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我的過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之外,我到底是誰?
書封上的這段話我真的是愛到不行,因為那正是我十幾年前就開始問自己以及一直在探索的問題。一個沒有正確解答的問題。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一直會想到小時候生活被干涉時,我都會大喊:「這是我的人生,你不要管那麼多。」真是有夠理直氣壯的小大人,然而,隨著被社會化的過程,迷失自我也只是剛好而已、應該的。
正踏上中年之路的我,反而在回憶過去這些迷失,開始認為,即便它們參雜著痛苦、徬徨以及失落,但都是必經的歷程,也是因為那些迷路的經歷,讓我走到了現在、此時此刻的道路。
那麼,我知道自己到底是誰了嗎?我想,也許還在探索中,但我更清楚地明白,無論如何,都沒有人可以隨意定義我。(其實可以啦,但那也是你家的事)
我覺得人生走到至今很有趣,雖然心中仍會有些渴望,但卻不會容易產生執著;更往內探索自己的不同面向時,也同時接納他人能夠展現不同的特質;心裡有些界線逐漸模糊,但是有些界線卻逐漸清晰;日子仍然會有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不過我知道它們都是同等重要的經驗。
常常把「人生好難」掛在嘴邊,是真的難啊,但不想逃避的話就只能直球面對,所以,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我們終將一死嘛,如果可以微笑面對,就盡量微笑吧,就連生氣也不忘在氣完之後笑一笑。
自我探索是需要的嗎?難道追求外在的一切不好嗎?其實,身邊還真有不少人活在固著的生活中,日復一日,也不特別追求成長,也不特別照顧自己,持續地追求外界的關注、他人的認可、他人的愛以及社會成就等,也許他們會說,那些能夠為內心帶來喜悅與開心啊,我認為喜悅是人生很重要的事情,因為它會伴隨著幸福感,然而,當你無法自己產生喜悅而要使用追求的手段時,那樣的喜悅也只是建立在外界之上,好像只是一個披著叫做喜悅外衣的恐懼。
書中的後段有提到尚未走向中年之路的訊號,我認為很值得與大家分享───
❝ 仍熱衷於第一成年期的自我建立活動。他們還沒學到,那些活動所代表的僅僅只是投射,是對那些有限的及錯誤百出的偶像的投射。它們是幻覺的偶像,儘管在早年的生活有其必要,但卻會在後面的旅程中讓人找不到方向。❞
我真的好愛這本書,裡面貼了好多重點金句。除了鐘穎老師翻譯很到位之外,翻譯序也很有力,也可以說這本書就是為那些即將踏上中年之路、在中年之路前徘徊,或是不願面對中年之路到來的朋友點上一盞明燈,這條通往喜悅的必經之路,不需要再害怕,不只有書,還有許多中年夥伴的陪伴,趕快上路吧!
PS.書裡有一個部份我自己也很喜歡,作者說,我們不是只有一個內在小孩,而是有一座幼稚園,我真的覺得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真歡樂啊!
★ 我們經常得在犯錯之後,才能靜下心來思考自己與惡的距離。
★ 那些沒走過的人,無論它們的外在生活看起來有多成功,則依舊是自己童年的俘虜。
★ 如果我們缺乏勇氣,就不會有任何學習。
★ 無論現實長什麼樣子,某種程度上,它都是被我們的視角塑而造成的。
★ 死亡與重生本身並不是終點,那是一條通道。
★ 當人不得不重新詢問關於意義的問題時,中年之路就開始了。
★ 雖然人格面具是與外部世界的必要連結,但我們很容易混淆旁人的人格面具與其內在真實,也會認為自己就等於那些角色。
★ 自由去感受自身的真實,才是療癒內在分裂的必要步驟。
★ 親密關係的真相是他們永遠不可能比我們和自己的關係更好。
★ 無意識的力量更需要尊重,而不是邏輯、傳統或美國憲法。
★ 人只有對自己負責,擁有某種程度的自我覺察,具有承受與真正的他者真實相遇的彈性,才可能投入到真誠的對話中。
★ 孩子最沉重的負擔是父母未曾活出的生命。
★ 發生在我身上的事不能定義我;我是我選擇去成為的人。
★ 沒有人真的了解生命的意義,或奧秘的本質。那些宣稱自己了解的人依舊活在投射裡,或只是在欺騙大眾;在最佳情況下,他們只是證明了自己的真理,而不是我們的。
上個月的台北實體講座真的是大發,昨天臉書卻把我當時記錄下的文字當作垃圾文刪除,讓我錯愕,大部分的文字已經消失,也讓我決定以後有什麼想分享的東西也要同時記錄到方格子的討論區!!!
還沒加入/愛書人的閱讀室/的書友,趕快來當室友吧!
啊啊,最後再補充一下,由書適圈舉辦的【「致中年的我們」線上講座:從外在回歸內心的自性探索之旅】報名人數已破千!!!有興趣的室友們,來吧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