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4|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我想好好跟你說話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 》

    你害怕與人相處嗎?你是不是覺得跟人溝通真的超累?有時候,原本的一片好意,反過頭來,卻讓自己遍體鱗傷。

    NG的語言傳達

    「他就是聽不進去我說的話?他那麼情緒化,到底要怎麼跟他溝通嘛?」

    用其他角度來看,當你覺得對方聽不進你說的話時,有可能是你的同理心不足,造成「我根本沒聽懂對方需要什麽」。

    大多數人在收到別人的委屈與抱怨時,回應的方式大概都是這樣的:

    給建議:直接告訴對方你認為不錯的方法:「我覺得你應該要⋯⋯」。我們忘記了,身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是他不是你

    × 火上加油:認同、煽動對方,讓對方更火。

    「你應該去找他理論⋯⋯」 「真的太過分了⋯⋯」

    × 否定對方:阻止或否定對方的感受。

    「你不要這樣想啦⋯⋯」、「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樣⋯⋯」、「你太敏感了。」「他該不會做這種事吧」

    × 分析:試圖理性分析事件。

    「我認為你自己也搞不清楚問題的真正原因⋯⋯」 「以邏輯的角度來看,你的做法不對⋯⋯」

    × 說教:用說教的方式來說服。

    「如果你一直這麼想的話,那就是把自己限制住了⋯⋯」

    × 開示:無論哪種情況,都導向信仰、宗教

    「你知道嗎?這一切都是因果輪迴⋯⋯」

    × 同情:以憐憫來表達理解對方的心情

    「你好可憐喔。」 「我完全可以理解你的感受。」 「好慘喔!那你以後怎麼辦?」

    × 勝過對方:講一個自己的故事,讓對方覺得他的問題没什麼

    「這沒什麼,我還比你慘哩⋯⋯」

    × 分散注意力:故作輕鬆似的開玩笑,或岔開話題,企圖轉移對方注意力

    「好了啦,這就是人生!我們午餐要吃什麼?」

    × 批判:不留情面的直接批判

    「是你太傻了⋯⋯」 「我早跟你說過了,你還是學不會⋯⋯」 「你一直抱怨到底有什麼用?」

    × 指示:下指導棋

    「好啦,不要坐在那裡抱怨了,我們出去走走⋯⋯」

    × 收集訊息:詢問一堆陳年歷史

    「這種事過去曾經發生過嗎?」 「這件事發生多久了?」

    × 合理化:替另一方辯護或說情

    「你也應該為他想一想,他也夠可憐的⋯⋯」

    以上的說法,會說出這些話的人,也許真的覺得沒什麼太大的問題,但是聽到的人,就會覺得没那麼好受。那種無法被同理的感受,只會讓抱怨的人陷入自我懷疑與惱怒中,感到憤怒、難受、委屈,甚至在不知不覺中,也被同化,漸漸學會使用暴力語言對待別人;另一方面,也讓一心一意想要幫忙的人覺得對方太固執,難以溝通。長遠來看,這種無效的溝通方式,最後演變成:「算了說了也没用」雙方的關係僵住了,只能在原地打轉。

    今天介紹一本好書。作者賴佩霞<<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溝通」入門課>>。這六堂課分別是,溝通、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同理心。書中介紹了馬歇爾·貝特拉姆·盧森堡(Marshall Bertram Rosenberg)盧森堡博士所創的「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來加強自己的同理心,改善溝通品質,達成雙方需求雙贏。透過四個簡單的步驟,讓我們覺察自己真正的感受與需要,再運用客觀的語言提出需求,進行有效的溝通。透過傾聽、提問、對話,釐清對方的需要,找出雙方認同的行動方案。

    這本實體書的封面是一隻可愛的長頸鹿。這張圖想表達的是,想要好好說話,應該採用長頸鹿的語言,而不是柴狼的語言。長頸鹿的語言溫柔堅定,以非暴力溝通為基礎,而財狼的語言步步進逼的批評語言。

    說話的方式對了,對方才會有被同理的感覺,他人的需求也才能被滿足。語言可以摧毀一個人,也可以讓人沉浸在幸福裡。命運是由你口中說出來的結果,邀請您一起收聽閱讀茉莉「我想好好跟你說話」。

    Photo by on 

    「非暴力溝通」四大步驟:

    1. 觀察(Observations):不帶偏見與評斷,只看事實。

    你知道你是否容易與人起衝突呢?往往從我們說出口的第一句話,就可以決定未來的結果。好與壞,取決於你們的對話習慣。

    一旦我們帶著成見看事情,就會將看到的事情做分類,貼標籤:好或壞;正常或不正常;正面或負面。例如,「你又來了!你每次都…」。其實,你可以平心靜氣耐心陳述事實:「今天下班後,我一回到家,看到你的襪子放在大門口。」如此而已。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從地上撿到一千元然後放進口袋,你會以為他想據為已有,還是以為他要拿去警局呢?又如果你剛好在前幾天掉了錢包,你可能會很自然的認為他一定想據為已有,是小偷。如果只是單純的觀察那個人呢?你看到了他從地上撿到一千元然後放進口袋的事實,後面的故事,也只是猜測而已。

    2. 感受(Feelings):只針對當下「自己真正的感受」,描述自身内心狀態。

    針對自己的感覺,坦誠自己的感受,覺得自己很没用;覺得很孤單;覺得很充實。不談我們對別人言語或行為的評價,例如「我覺得你好冷漠」,更不將怒火推到別人的行為或言語上。坦誠自己不表示你在對方面前示弱,而是放低身段,開口向別人求助。表達你的感受,才有機會抽絲剝繭發現自己的需要;了解你的感受,才能發現自己的需求,清楚自己想要被滿足什麼需要。

    3. 需要(Needs):釐清自己心中真正需要被滿足的需要。具體描述自己的需要。

    在關係中,我們需要對方做什麼來滿足你的需求?我們需要信任、渴望歸屬感、重視這段關係的連結、希望能被理解、被接納。如實的告訴他吧!

    以婚姻為例,如果你想結婚,你的理由是什麼呢?想與你愛的人共同分享生活點滴嗎?因為你需要被照顧嗎?還是需要一個高富帥或白富美來讓自己看起來過得不錯呢?一個需要被愛或被照顧的人,是將自己的幸福快樂交給對方。我們的幸與不幸,完全取決於對方,得看他是否願意提供幸福的解藥:如果他愛我,我就會得到滿足;如果他不愛我,我就永遠都不會快樂。我們賦予對方向我們情緒勒索的能力:「如果,你跟我離婚了,那我就一無所有了」、「如果你不要我了,那我該怎麼辦?」。

    先弄清楚自己當下的感受、自己想滿足什麼需要,不能單靠「某個人」或「某個東西」來填補心裡空虛。

    清楚並明確地知道自己的需要,才能避免在是非上爭論不休。一個哭鬧不休的孩子真正需要的可能是「媽媽抱抱」,不過,當我們問他原因時,孩子可能說不上來真正的感覺,只知道自己的生氣跟不開心。很多父母因此責備孩子動不動就愛哭;有些大一點的孩子抱怨父母比較疼妹妹,不疼他。當孩子用批評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認知時,父母則採取責怪的態度;「你都當人家大姐姐,怎麼還跟妹妹計較?」。一樣的道理,長大後的我們不清楚自己的需要時,就會用批評來表達自己的看法,但是,這麼做只會招來對方的反擊。

    對他人的批評,其實間接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盧森堡

    經常抱怨的人往往是因為不清楚自己的需要。需要在這裡指的不是「我需要買一部車開去上班」的物質需要,它更不是表面上的「我想要開心或不開心」,而是放諸四海皆準,無論貧富在心理層面上的需要,例如,「我想與你擁抱」的需要。

    大部份話不投機的老夫老妻,彼此都還存愛意,不過因為無法辨識自己與對方的需求,所以,習慣性的埋怨,以為這樣就能讓對方看到自己的貢獻,就能得到對方的肯定跟感動。不過當被對方拒絕的時候,我們就成了受害者,覺得自己渺小、無助、曲解愛的本質,令人想掙脫這個關係。

    4. 請求(Requests):將自己的需要具體的告訴對方。對方能幫助我什麼?說出你的觀察、感受、需要。

    大部份人不清楚自己「要」什麼,單純告訴對方「不要」做什麼,不但令人反感、對方也不知道他可以怎麼做、像是施加壓力給對方,而大部份的人都是在比較放鬆舒服的氣氛下,才能把話聽進去,做出好的判斷與選擇。因此,明確的指出你的需求,才能引發具體的行動。

    任何試圖給對方壓力,讓人覺得內疚,一旦他人不答應你的請求就生氣、受挫,從而逼迫對方都是在「要求」對方。如果你告訴對方,「不行,你不能再抽煙了!」然後,對方不答應或不理你呢?我想你一定覺得生氣又難受。於是,雙方關係起了裂痕。但是,如果你告訴對方,「我們的工作量都很大,當你覺得壓力大想抽根煙時,你也可以過來找我聊聊,我也希望工作告一段落時有人可以陪我去花園散散步。」。當對方聽到這個貼心的話語時,回答的層面會比較柔和,即使被拒,也能理解。

    請求是為了維持與對方持續的溝通。請求是雙方面的,可讓人理解、允許被拒絶。保持好奇並同理對方,專注他人的需求與感受後提出的方案才是請求。最後,我們的目的是為了邀請對方一起做改變,而不是為了要改變對方而做請求。提出你的需求,讓對方滿足你的需要;同時,也邀請對方提出他的需求,兩人一起合作,成全彼此。最後,你可能會發現雙方的需求相同,你們意見不合之處是因為立場不同。請跟我一起擁抱這個世界,讓彼此的生命更加美好!

    以下是請求的三個條件:

    明確、正向、具體行動。

    不說「我「不要…」、「你為什麼不…」,「我不要你對我大吼大叫」; 「不要邊吃飯邊看手機」、「你為什麼不把房間整理一下呢?」,而是做出明確的請求:「我們可以一起將這裡的垃圾包好」「我們一起輕聲細語對話吧!」

    結語

    聽完了這一集,你希望自己經常收到長頸鹿語言還是財狼的語言呢?如果你也希望能夠收到長頸鹿的語言,那我們是不是也一起同理別人,用長頸鹿的非暴力的語言好好跟別人說話呢?以下是用「非暴力溝通」四大步驟整理:

    1. 觀察(Observations):客觀觀察事實。

    2. 感受(Feelings):描述自己當下的感覺。

    3. 需要(Needs):具體描述自己真正的需要。

    4. 請求(Requests):說出你的觀察、感受、需要。調整自己的思考角度,學習從認為「別人需要改變」的說話模式,昇華成「為了我們的美好將來,一起做調整」的高品質提升。

    「今天下班後,我一回到家,看到你的襪子放在大門口。我很重視家裡的乾淨與衛生,看到髒襪子放在那裡我感覺不雅觀,你可不可以答應我一起維持這個家的乾淨,好嗎?」

    當我們越了解自己、熟悉自己後,才會有相同的能力猜中對方的心思與需求。透過非暴力溝通的練習,我們可以學習到自己可以控制並承擔的部分。當我們說出事實與想法,不夾帶強迫與抱怨,將話說清楚,希望對方知道我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事。

    最後,我認為這本書很適合處理「關係」。當我們醒來後的每一天,遇得到的伴侶、小孩,朋友、父母親等等。由於與這些人的經常往來,發生衝突的可能性機率也會比較高。然而由於他們與你的關係密不可分,讓我們或多或少都在相處上都帶有壓力。如果我們能夠善用這本書提到的「非暴力溝通法」,就能擁有一個與他人共好的「關係」。

    Resource: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溝通」入門課

    作者:賴佩霞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喜歡透過閱讀日常發掘不同觀察視角,熱愛寫作與分享各類主題觀點:🌱內在思考 👁️學習觀點 💡超越自我。邀請您一起走出習慣性思考框架,讀讀不同的觀點、看看不一樣的生命。或許您也可以定義自己的價值,開展出另一種生命的可能!更多關於我:https://taplink.cc/readingyasmine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