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 CNN的新聞將臺灣描述成行人地獄,而那陣子也同時發生了幾件交通事故憾事,行人都走在斑馬線上了,卻仍遭汽車撞傷或死亡的意外。
臺灣地狹人稠,行人的路權被嚴重擠壓,尤其是在都會區,上班尖峰時刻人車爭道,每天開車上路都是挑戰,不只自己要小心,還要小心別人不小心。
我曾在金門小住過一星期左右,我發現當地的汽車都會禮讓行人,常常大老遠就會停下等行人通過,因為每個路口幾乎都有科技執法,不停車就會被開罰單,大台北地區也慢慢形成這樣的禮讓行人習慣,只是偶爾這樣的行為,還是會被後方車輛按喇叭。
多年前曾因帶遊學團經驗,數度短暫住在澳洲的布里斯班,當地人出入大多自行開車,社區的馬路設計,完美區分行人及車輛的動線,部分十字路口皆以圓環取代,不僅減緩車速,同時也減少了闖紅燈事故,車子在內圈,行人走在外圍,大大提升了行人的安全。
英美地區住宅區與商業區涇渭分明,都會區繁忙路口則有交警坐鎮指揮,但臺灣很難做到這樣的規格,我是開車族,違規車輛行徑,讓馬路有如虎口,CNN的報導雖刺耳,但事實就是如此,但臺灣除了是「行人地獄」,路上也有不少「地獄客行人」。
以下為我個人經驗,最常遇見的是邊走路邊滑手機的行人,完全沈浸在虛擬世界,身處危險路口而不自知,我就曾遇過闖紅燈的手機族行人,還好我是轉彎車,車速本來就不快。
還有一種情境是在沒有行人專用道的單行道小巷,行人走在最外側,我開車在道路中央行進,遇到行人無預警地切換路徑,突然出現在我車子前方,還好當下立刻緊急煞車,沒有發生車禍,否則追究起肇事責任,我可能要背上一條「應注意而未注意」的罰則。
接下來的情況要用圖解比較容易說明,在市區塞車時,車子會一輛接著一輛挨著停等,中間留一小個安全車距,並隨時隨地保持警覺,一旦可以前進就要立即跟上,已經不止一次,我在緩步前進時,左側車流或右側車流,忽然竄出行人,因為視覺死角的關係,行人幾乎是瞬間出現在眼前,又要緊急煞車閃避行人,另一方面又擔心後車追撞,據說以現行交通規則,開車的人仍是難辭其咎,這不是地獄客行人,是什麼?另外汽機車都要經過考照程序取得駕照,對交通號誌都能正確判讀,但有些行人完全不知雙黃線及雙白線的意義,直接大喇喇地穿越,按喇叭警示,他竟然回頭瞪我!
最後一種是腳踏車,他們有時候被當行人,有時候也算車輛,在單行道上逆向而行,在設有腳踏車專用道的路上,恣意穿梭在車陣中,自以為靈活,不考慮其他人的路權,我的電動後照鏡都被腳踏車騎士撞歪,進場維修又是一筆費用。
臺灣現有條件,絕對做不到英美國家的水準,他們地廣人稀,開車在非都會區或住宅區,以我個人經驗,根本少有機會遇到行人,當然會大老遠就停等,臺灣的地理條件不同,路上又有機車大軍,不能等而視之。
但我不悲觀,亂中有序是我們的強項,只要開車的人和行人多配合現行交通規則,該小心注意時,務必小心,
「交通安全,人人有責」
我家的孩子我都告誡他們,有些路口紅綠燈秒數夠長,不要一變綠燈就前進,因為常會有闖黃燈的車輛,遇到沒有交通號誌的路口,一定要來回看個兩次才穿越,畢竟小心駛得萬年船。
騎機車配戴安全帽,開車繫安全帶,推行有成,相信禮讓行人路權,也可以在全民配合下,形成社會共識,讓臺灣早日脫離行人地獄的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