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資優教育、兒童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的相關書籍上,都會列舉一些資優兒童的特質,讓老師和父母做參考,這些特質包括:很早開始學走路、很早開口說話、很晚開口但語言發展快速、豐富的字彙、學前閱讀、閱讀程度超前、記憶力特佳、長時間的專注力、迅速的學習速度、理解力高於同儕兩三年、對數字敏感、喜歡獨立完成工作、完美主義等等。 這些都是正面的特質,然而,然而在諼諼身上表現出來的種種負面特質,例如:精細動作發展遲緩、讀寫障礙、字體難以辨認、無法掌握基本算數、低效率等等。至今,書上......似乎沒有提到。 近年在資優研究上,出現了一種新的概念,資優不只是在各方面發展超前而已,同時,資優也是一種不同步的發展(asynchronous development),也就是說,一個六歲的資優兒童可能俱有十二歲的閱讀力、十歲的數學力、六歲的肢體發展、五歲的字跡、四歲小孩的情緒。 這種不同步發展的結果往往造成一些更複雜的問題,讓某些資優兒童表現出某種程度的發展遲緩、學習障礙、不成熟的行為表現。智力發展超前,並不代表在其他面向也會以同樣時間、同樣腳步迅速超前同儕。相對於超前的智力,身體的發育無法跟進的話,會讓資優兒童在學習上倍感挫折,這種差距表現在書寫與計算上最為明顯。然而,小學階段又特別強調技能(skill)的教育模式,知識與概念(concept)的學習不是重點,這讓技能差的資優兒童在體制教育中遭遇到種種挫折。 雖然近年來學者已經關注到資優兒童發展不同步的現象,並且加以研究,但到目前為止,我所閱讀到的相關論文,焦點大多放在情緒問題的討論,尤其是過動與注意力缺乏的問題,廣泛地受到關注。資優兒童若在學習上缺乏挑戰性,加上情緒克制不夠成熟,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擾亂上課秩序、過動、低成就種種行為表現。 雖然也有研究者提出,優異的理解力,會影響到資優兒童基本技能的學習,但是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找到直接的資料來證實這個假設:理解力越高、身體實踐力越差,高智能到底會不會阻礙基本技能(讀寫算)的發展呢? 媽媽與孩子朝夕相處,在近距離的觀察中,媽媽可以明白孩子的困難在於:理解力高卻力不從心,手指實際操作出來的結果與自己內心設想的差異太大,這種難以言說的障礙造成孩子學習上的挫折感,進而逃避基本技能的學習。尤其讀寫能力之間,若如隔山般的阻礙,造成很多資優兒童不喜歡「寫」。 此外,資優兒童在面臨學習障礙時,如何突破障礙?也是非常有趣的一個現象。 我最近所閱讀到的研究資料中,有些學者關注到資優兒童的學習與認知方式與一般兒童不同,其中以「全面性」學習模式最引起我的注意(注)。有些資優兒童學習時並非一步一步往前進(step-by-step),而是採取「跳躍式」學習策略,一開始會出現明顯的學習障礙,那種按兵不動的躊躇,讓媽媽心焦不已。但,一旦達到某種程度的理解之後,孩子卻可以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進步得非常迅速,並全面地駕馭所學的技能。這一點很符合諼諼最近在學習加減法時所表現出來的學習模式:個位數指法加減法超難,但是多位數心算加減法卻變得很簡單。 注:Linda K Silverman, Upside-Down Brilliance: The Visual-Spatial Learner 為什麼呢?原因是,使用指頭不靈活,改用心算,心算法可以運算很大的數字,指頭只能算到10,諼諼不會數數,卻也知道心算法比「指法」更有效率,應用範圍更廣。 有些資優兒童在學習時,傾向將所學習的事物看成一個整體(whole)來認知,表現出來的獨特之處是:當他們理解一個概念之後,就不需要一步一步來了,可以一併往前跳躍好幾步,進展得非常迅速,換言之,當你覺得孩子正突破關卡,大鬆一口氣時,心想:「終於懂了!」,他們卻早已經躍升到妳無法想像的境界,完全不似一般人那種一步一步慢慢來的毛毛蟲模式,學一點是一點,漸進式地往前進。特點是,一開始往往會出現某種程度的學習障礙、停滯不前、落後同儕、成績極差,因為最簡單的完全不會,等到有所突破時,卻像千里馬般地一步千里。 諼諼和爸爸一樣,兩個人都是突然開口說話,完全跳過牙牙學語階段;兩個人都是一夕之間學會了德文閱讀,並且直接能夠閱讀科普百科。數學也是照樣辦,最近諼諼打通了某個關節,突然學會了個位數算加減法、連帶著多位數加減法的心算、更進一步連乘除與分數都一併學習,本來數學爛到讓人憂心如焚,突然間卻能夠運算超年級的算題,本來是被老師評定有數字認知障礙的,出乎意料之外,現在卻能夠超齡學習。以前有聽說過,有小孩突然會說話,突然會閱讀,但是沒聽過,突然會數學的,數學的學習與理解,向來被認為與年齡最有相關,沒錯!學數學必須一步一步來,如何三級跳? 在這個基礎之上,讓我對於跳級有重新的理解和認識。跳級並非我們一般所認知的:讓小孩按部就班地提前學完了一、兩年的學程之後,才能夠跳級,而是,跳級代表孩子有能力學習該年級的課程。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當初校長會讓諼諼直接讀二年級的原因,他並沒有先測驗諼諼是否學全K與一年級的課程,甚至已經學完二年級的課程,才讓他跳級的。事實上,除了閱讀之外,他還真的全都不會。而是,校長認為,諼諼能夠勝任二年級的課程,所以讓他直接從二年級開始讀。然而Kindergarten與一年級的課程怎麼辦?要不要去補上,不必。跳級生必須經過一個學期的適應期,而非馬上能夠跟上進度,一開始成績差是正常,加上諼諼並非那種學力好的學生,而是有某種程度的學習障礙,成績不好是當然的,這都是我當初還未認知到的部分。 跳躍式學習模式,最讓外人不解的地方是,完全看不到學習的過程,這種小孩通常不會按照大人的教導與指示進行學習,讓人誤以為,他們學習上遇到了障礙、聽不懂、理解力差、發展遲緩,其實他們是在找尋自己的方法。 今年年中發成績單時,老師說,諼諼在數字認知上有嚴重的障礙,不會數數,最基本的數數,三歲小孩都要會的,諼諼在這方面表現出嚴重的遲緩。當時,我和老師都沒料到,不出一些時日,他自己就突破了瓶頸,怎麼突破的?連他自己都不知道呢! 後來我們才知道,原來,之前他根本沒有按照老師的教法去學習,那是因為他還在找尋方法,還在找一種全面性的圖像來理解,然而這個圖像是全面性的,並且適用於後面還未學習的課程,事實上,是一種一了百了的方式。 那是什麼樣的方法呢?他自己也說不上來,顯然地,他是一個靠直覺學習的孩子,並非靠步驟來學習的孩子,然而,學校教育非常重視順序與步驟(sequential),與之相較,他自己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快、最好的方法,但是那是以他自己理解的方式發展出來的獨特方法,對他而言是最好的路徑。 之前老師說是數字認知障礙,一、兩個月之後,卻能夠超齡學習,會造成這種前後判若兩人的巨大差異,原因是什麼?媽媽我實在是很好奇。按照以往的經驗,諼諼在學習上的確有著一種與眾不同之處:不喜歡挑戰、不喜歡學習新的技能,往往卡關一卡就卡了很久很久,一旦衝破瓶頸,卻能夠像一匹千里馬一樣,一步千里。 最簡單的第一步對他來說卻是非常地困難,一旦學習進入到困難複雜的,學起來卻相當地迅速容易,說起來匪夷所思,但不是我在誇張,這是實情。最近閱讀到這方面的論文,才知道,資優研究者Tannenbaum稱這樣的孩子為矛盾型學習者(paradoxical learner)(注),在他的研究中,有些資優兒童無法復述五個數字,但卻能夠復述六個數字無誤。這種孩子在智商測驗中,簡單的不會回答,困難的反倒容易,難怪資優老師和他的級任老師都擔憂諼諼欠缺「common sense」,對於一般事物認知有障礙。 注:Linda K Silverman, Invisible Gifts Invisible Handicaps, in: Roeper Review, Volume 12, No. 1, 1989. 這一類型的資優兒童往往很難被發掘:第一、在校表現差,不會被老師認為是資優兒;第二、智力測驗的操作是從簡單到困難,一開始就不會回答,一般心理師就不會繼續問下去,就以停止的地方算得分。 此外,資優兒童還面臨到一項挑戰:發展不共時(asynchrony)、發展不均衡(uneven)。比如說,諼諼的閱讀能力非常地好,在科學領域中幾乎達到成人的閱讀力,文學類的也能夠閱讀中學程度的書籍了,但是幾個簡單的字母怎麼寫都寫不好。數字運算也是如此,運算複雜的能夠勝任,但是最簡單的數數,卻一直數不好。此外,他畫畫完全沒有歷經每個小孩都有的塗鴉階段,什麼圓圈啊!人頭啊!完全沒有畫,一直到五歲多開始提筆作畫,一畫就是有模有樣。 最簡單的第一步為什麼這麼難?資優老師指點我去找心理師重新做智力測驗,心理師能夠就細目(subtest)的得分狀況,詳細地分析諼諼在認知上,到底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尤其是他的強項與弱項相差二十幾分,雖然弱項得分也是非常高,看似正常,但是兩者差異太大時,可能會造成學習上的障礙。 我自己讀了一些研究資料之後才瞭解到,的確,不是看弱項的得分為何,就算是在正常值之內,甚至在superior之列,都要看分數之間的差距,差距太大時,這可能表示這個孩子患有某些程度的學習障礙。研究Wechsler IV智力測驗(在台灣稱為魏式)的專家A. Kaufman指出,強弱項之間相差23點(標準差1.5)就表示有學習障礙了,在此情況下,總分會嚴重地被障礙所壓低,根本不能以此來表示此人的智力,所謂FSIQ(Full Scale)不能被採用,這時候,要以得分最高的那一項為準。(注) 注:Lnda Kreger Silverman, The Measurement of Giftedness, i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Giftedness, p. 961. 2e(Twice Exceptional)的研究者Linda K Silverman更是細部地分析魏式智力測驗第四版四大項中的processing speed(處理速度)與智力的關聯性,以他們資優發展研究中心(Giftedness Development Center)的資料庫的統計數據來看,資優兒童的訊息處理速度與對照組的速度沒有顯著的差異,也就是說,資優者並沒有比較快。想來,諼諼天生的慢動作倒不是「笨」啊!她更進一步地強調,魏式智力測驗中,語言一項與智力最相關,可以單獨使用,若孩子因為非語言項目(在魏氏即是工作記憶與處理速度)得分過低而被壓低總分,而無法進入資優班,學校當局應該以語言這項得分為該學生的智力,而非總分。(注) 注:同上,p. 962-963. 智力測驗在設計上,大體分成語言智商(VIQ)與非語言智商(PIQ)這兩大項,前者主要是在測驗固態智能(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和後者則是測驗液態智能 (fluid intelligence) ,前者是對於舊知掌握程度,比如語言數字,後者表示對於新知反應的速度,若是這兩者得分有顯著的差距,這表示存在著學習障礙(排斥學習新的事物)。比方說老人,他們通常是前者高,後者低,與小孩相較,老人的知識與經驗雖然豐富,但是學習新的技能像是電腦、外語、樂器、運動等等,卻是很吃力,不及小孩子的迅速靈敏。難道諼諼的智能老化了?失去了靈敏度? 與其說是老化,不如說是,他的認知理解能力遠遠超過實際年齡,但是肢體實際能夠做到的事情、能夠反應的機制,卻無法到位,導致發展的不同調。這也說明了,為什麼他在知識的學習上總是非常地準確迅速,但是基本技能上的學習總是遲遲不願啟動:說話、畫畫、寫字、數數皆是異常地遲緩。還有,要附帶一提的是,亞斯那種固著性,他似乎有那麼一點,不願意改變、不願意面臨新的挑戰、寧可一直都一成不變。閱讀就能夠滿足他的需求,何必要寫呢? 最後,我要強調一點,資優是一種不同步發展,但是這種不同步發展並不是都會導致學習障礙,要鑑定這兩種狀況的不同是非常地困難,如何排除學障因素來看不同步發展?至今,學者還未找到準確的測量工具。智力測驗不是唯一的準則,研究者建議使用多種智力測驗和標準化學力測驗來做細部的比較,再來鑑定2e(資優+學障)。因為,在智力測驗中,學障會壓低得分,而高智能往往能夠彌補缺陷,這種互補現象(compensation)不但高智能無法測出,學障也無法測驗出來,也使得測驗結果起落很大(不同工具、不同時期測驗,會有不同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患有學習障礙的資優者的學習模式是屬於非典型模式(atypical),正因為他們的學習模式非常地與眾不同,大大地不同於大多數資優者,也非常不同於一般患有學習障礙的人,在校表現出前後互相矛盾與優劣兩極化,看似資優、看似學障;既非資優、又非學障,常常令教育者感到十分地困惑。雖然如此,比起數據,我反而覺得這是一個可靠的根據。 在種種困惑之中,雖然在我的心中已有了初步的答案,但最後我還是要問:諼諼的情況是2e,還是不同步發展?
參考資料:
-Lnda Kreger Silverman, The Measurement of Giftedness, i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Giftedness
-Linda K Silverman, Invisible Gifts Invisible Handicaps, in: Roeper Review, Volume 12, No.
-Linda K Silverman, Upside-Down Brilliance: The Visual-Spatial Lea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