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教育工作者,一定很常想問:
要怎麼維持學生學習的動機?
《內在驅動力》這本書標誌出,人如何能長期投入於一件事,最關鍵的不是外在的吸引(如獎賞、報酬、規範),而是因為有內在驅動力的存在。
「使命感」、「自主權」、「專精度」
#使命感
:清楚自己的行動如何幫助與服務他人。
#自主權
:相信自己有能力和行動力改善現況。
#專精度
:踏上自我精進的旅程,不斷朝更好的自己邁進,永無止境。
「使命感」就是輸入的GPS終點;
「自主權」是牢牢握著的方向盤,此時無論後座有多少人喋喋不休想教你開車,這輛車就是操之在己;
「專精度」則代表能成爲更優秀與有耐心的駕駛。
使命感是對於進行一個活動、一場學習的「方向感」,能明確看到自己與眼前任務的連結,而且打從心底將它視為自己要做的事情。
→ 尋路教育工作室🦌目前的實踐場域是在實驗教育團體,對此特別有感。
因為實驗教育的學生,不像體制內學生那麼視「讀好書、考好成績」為己任,所以更需要審慎思量每一個課程、每一個教學活動、每一份作業,對學生個體的意義感是什麼。
我們在課程中竭盡所能搭建起鷹架 ,讓學生可以有內在的驅動力,持續參與學習。
自主權則反映兩個層面:
一是客觀地看見「擁有自主決定的彈性空間」,二是主觀地感受「相信自己擁有自主權」。
這種相信自己握著「選擇的自由」的心態,其實是不易發生的。它很容易因為外在的過度限制,或是內在的不自信,而消逝。
→ 這也是尋路🦌持續希望透過課程,在學生心中種下的信念。
專精度也反應兩個層面:
一是學生帶有的基礎(過往的學習,都是往下拓展的重要工具),二是在學習當下,可見周遭有足夠的工具與方法來幫助自己完成深化。
→ 這是尋路🦌當前設計課程的一大挑戰!
我們現階段開發的課程是「自我探索」課,這樣的內容很難去設定每個學生有類似的起點。它會受學生個體生命經驗、自我覺察能力差異,而有很不一樣的起點狀態。
這表示,我們可能面對帶有強壯基礎的學生,也有可能遇到完全站在門外的孩子。
這樣參差的起點,是我們授課規劃的一大挑戰,教師要更加重視差異化、適性教學。
目前,尋路🦌透過每次上課都有「至少2位教師」協同的方式,來做到能對不同的學生狀態,給予符合需求的回應支持。
另一方面,「專精度」也關係到我們是否能讓學生一邊走著,一邊自然穿上需要的裝備來打怪。
這就回到尋路四位老師本身最擅長的「知識轉譯」和「化知識為應用」的能力。
我們透過大量向外閱讀,同時深刻向內反思,提取出對學生可能有效的策略。
這本書提醒了我們,若想維持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有三個關鍵——使命感、自主權、專精度,缺一不可。
透過這個架構,我們可以時時檢視自己的課程設計,是否營造了鼓勵主動與持續學習發生的場域。
關於我們是誰:
尋路教育工作室是由四個關注「如何成為自己喜歡模樣」的老師共同組成,正嘗試挑戰突破過往經驗的桎梏,自己也踏上「成為自己喜歡模樣」的路上。
我們深耕「內在探索、生涯規劃、自主學習」相關主題,持續開發系列課程、工作坊、講座,以及建構「陪跑諮詢系統」,提供「一對一個人化」與「小團體共學」兩種機制的服務,希望陪伴中學生在「尋路」的過程,不僅看見世界的精采,更能看見自己的真實與獨特,用自己喜歡的姿態與變化萬千的世界共處。
我們會陸續整理撰寫與「內在探索、生涯規劃、自主學習」相關的文章,歡迎追蹤我們的沙龍!
若想即時獲得我們的資訊,歡迎追蹤
臉書:尋路教育工作室
IG:尋路教育工作室
若有進一步合作的需求,歡迎信箱聯絡:pathseekers.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