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望悲情 ⎯ 西部來的即景」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九份山城 秋意濃 (作者拍攝)
「凝望悲情 ⎯ 西部來的即景」 - 回首那一段時代跫音
每當秋風響起,九份的山上,總有一抹濃情,喚起了那遠方凝思的想望, 煙雨迷濛的疾風勁草,更摻雜了菅芒花心語,投射那一片蕭瑟後的淡墨。 每到此季節,總要去黃金山城-瑞芳,感受靜謐尋幽或旅人自囚的孤獨國, 但不能忘卻,仍是後來身為台灣人的宿醉,回首前人那白色恐佈的泥灰。
因悲情城市的電影,讓年少輕狂的自我,不免俗的,低頭遙祭時代輓歌, 而北漂青年,南向尋覓那一片原鄉故土,在台灣意識我又再次了什麼?!
「悲情城市」,我們不曾陌生的名字。自1982年開始,台灣新電影運動的啟動,喚醒了或之後昇華的台灣意識,以「悲」劇為例,它是1980年代末,台灣電影圈的一則傳奇,對影像藝術工作者而言,從當年的主震到餘波蕩漾,對於二二八電影美學的探索,至今它仍影響了年輕世代集體的亡魂。
台灣自解嚴後的30多年裡,幾乎每隔一段時間,這部電影就會被提起,也重新被討論,再次復刻餘味,以各種形式的展覽、研討會活動,或者讀書分享會,持續被時間延異與記憶,讓不同世代,接續發酵或重置不同時空場域下的疊加重量。當然,包括了此次,2023「悲情城市」33週年經典回顧4K數位上映,我想,在二二八將屆滿76週年之際,隨著典範重現,更將演繹出,台灣新世代之間的對話。
「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該電影是台灣解嚴後初期,第一部涉及到當下最敏感的政治議題「二二八事件」,其內容講述了一個小家庭 - 林家被迫捲入了1940年代末從中國大陸抵達台灣後,國民政府對台灣人民施加的「白色恐怖」事件,而大時代的「悲」劇,卻是小人物無能為力去抵抗國家機器碾壓的心碎。該劇以挑戰當時台灣尚未民主化的社會禁忌,充分反映了當下社會實境,欲突破被壓抑的氛圍,此話題更觸動了各界人士的共鳴與矚目。
那一年的悲情城市,我十歲,但孩童總是無知,卻又樂天歡顏~
1989年的悲情城市,以備受壓迫的台灣漢人為其本位,作一個社會現實的模寫,而在1990年,另一部劇情片,由獨立製片導演 黃明川執導的第一部長片「西部來的人(The Man From Island West)」,亦是探討另一段被漢化後的台灣先住民後裔(泰雅族人),如何被社會集體霸凌在都市邊陲或者他們如何去尋找在台灣「後山」對土地奢望的認同。兩部劇情片,都是台灣各自悲悵的一段寫實遭遇,是一場殖民統治與被殖民者之間,離散卻又糾結的生存故事,而土地上的原罪,都是一群西部來的人,強加於台灣斯土,既是宿命也是衍生多元之後,如癡如醉的人生辯證。
1990年代,我的大學奔放恣意,讓人第一次見識「悲劇」與「西部」的電影魅力,原來,回首來時路,如彭明敏式的自由滋味,青春能呼吸,其實,自由難得!
2023.02.16
The Man From Island West(圖片引自廣宣)
A City of Sadness (圖片引自廣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32內容數
邂逅於文化廢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哉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歸緣(歸園) 有一種聲音,午夜夢迴的情挑, 有一種聲音,燈紅迷離的琴遊 。 那一種聲音,呢喃自語的奔放, 那一種聲音,裸怯近鄉的悄然 。 北方,命定了漂泊的流浪,
台南『保大』地域的思考 近年來,台灣本土意識已走向了主體化,在地『台南學』的研究更引領了不少文史工作者投入對於家鄉土地的辯證,更從在地的人、文、地、產、景材料之中,挖掘與釐析出更多不同的詮釋視角。在2019年政府展開了『地方創生』的元年啓動,落實從縣市到鄉鎮,找尋不同鄉鎮的在地特色,尤其是『社區創生
公共藝術與文化環境:「南關線 - 龍崎山城」的敘事性想像~ 一場在地創生“龍崎空山祭",浮光掠影的呢喃自語~ 一、擾動式起手: 台灣目前正透過『藝術形式』的手段去進行敘事性的文化想像,這是社群或社區能夠營造出新生活的顯著題材。對於台南市行政區域位於南端的偏遠鄉鎮,以南關線號稱之一的『龍崎區
昨天深夜,跟一個好朋友討論到了一個攸關死生遺憾的故事,我想每個人終生也必然會面臨到同樣的際遇或抉擇的兩難,只是大部分的人,對於這個命題,最後必然選擇靜默的態度,讓寶貴的生命,歸咎命運,就此完結。這個議題,我身有同感,在青年時代也曾經百思不得其解,試圖想解開這個生死學的人道議論,若最後犯眾怒,成了叛徒
某年三月,行人文化實驗出版了詩文作家"他們在島嶼寫作"一系列文學精妙的紀實,紀錄了文人們在台灣創作的行僧集合。 夜宿誠品,與時間磨湯之際,買了其中一卷 - <苦行詩人> -周夢蝶的影像寫真去熬和肝汁。 在現代化的包材裝箴,裡面卻住了一個安貧樂道的真性情,意味了禪意本身,而徜徉在邏輯之外的頻譜,極為
陳錦芳,對於台灣美術的抒情表現路徑,從忠實的關照內在情感與人文意象的探索,再到開始思考個人與社會結構的衝突與覺醒,以此突顯了他對於藝術在地文化性的象徵與世界社會性的連動與跨域,之後更派生出對於東方美學反思與西方經典再現的可能詮釋,進而匯流整一,從文化觀點,重新檢視繪畫藝術的傳統與新研,更另闢一條個人
歸緣(歸園) 有一種聲音,午夜夢迴的情挑, 有一種聲音,燈紅迷離的琴遊 。 那一種聲音,呢喃自語的奔放, 那一種聲音,裸怯近鄉的悄然 。 北方,命定了漂泊的流浪,
台南『保大』地域的思考 近年來,台灣本土意識已走向了主體化,在地『台南學』的研究更引領了不少文史工作者投入對於家鄉土地的辯證,更從在地的人、文、地、產、景材料之中,挖掘與釐析出更多不同的詮釋視角。在2019年政府展開了『地方創生』的元年啓動,落實從縣市到鄉鎮,找尋不同鄉鎮的在地特色,尤其是『社區創生
公共藝術與文化環境:「南關線 - 龍崎山城」的敘事性想像~ 一場在地創生“龍崎空山祭",浮光掠影的呢喃自語~ 一、擾動式起手: 台灣目前正透過『藝術形式』的手段去進行敘事性的文化想像,這是社群或社區能夠營造出新生活的顯著題材。對於台南市行政區域位於南端的偏遠鄉鎮,以南關線號稱之一的『龍崎區
昨天深夜,跟一個好朋友討論到了一個攸關死生遺憾的故事,我想每個人終生也必然會面臨到同樣的際遇或抉擇的兩難,只是大部分的人,對於這個命題,最後必然選擇靜默的態度,讓寶貴的生命,歸咎命運,就此完結。這個議題,我身有同感,在青年時代也曾經百思不得其解,試圖想解開這個生死學的人道議論,若最後犯眾怒,成了叛徒
某年三月,行人文化實驗出版了詩文作家"他們在島嶼寫作"一系列文學精妙的紀實,紀錄了文人們在台灣創作的行僧集合。 夜宿誠品,與時間磨湯之際,買了其中一卷 - <苦行詩人> -周夢蝶的影像寫真去熬和肝汁。 在現代化的包材裝箴,裡面卻住了一個安貧樂道的真性情,意味了禪意本身,而徜徉在邏輯之外的頻譜,極為
陳錦芳,對於台灣美術的抒情表現路徑,從忠實的關照內在情感與人文意象的探索,再到開始思考個人與社會結構的衝突與覺醒,以此突顯了他對於藝術在地文化性的象徵與世界社會性的連動與跨域,之後更派生出對於東方美學反思與西方經典再現的可能詮釋,進而匯流整一,從文化觀點,重新檢視繪畫藝術的傳統與新研,更另闢一條個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歷史上不願面對的汙點 二二八事件距今已逾七十年,新世代的人們是否記得這一個在年曆上被歸為假期的日子,曾颳起的腥風血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民怨積怨,對上了高壓的制裁手段,人民的靜默不語,成為歷史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被輕易揭開並好好檢視的印痕。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如今皆已離世,但受難者家屬仍在社會
Thumbnail
透過這篇文章分享了公視播出的電視劇版本的片尾曲《天上的男人 地上的女人》,是一首動人的歌曲,用該歌曲的歌詞詮釋了《一把青》的故事。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人權影片系列-頭城事件》是一部深入探討台灣二二八事件中,頭城地區發生的集體屠殺案件的紀錄片。該影片透過受難者家屬的口述、歷史學家的研究和地方居民的回憶,重現了1947年3月19日夜晚,在宜蘭頭城慶元宮前發生的慘劇。影片以其真實、深刻的敘事方式,引發觀眾對轉型正義的思考,並喚起大眾對政治受難者家屬處
Thumbnail
臺灣近年來也不少以臺灣歷史為基礎,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如2022年上映的流麻溝十五號,和今年「尋找湯德章」的紀錄片,電影主題圍繞著臺灣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代。 本集許律師將從電影尋找湯德章出發,討論政治檔案與臺灣轉型正義相關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電影周處除三害的原型是1980~1990年代的台灣槍擊要犯,剛好呼應中國現在開始面對的經濟泡沫重演。 但是當時的台灣,省長民選、阿扁上任,雖然引入黑道治國,但同時處裡了政治轉型,從外來殖民政權的中國國民黨手中,變成台灣本土政治勢力崛起。鄭太吉當選屏東議長進入政壇,槍殺黑道友人被判刑槍決,然後李登輝
白色恐怖是台灣歷史非常悲傷的一頁,而且實際上白色恐怖的遺緒至今依然存在,陰魂不散。 1947年發生二二八大屠殺,之後三月清鄉,台灣人死傷無數, 但落後民族統治文明民族的原則不會改變,就是殺。 於是文明水準完全跟不上台灣人的國民黨政權,只能用更殘暴的方式對待。 當年國民黨人拿手槍搭霸王車、拿手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
歷史上不願面對的汙點 二二八事件距今已逾七十年,新世代的人們是否記得這一個在年曆上被歸為假期的日子,曾颳起的腥風血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的民怨積怨,對上了高壓的制裁手段,人民的靜默不語,成為歷史裡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被輕易揭開並好好檢視的印痕。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如今皆已離世,但受難者家屬仍在社會
Thumbnail
透過這篇文章分享了公視播出的電視劇版本的片尾曲《天上的男人 地上的女人》,是一首動人的歌曲,用該歌曲的歌詞詮釋了《一把青》的故事。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人權影片系列-頭城事件》是一部深入探討台灣二二八事件中,頭城地區發生的集體屠殺案件的紀錄片。該影片透過受難者家屬的口述、歷史學家的研究和地方居民的回憶,重現了1947年3月19日夜晚,在宜蘭頭城慶元宮前發生的慘劇。影片以其真實、深刻的敘事方式,引發觀眾對轉型正義的思考,並喚起大眾對政治受難者家屬處
Thumbnail
臺灣近年來也不少以臺灣歷史為基礎,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如2022年上映的流麻溝十五號,和今年「尋找湯德章」的紀錄片,電影主題圍繞著臺灣二二八及白色恐怖時代。 本集許律師將從電影尋找湯德章出發,討論政治檔案與臺灣轉型正義相關的法律問題。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電影周處除三害的原型是1980~1990年代的台灣槍擊要犯,剛好呼應中國現在開始面對的經濟泡沫重演。 但是當時的台灣,省長民選、阿扁上任,雖然引入黑道治國,但同時處裡了政治轉型,從外來殖民政權的中國國民黨手中,變成台灣本土政治勢力崛起。鄭太吉當選屏東議長進入政壇,槍殺黑道友人被判刑槍決,然後李登輝
白色恐怖是台灣歷史非常悲傷的一頁,而且實際上白色恐怖的遺緒至今依然存在,陰魂不散。 1947年發生二二八大屠殺,之後三月清鄉,台灣人死傷無數, 但落後民族統治文明民族的原則不會改變,就是殺。 於是文明水準完全跟不上台灣人的國民黨政權,只能用更殘暴的方式對待。 當年國民黨人拿手槍搭霸王車、拿手
Thumbnail
有幸參加到此次台北書展的講座,是由此書作者班與唐和作家朱宥勳一同討論這本書。講座的標題是以書中很重要的故事轉折,也是發生在台灣史上相當慘痛的悲劇——二二八事件作為核心,要和讀者探討的是如果自己身處二二八事件發生的時空背景,會如何逃亡呢?我覺得這個概念很有趣,從未想過這種假設問題的我,也對這本書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