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如何無所事事」閱讀心得(一):把人生「變現」的年代?

「沒有什麼比無所事事更難的了。」這是緒論的第一句話,是簡單的一句話,卻也是真實的一句話。我發現只要我太久沒有做事,沒有「輸出」、「生產」、「貢獻」、「經驗」些什麼,我就會開始有種莫名的焦慮。年過40,這種感覺更加強烈,雖然年輕時也有這種焦慮,但還可以安慰自己,未來還有大把的日子,現在「頹廢」一下不會怎麼樣。
趕地鐵上班的人
趕地鐵上班的人
《如何「無所事事」:一種對注意力經濟的抵抗》作者Jenny Odell,中文書名很有意思,我在疲憊不堪的某一天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無所事事」,「如何無所事事」,很好,我正想無所事事,我正愁無法無所事事。

沒有什麼比無所事事更難的了。
這是緒論的第一句話,是簡單的一句話,卻也是真實的一句話。我發現只要我太久沒有做事,沒有「輸出」、「生產」、「貢獻」、「經驗」些什麼,我就會開始有種莫名的焦慮。年過40,這種感覺更加強烈,雖然年輕時也有這種焦慮,但還可以安慰自己,未來還有大把的日子,現在「頹廢」一下不會怎麼樣。
「在這個我們具有多少價值,是由我們的生產力決定的世界,很多人發現我們的分分秒秒都被我們日常使用的科技,當成財務資源牢牢地掌控、最佳化或佔用了。我們把自己的空閑時間交給數值計算、以各種被演算過的版本與他人互動,並建立及維繫個人品牌。」(頁9)
這本書有些地方翻譯的有點拗口,但意思很直白,這個世界認為:「我們的價值,是由我們的生產力來決定」。說實在話,以我求學、交友與工作的背景,我周遭的大部分人還不至於如此勢利地看待生活中的每一樣東西、每一個關係,但是,即或如此,我總覺得潛意識裏,我還是逃脫不了這個可怕的意念。如果我沒有「生產」出什麼有價值的事物,如果我沒有什麼明確的「貢獻」,於工作、於家庭、於社會、於人際關係上,如果,我沒有能將這些「變現」的能力,我能安於我的生命嗎?
這是個什麼都能夠「變現」的時代,驀然間,這個世界就成了一個把人放在斤兩上稱斤稱重的年代(就連我現在在方格子這個平台上寫文也不例外),流量至上,現金為王。但若試問,若我們的人生真的能夠變現,要花多少你才會願意出賣?
每當我回想生命中那些最快樂的時光,都跟生產、消費毫無丁點關係,在那些時光中,我也不曾擁有什麼摸得著的具體事物。是大學開學時,迎新宿營遇上颱風,全班聚在學長家過夜沒床睡的聊天時光;是在台東長濱,坐在鞦韆上看山望海的時光;是與老公傍晚攜手走長長的路;是教完課後學生真誠的回饋;是看我家小狗與其它狗子在草地上瘋狂追逐的那些時候......
當然,如同作者所說,也要有一定的錢與閒,才能達至上述那些事情,所以我也還在賺錢啊。但這本書仍適用於「任何覺得人生不只是工具,因此不可能最佳化的人」(11頁)。這句話講起來好像只是假文青的文字玩弄,但卻真確地說了一些什麼。當我發現我也會用貢獻的多寡來衡量我的家人與朋友,當我對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也在意「高效率」時,我知道,我也在把我的家人與朋友「工具化」,期望他們能如軟體更新般「最佳化」。我或許會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例如「工作就是要有效率」、「你要知道你的受眾要什麼」,「(人)就是要不斷地進步」,但這些「關切」的背後,無非就是希望他們能如資本市場上的新產品一樣,更好、更有用、更受人青睞。
這本書的本質是反資本主義的。而我,隨着年紀越來越大,也越來越能體會到,資本主義不僅是一種經濟體的形式,他也是一種思想、一種信念,資本主義鼓勵更低的成本,更大的利潤,而人的一切,愛好興趣、能力經驗,如今也都被拿來當做資本,讓我們傾向也把一個個的人,當成一間公司,放在股市上來衡量他的市值。而且,最重要的是,資本主義相信,經濟要蓬勃發展,不滿足於現狀是必要的,不斷創新競爭發展是必須的,不然經濟就停滯了啊!「依這種邏輯,像無所事事這個平淡乏味的東西,或許真的很危險:橫向逃往彼此的懷抱,我們或許就會發現,我們想要的一切已經在這裡了。」(26頁)我所想的到人生中最豐滿的時候,都是如作者所說,在我所愛之人的懷抱裡:在我所愛之人、愛我之人的懷抱中,那可以是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同學、我的鄰舍,在他們的接納與愛中,我不再衡量我自己的價值,而是理所當然的、心滿意足的相信與知道,我,是多麼得寶貴與重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