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沒法阻止戰爭,那你就把戰爭的真相告訴世界
──(出處不明)戰地記者共同信念
序章:歷史
代表血與火的那顆星墜落在這裡,從此這裡便被詛咒。
自從羅馬帝國(Roman Empire)打敗迦太基(Carthage)之後,這塊大陸再也沒有任何光輝的表現:在「人類」這座舞臺上,無論是歷史的、地理的,當它在西元十六世紀重新被重視時,那並不因它的偉大,而是成為帝國主義下可被征服、被分割、被犧牲的財產;二十世紀初,一來是帝國群自身的衰弱,再者是這塊大陸已達負載剝削的最大值,於是至世界大戰後,這片土地無論控制或被控制的形式上都有了全新的運作系統,儘管在戰後它的確成為獨立國家數量最多的一洲,而且以民主標誌為口號進而掀起的革命至今仍未間斷,但事實上,這裡所有的人都逃離不了血海、犯罪的恐怖輪迴中,自由與民主的運動實為個人權力鬥爭的無謂殺戮,國家的獨立、政權的建設全建築在無數屍骨之上,無關熱情與理想,反正幾個月後,甚至只維持了幾個禮拜、幾天的時間,這座巨大的人肉絞碎器便會自動反覆運作一次;當歷史課本為它整理了自一九五零年代以來的一切,學者們把這塊土地上發生的種種慘劇全部歸咎於殖民時代的地界劃分或是冷戰下的餘毒,這樣的做法不如就說是每個人都為此製造了淺顯易懂同時又具批判性的答案,因為該套解釋使得包括當事人在內的所有人都能對真相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否則真相其實遠比這些學術結論單純:他們喜歡互相殘殺,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都被這大陸嗜血的本質輻射感染了千百年,於是在他們的基因與深深埋入了無法動搖的殘虐本能記憶;諷刺的事情是:能夠延緩毀滅的方法不是來自國際人道救援組織的協助,而是透過其他先進國家聯手在檯面下進行的利益操作,這套規則叫做「戰爭經濟(War Economy)」,自一九七零年代後,全世界最大的戰爭經濟市場一直都由這裡奪冠,就算在九零年代至兩千年初全世界曾因石油問題及反恐怖活動把焦點移往中東,但這仍改變不了常態性的結果。 據說人類的起源可以追溯至非洲,然而人類所有最驚世駭俗的狂暴、血腥行為卻一直在這裡不斷被進行著,到最後代表「人類」邁向自我毀滅的地方必然也會是在非洲,它是起點也是終點,是火與血的樂園,因此心生憐憫的人都說非洲被詛咒了……
至於戰爭經濟:戰爭經濟並不是一項新興產業,將政治、戰爭、資本主義完整結合的經濟體系早在十字軍東征時期就已確立,往後千年裡它不曾在文明社會裡缺席,但戰爭經濟的壯大還得等到帝國殖民時代,當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美國提出了「軍工複合體」(MIC :M ilitary-I ndustrial C omplex), 戰爭經濟便成為人類所有活動產業的核心,電腦、航太、通訊、交通、能源、生化、醫療、宗教……無一不與戰爭依附、成為裙帶經濟網,因為戰爭本身就是一項火車頭工業,它提供了舒適而穩定的質感生活以及無數個就業機會,戰事中的犧牲是保全大體的合理代價,甚至,它就像是一種休閒活動。 一九八、九零年代之際戰爭經濟更向上提升至新的境界,由於蘇聯的瓦解,西方陣營失去了面對龐大紅軍步兵的壓力,各盟國進而開始大刀闊斧地解雇過剩的軍事人員,這批龐大的失業軍人仍保有過往精通的軍事技能與知識,而一樣因冷戰結束,世界各洲皆陸續出現了名目五花八門的內戰和國際衝突,他們對於戰爭的需求剛好使得這批流動的前職業軍人得以再度回到戰爭的行伍,他們便成為戰爭經濟時代中最早的傭兵(Private Military Contractors,而非Mercenaries),逐漸地,當戰場的一切慢慢被形式化為流水線製造的商品之後,戰爭便就此徹底脫離國家、種族或文化,它的運作促成了實體上市的企業公司,一般通稱PMC(Private Military Company:私人戰爭公司),每個人都可自由購買PMC的股票,如同可口可樂(Coke Cola)或微軟電腦(Microsoft)一樣稀鬆平常;甚至在廿一世紀初的中東戰爭期間,由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更反過頭來積極地縮減國家軍隊,進而將國防安全的任務以類似工程招標的方式外包給PMC,畢竟比起維持國家自身的部隊,PMC可謂物美價廉的服務性消費,不僅可以應付國民厭惡自家子弟兵出征的心理,更省去了國際法對於開戰責任歸屬的麻煩限制,同時他們還保持著一定品質的戰鬥能力,畢竟在全球經濟衰敗的當下,PMC的高度正成長便說明了許多問題。這一切都與經濟有關。
相形之下,「事務所(Die Büro)」的歷史就比非洲大陸或者戰爭經濟要年輕上許多,事務所成立於網路開始被規模應用的一九七零年代初期,它的前身相當簡單地只是一群對於通訊線路抱有高度狂熱興趣的業餘玩家因技術交流而組成的數個小團體,他們的成員有「飛客(Phreak)」:專指對電話通信系統動手腳的專家;「駭客(Hacker)」:利用高度技巧做出非常理結果以及擁有高度編寫電腦程式能力的人;「劊客(Cracker)」:專門利用網路漏洞入侵主機盜取或竄改機密資料以遂行牟利、報復目的的駭客,以上雖然遵守的原則不盡相同,可是在短短幾年內,這些原先僅有如社區俱樂部等級的小團體迅速整合成一個頗具影響力的組織,1979年2月23日,組織正式定名為「事務所」,其宗旨在於揭發政治內幕、監督經濟運作以及穩定網路秩序,然而這項帶有濃厚憤世嫉俗意味的核心理想其實缺乏了最有力的運作能源:資金,為解決此一問題,事務所著手一連串建設性的行動,它開始涉足金融界、新聞界以及學術產業,但最具代表性地,事務所竭盡全力耕耘的仍是電腦工業,以至八零年代開始,個人電腦公司出現高度發展亦受這波推動所影響促成;1988年,事務所更躍進一步,大量設置實體地方機構,並且招攬活躍於各領域的技術人員,與其說事務所是間企業公司,實際上它儼然更像一個體制外的新興政府,儘管沒有領土與明確的主權,但組織內部的行政系統已多能和世上大多國家的安全、經濟、文化相結合,同時也正因它沒有意識自身為國家或純粹營利單位的包袱,故其決策、執行的能力極高,如此系統是人類史上所沒有被提過的政治形態。 然而廿一世紀由環境問題引起的第三次全球經濟大蕭條以及由戰爭經濟全面支配世界運作的局面在過去近15年內都為事務所帶來質變的考驗。
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招集非洲聯盟進行協商的臨時會議在過去兩天裡於埃及首都開羅一直被嚴肅地進行著,問題的導火線在於「狄蒙尼亞(Daemonium)」這個座落在東非高原上的小國。狄蒙尼亞的前身只是一塊毫無利用價值的峽谷地,十九世紀當德國、英國還有義大利佔領了東非地方時,狄蒙尼亞曾短暫被歸納至索馬利亞的一部分,一九三零年代由於人類考古學的興盛,狄蒙尼亞在這波熱潮當中被意外發現蘊含大量石油,從此跨國石油公司紛紛湧入此地,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當地土著在石油開墾的外來移民之協助下才勉強正式獨立成一個具體國家,然而共產力量也在不久之後延伸至此,於是直到1991年為止,這個國家的經濟體便主要以支援華沙公約組織為主,50年間的工業發展全以軍火工業為重心,同時以反共目的作集結的游擊行動也使得狄蒙尼亞長期不得安寧;冷戰結束之後,狄蒙尼亞的石油仍舊吸引資本主義國家進駐,頓時失去對抗目標的前反共游擊隊開始把新來的集團企業當成另一個入侵狄蒙尼亞的威脅,於是他們一方面排斥外資公司,另一方面認為政府需要新的革命,雖然狄蒙尼亞的政府在蘇聯瓦解後的確瀕臨瓦解、遂而進行過高壓恐怖政治,但事實上,這些常掛著正義之名的反抗軍絕大部分也不過是投機的利益主義者;經過一段辛苦經營的日子,狄蒙尼亞在九年前得到了某種平衡,代價是官方終於成為各家企業的魁儡政權,賄賂之事成為普遍現象,狄蒙尼亞政府、國際公司一同合作僱用了大型的PMC,而反叛軍方面也透過綁架、走私、製毒產業等活動獲取經費,之後再透過購買歐洲金控的股票進行洗錢的活動,當然,這方面的仲介也不乏同時與狄蒙尼亞政府有合作關係卻進行雙頭生意的巨型企業,反抗軍透過灰市取得各項所需的輕型兵器,他們最大的供應商首推中國,其次為伊朗,最後雖不算常態但仍佔有可觀比例的軍火出產國甚至包含土耳其、以色列以及新加坡;雙方面的中、小型衝突在過去九年內維持了消耗性的相對和平,日漸虛弱的狄蒙尼亞官方原本就無力經營,而外商除了能源利益之外,單純和PMC合作進而獲取戰爭邊際利益的模式竟也成為他們在這國家拓得的主要利潤之一;然而如此運作終究累積出巨大的反彈,反抗軍開始進行無差別的破壞及屠殺行動,混亂至今已經出現有六個月,而本次會議的重點之一也在於處理這項動亂的事宜。 由非洲聯盟委員會改組而成的非洲聯盟行政局是作為統治全非洲政局的折衷辦法之一,在此前提之下,如同以往,非洲聯盟對於地方動亂的方法即出動聯盟軍進入熱區平息衝突,遺憾礙於過往的不和經驗以及各國間地域文化、政治立場、歷史仇恨等因素,非洲聯盟的維和部隊一向效力不彰,因此變通的辦法便是僱用超然定位的PMC進行任務。這次會議的目的在於:本行動是有史以來首次以代理戰爭形式進行的洲大陸等級軍事行動,因此在調度上牽涉到許多複雜的權力及行政問題,聯合國安理會對此不得不加以限制,故邀請非聯的各國進行協商,最終目的是期望能夠派遣聯合國方面的專案小組隨行、達到監控的制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