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是所有星戰迷的耳熟能詳的一句話,在每年的5月4日,star move 電影台總會播放著《星際大戰》電影,而第一次知道
原力 ,就是從這系列電影而來的, 愛瑞克以原力為引,藉此作為每個人內在隱藏的力量。
《內在原力》封面小標上的「9個設定,活出最好人生版本」 、「一個人的格局,決定結局」 ,以及「原來,人生可以重新設定」 ,這幾句話是吸引我看《內在原力》的最主要原因。畢竟自己也沒有什麼大富大貴的家族背景,尤其在接觸了所謂二代小孩後更是如此深刻體驗-生活中最怕的從來不是別人家比你家有錢,別人長的比較漂亮,而是他家背景比你家厲害,長的也比你漂亮,可惡的是他比你還要努力!!這完全壓垮了為自己找理由的最後一根稻草(哭
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方法,是讓自己配得上擁有它。
書中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觀念:Be / Do / Have 的信念系統。
一般我們的思維是先做了什麼(Do)後,擁有了什麼(Have),最後我們就成為了那樣的人(Be),大概就像孟母那樣吧,讓小孩生活在一個書香環境裡,最後小孩就會開始讀書;反觀書中提出的思維是先有了想成為的樣子(Be),然後才做(Do),最後就會擁有了那個樣子了。終於知道為何小時候老師總要給個「我的志願」的作文題目了,但老師你怎麼改完就當這技能已得到呢(哭
這時又想起來了某些朋友了,在他們的家庭教育裡似乎很早就找到自己想成為的樣子,並且在後來的求學、工作經歷上一直往相關領域發展,累積經驗。
只是,要是找不到想成為的樣子呢?
不是每個人都是那麼能知道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吧,作者為此做了解答:「多閱讀」,那如果不想看書,看不下去怎辦?((藉口很多XD
就我個人的解讀就是「觀察」,看書是為了能學習古人的經驗與教訓,而觀察卻能用自己最直觀的角度判別自己喜不喜歡與想不想成為。
書中更提到了「以最終的我 」來做各種決定。這不禁讓我想起了《記得你是誰-哈佛的最後一堂課》裡貝爾教授告訴學生們:「把目光放遠,心裡想著還有數十個寒數可以完成要追求的目標」,以「一人公司」為概念,那些每一次成功失敗的行動與決定都會讓我們從中學習到新的經驗,進而累積更多價值。
我們的重複行為造就了我們,所以卓越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很多時候我都挺沒自信的,甚至是心虛。
覺得自己的能力不該要求這麼高的報酬,覺得自己配不上誰之類的…即便知道要吸引什麼樣的東西,就讓先讓自己成為那樣子,書中提到了另一個觀念:「不要覺得自己不夠格成立或加入一個菁英團院,因為我們不需要和他人一樣,相反地,要和他人不一樣。」 內在原力效用往往都是先展現了個人才華來吸引他人後才發生碰撞的,要克服心虛的首要條件就是找出自身的才華, 哪怕只是一點點的不同也許在別人眼中都會是強大的。
利他等於沒有敵人
「有錢,我也會很善良。」這話是《寄生上流》中讓我有點反思的一句話。
真的是因為有錢、不用擔心生計,所以才能善良的對待每個人事物嗎?一直以來的困惑在書中得到了解答:缺乏善良品格的人在無形中讓高素質的人逐漸遠離自己,最後失去翻身機會。 善良,其實也是一種利他,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用善意去解讀與反應,所有出現在我們人生當中的人事物都有意義,關鍵在於是否有足夠的智慧找出意義(或賦予它意義)。
作者更提到了不刻意「利他」,而是從「利他又利己」出發,但我來說這其實有點難度,只要有利己的念頭通常都會得不償失(大哭,我還是乖乖從扶老奶奶過馬路這種做起好了。然而利他並不等於是個濫好人,而是要當「懂得自我保護的給予者」,過濾掉所謂的「黑洞人」。
內在原力是指一種影響力,透過有形(例如文字或肢體溝通)或無形(同理心或慈悲心)的方式來引發他人動機,進而幫助我們一同完成某些事情。人的心態決定選擇,選擇決定了行為,行為成為習慣,習慣則形塑成了每個人的一生所呈現的樣子。
本書總結了如何啟動內在原力設定(對,我又要偷懶了,有興趣的可以先翻至P44):
1/ 一人公司:像一家公司那樣經營自己、為自己人生負全責。
2/ 三種工作:有金錢收入的、無償的、自我實現的「工作組合、獲得身心靈的平衡與滿足。
3/ 利他共贏:利他的比重隨著年齡遞增,吸引更多人來幫助自己。
4/ 成功方程式:網路新世代需多加防護罩,能在獨處當中保持高度專注。
5/ 站對地方:人際網路放大成果的效益,善用網路節點來擴散影響力。
6/ 無限思維: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超越自己比戰勝他人更重要。
7/ 沒有壞事:找出壞事背後隱藏的好事,將逆境轉化為成長的養分。
8/ 包容力:開啟無限力量的萬用鑰匙,透過感謝心來取得他人的助力。
9/常保初心:以終為始。 最後,
以書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
讀書,記得住的變成知識,記不住的會變成氣質。
願我們都能成為一個氣質的人(笑
後記:
感謝好友Y,沒有她,我應該不會重拾寫字這條路,更謝謝她即便遠在千里仍振奮了我啊…終於趕在2月的最後一日完成了2月份的第二本讀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