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冒牌者症候群"這個詞在前幾年好像蠻多人在討論的,但我都沒有進一步去探索,因為覺得好像自己沒有這個症頭,沒想到收到瀞仁的書時,照著裡面的測驗表一測,不得了,也是高達72分,順便幫自己取了一個"民間草包"的暱稱。(我的冒牌者經驗類型是完美主義者與專家)
瀞仁說書寫這本書,順著章節下去很像一場冒牌者經驗的旅程,難怪,一開始我讀得非常入迷,但隨著往後讀,我發現自己好像走到另一條叉路去了。我的冒牌者經驗在社群與人際上更為嚴重。(天啊!救命,結果根本是全面化的冒牌者。)
回顧過去及現在,我本來以為在職場上比較沒有自己是冒牌者的想法過,可是,後來得知自己第二高的冒冒類型是「專家型」,瞬間懂自己的冒冒躲在哪邊了,說躲好像也不太像,它根本把自己透明化環繞在我的周圍。
這麼說吧,我身邊有太多厲害的人了(可以說幾乎都是強者,而我是最弱的那個),以至於我完全無法走不懂裝懂的路線,只要有一絲疑慮,我都會想去找到答案。
不過,還好在職場上我不太會害怕去冒險與挑戰,只要我認為有趣的東西大部分都會想去挑戰看看,因為我覺得唯有做過才會知道真正的能耐到哪邊。專家型的冒冒是能夠推動我前進的夥伴。
可是,在社群與人際上就沒有這麼簡單了。社群,尤其是經營自己的書帳,常常都會覺得觸擊率那麼低,沒人看吧?又會不禁去思考,我寫那麼主觀的文章真的可以幫助到很多人嗎?鮮少在用社群平台社交的我一直很疑惑。
當遇到讚美與合作時,我的冒牌者經驗上身如翻書一樣快,上述提到的疑問,也都是在這樣的狀態下產生的,內心某一部分實在很好奇怎麼會找我合作呢?小劇場開始無限噴發,最常放送的就是,大家買了我分享的書,如果覺得不好看怎麼辦?即使該本作品已經是超級暢銷書,我都還是會很怕有人因為看我分享而買,但沒有很喜歡的狀況發生。
雖然,這本書在談職場的面向,可是我發現,有許多觀點竟也可以鬆綁我在社群的冒牌者經驗,近期狀況已經好非常之多,多虧瀞仁分享自己的冒牌者經驗之旅,以及後續許多深入的自我探索,終於在社群上鮮少再有冒牌者經驗出現了,也懂得去分辨那些很傷且無謂的自我懷疑,算是可以與冒冒好好相處了,就算它偶爾會出現,我也大概明白該怎麼安慰與承接它。
不過,在人際上的冒冒,似乎比社群上的冒還要來得強大一些,目前我還在努力中往好的方向前進,看來這本寶典需要再陪我一段時間了。
最後,想再補充一段盧建彰導演對瀞仁說的話,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廣宣───
妳要零負評的人生嗎?我做的佛跳牆零負評喔,因為我從來沒做過。妳把這件事情做出來了,就是好的,因為如果沒有妳,這件事根本不會發生。不要去檢討怎樣可以更好,既然有能力,就是種幸運,就該分享給世界,否則就太自私了。
盧導也是我近年來很愛的人生導師之一,好推啊!
★ 冒牌者經驗並不是零或一、有或沒有,而是像潮水一樣,有時候漲、有時候退,有時風平浪靜、有時波濤洶湧。
★ 人生不會永遠是別人的錯或永遠是自己的錯;有時是內部,有時是外部因素,更多時候是內外因素共同造成;如果永遠用單一歸因,那就是歸因偏差。
★ 你不用這樣對待自己,也可以過很好。讓你腳踏實地工作的不是冒牌者症候群,而是你,你本來就是這樣的人。
★ 冒牌者症候群會讓你努力工作,但不會讓你變成容光煥發的工作者。
★ 有人肯幫你,真的是一種能力。
★ 恐懼並不是單純的害怕或不安,而是出自你的在乎。你的恐懼只是你在乎的另一個樣子,好好看你的恐懼,它會指引你追求的方向。
★ 單純一個人造成的才叫做「失敗」;如果有其他人的因素,就是「機率」。
★ 盡力做好自己的部分,那就是成功了。
★ 目標可以調整,但不是一直往上調。
★ 人生不可能真的成功或失敗,人生只能經歷。
★ 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正表示你很好。
★ 擁有成長心態的人,會傾向相信自己有改變的能力。
★ 你如果認真檢視自己在社群媒體上的行為,會發現其實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浪費,就算需要發文或回覆訊息,搞不好一天十分鐘就可以做完了。
★ 你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時間就會花在哪裡。
★ 不是立即回覆才表示積極,有些事情本來就需要時間,急著在第一時間回覆未必是好事。
★ 你的價值是來自專業,不是討好。
★ 相信你做得到,就已經成功一半了。
★ 有意義的工作才會為你帶來價值、自信和成就感,如果把時間都花在你覺得沒意義或不喜歡的工作上,冒牌者經驗也只會不斷地跟著你。
★ 世界在變、我們的生命在變,沒有什麼決定永遠是對的或永遠是錯的,但我們永遠可以調整。
★ 想走快,就一個人走。想走遠,就一起走。
★ 不要追求最好的道路,所有道路都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