到悲傷難過。慶幸自己剩幾顆牙齒還未掉光,可悲的是我已經身體衰老骨髓枯乾了。我穿上了鎧甲和頭盔,對州縣長官長揖告別。我年老的妻子躺在路上哭啼,年近歲晚卻衣衫單薄。我深知這次離別就是永別,但看到妻子受凍,心裏還是很難受。妻子也知道我會一去不返,但她還勸我要保重身體、每頓飯都要吃飽。土門的防禦工事非常堅固,杏園也是難以跨越的防線。現在的形勢跟上次的鄴城大敗不一樣,距離戰死沙場還有很長的時間。況且人生本來就有離有合,怎會只選擇在年老的時候才經歷離別呢?回憶起年少時候的美好境況,現在只能徘徊長嘆。四處都在打仗,山崗和山脈都披滿了烽煙。積壓的屍體使草木都發出腥味,流出的鮮血使河川和原野都染紅。哪裏才是真正和平安樂的地方呢?我哪敢在這裏逗留停頓呢?還是決心丟下舊時居住的老屋和妻子吧,可是這種感覺真的讓我肝腸寸斷啊!
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為中華文化中知名度最高的詩人。杜甫一生經歷唐朝由盛世到戰亂,由戰亂到衰敗的過程。杜甫的作品常反映戰亂破壞、憐憫人民疾苦、揭露統治腐敗,因此獲得「詩聖」、「詩史」的尊稱。
北宋王洙、王琪收集杜甫作品,編成《杜工部集》,共二十卷。後來很多人為杜甫的作品作註解,這種盛況稱為「千家註杜」,至今仍有兩百多種杜甫詩註本流傳。上海古籍出版社在2015年出版《杜甫集校注》七册,可供參考。
解析:
〈垂老別〉是杜甫以代言體所作的詩,寫一位子孫皆陣亡的老人從軍,與老妻分別時言語。
詩人先從「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描寫主人翁的境況,「焉用身獨完」更顯出老翁生無可戀的悲哀。「投杖出門去,同行爲辛酸」,古時五十歲以上可以在家中使用拐杖,六十歲以上可以在鄉里中使用拐杖,由此可知,老翁已經過了適合當兵的年齡,一起上戰場的士兵看見這位年近古稀的老翁也要上戰場,不禁心中泛起辛酸淒涼的感受。老翁雖說「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乾」,但無論有沒有牙齒、骨髓是否枯乾,對平民百姓來講,被征召上戰場就是最大的悲哀了。另一方面,「子孫陣亡盡」也是老翁「骨髓乾」的理由,到了垂老之年,一個又一個兒孫死在戰場上,怎能不使人骨髓枯乾呢?
接下來,老翁穿上戰時的盔甲和裝備,對地方長官長揖而別,使用的仍是正規禮儀,絕對沒有因為年紀老邁而減少禮節。老翁自稱「男兒」,與上文的「投杖」同樣顯示出慷慨激昂的氣魄、不服老的決心。這時,老翁想起家中的老妻,作了多年夫妻,原來面臨生離死別時仍然非常顧念和擔心對方。「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人生有離合,豈擇衰老端?」似是老翁安慰妻子的話,同時也是自我安慰:要死也不是一時三刻的事,別離卻又是總會發生,只好減輕哀傷的情緒接受命運。
「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歎」有承先啟後的作用,「少壯日」有著夫妻美好甜蜜的經歷、爭吵與和好的過程,還有昔日國家繁榮、山河壯麗的情景,誰不喜歡生活在太平安樂的世界呢?可惜現在回想起來,這些回憶就像一聲嘆息,轉瞬即逝。
現在的世界是「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各地戰火連天,山崗、草木、河川、平原皆是戰爭的傷痕。究竟「何鄉爲樂土」?「安敢尚盤桓」可以承接前句的感嘆:這個世界還有什麽值得我徘徊留戀的呢?,也可延續出後句的行動:「棄絕蓬室居」,毅然踏上戰場。「塌然摧肺肝」總結全詩,一句之中包含了親人逝世、生離死別、國家破碎等複雜而苦痛的感情,餘味無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