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思考方式(下)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經濟學的思考方式:經濟學大師寫給大眾的入門書
Basic Economics: A Common Sense Guide to the Economy(5e)

【一句話】

一位自由派經濟學家暨政治哲學學者,不用任何公式或術語,以白話和實例解釋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重要字句】

合成謬誤:錯誤地假設適用於局部的東西也適用於整體(忽視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錯把各個部門的經濟情況類比為整個經濟的真實狀況。
經濟謬誤存在的原因:
  • 將經濟看做一組零合遊戲,沒有考慮很多經濟交易是對雙方有利。
  • 忽視競爭和知識在市場中的作用,認為計畫經濟可以調整一切不協調。
  • 沒有考慮超出政策結果之外的情況。
  • 根據目標而不是誘因判斷經濟政策。
國民經濟的重要因素:總產出;貨幣;政府。
財富由決定人民生活水準的產品和勞務構成--亞當斯密《國富論》
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一國國境內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總和。
貨幣:對整體經濟而言,貨幣不等於財富,貨幣被視為財富是因為人會為了貨幣提供「真正的」產品和勞務,是一件用來轉移財富或誘使人們創造財富的人造物。貨幣系統是用來協調財富(和資源)的生產和分配,維持充分就業的重要因素。
外部成本與收益:產生的成本(收益)由交易雙方外的第三方承擔,如火力發電的廢氣(外部成本)或強制貨車安裝擋泥板(外部收益)。

【摘要】

產出與需求

國民收入和財富不是單看貨幣,實際收入是由貨幣能夠購買多少東西衡量的,所以國民經濟中實際收入總和與國民總產出應該相等,只是因為觀察的角度不同加上兩者的波動時間導致誤解「商品的產出過剩超過購買力而影響經濟」。
經濟的自我調整:某些原因造成消費減少(每個人都收入都來自別人的消費)→降低總貨幣收入和總需求→企業生產力降低→產量減少、失業增加→進入循環
時間差距越大,去比較GDP越沒有意義,因為
  • 產出的東西不同或產業結構的改變(就算一樣是汽車也因配備不同有所差異)(家庭內經濟活動不會被列入)
  • 測量實際收入的偏差: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中的商品內容會改變,CPI用來評估生活成本,實際收入會根據生活成本做調整。一樣產品從開始高價到量產降價成為日常用品(這時才會進入CPI)的過程就不會呈現出來。
  • 價格上漲可能是品質提高,不是通貨膨脹。
  • 工作薪酬的增加可能是其他福利而不是工資,這也會影響生活水準的衡量。
  • 以哪一年做為基準看增長率也會不同。
  • 人口結構的改變,如第三世界國家進步後,低收入人口死亡率下降,反而窮人變多,看似平均收入下降但其實每個人收入都提升了。
國家間比較GDP的問題:
  • 產出的產業不同,同種商品的品質不同
  • 年齡的差異,計入應對高齡化的藥物或治療,這個產值不代表經濟優勢。
  • 貨幣匯率的問題:政府可以任意決定匯率,但不等於該貨幣的實際購買力。
  • 計畫經濟中政府補貼的物品價值可能被高估(用生產成本而不是售價)。

通貨膨脹

價格的普遍上漲,表示某一價格下需求大於供給貨幣數量越多,除非相對應增加產品和勞務,否則就代表價格更高。
掌權者總是無法抗拒多發貨幣多消費的誘惑。凱因斯:「通過持續的通貨膨脹,政府能夠不被察覺地沒收公民的大量財富(如同變相的稅收)。」因為通貨膨脹儲蓄的購買力下降,通過新發貨幣轉移到政府的手上。通貨膨脹通常伴隨軍事衝突而來,因為政府不會調高稅率而會選擇印更多貨幣。
通貨膨脹通常用消費者物價指數的變化來衡量。

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代表貨幣購買力增加,等於貸款、租賃、合約等支付貨幣的法定義務的實際價值上漲。等於就購買力而言,債務人的負擔比借錢時允諾償付的更多。
通貨緊縮的災難:產出和投入的價格一直下降,用貨幣計算的債務卻保持不變。雖然薪資不變等於購買力增加,但企業發工資會越來越困難,加上貨幣流通速度減慢(大家不肯花錢),進一步減少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從而引起失業。
在大蕭條時期維持工資或維持農產品價格確保勞工或農人的購買力,反而造成失業和農產品滯銷。

銀行體系

銀行的作用:
  • 當企業在付款期限日沒有足夠的資金支付營運費用,銀行就會為其提供資金,企業則用以後的利潤償還。商業銀行運用其規模經濟和風險共擔協議降低成本和風險,企業也可以透過這種行為大規模降低生產成本。
  • 透過信用卡為消費者提供資金。
  • 大規模的財富轉移(投資)和促進生產。
  • 利用發放貸款增加貨幣的供應:銀行只持有一部份的錢(部分準備金制度),因為通常存款人不會同時取走所有錢,加上存款人也會開出支票讓存款帳戶中的資金流通,銀行便可將大部分的錢借貸出去賺取利息,使得銀行存款總額超過政府發行的現金總額。但當發生擠兌時,銀行的資產無法馬上變現就會倒閉,信貸消失而經濟衰退。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聯準會):
  • 可以控制民營銀行的存款儲備金;貸款給銀行;設定貸款給銀行的利率。等於控制整體經濟中的貨幣和信貸總額,進而間接控制人們對整個國家的產品和勞務的總需求。

政府的職能

提供法律和秩序,保障人民自由從事經濟活動的自由並互相達成協議。可靠的法律框架和減少貪腐能增加投資規模並吸引具備高技術的移民
考量評估某些活動為參與者以外的人帶來的成本或收益。
財產權:私有財產權的真正重要性在於對整體經濟的影響,財產權會讓擁有者自我監管和提高效率,如實施租金管制或其他限制財產權的政策後,房東不會盡力出租房子,反而蓄意讓房客搬走再合法拆除房子改建。富人則會想限制財產權(如限制求售的土地單位不能太小,讓窮人買不起)阻止資產轉移。
社會秩序:人的誠信、可靠和合作,不只是道德準則,也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因素。政府能利用教育或法律間接影響人民的道德行為。許多嚴格的管制措施讓誠實行為的成本提高。如官僚;如人民譴責房東失信行為→定租金管制法→房東成本提高→誠實的房東不敷成本退出市場→不誠實的房東縱火、拖欠稅款、不提供維修服務......→法律反而鼓勵不誠實的行為。
外部成本與收益:
  • 當有外部成本時,通過市場做出的經濟決策可能會有盲點,政府的決策能比市場更有效。另外當利益具有不可分割性時集體(政府)也比個人更有效率,如國防。
  • 政府中的個人和機構都有各自的利益和誘因會影響政策制定。

政府財政

政府的資金來源:稅收和債券收入(最主要)、提供勞務與物品的收費(過路費、國家公園門票等等)、出售政府的資產。
提高稅率會改變人們的行為(遷徙、投資、購買商品),不一定能提高稅收,要等稅率變動產生實際影響才能知道稅收的改變。
出售政府債券的成本包括利息和原本這些資金可以投入私有部門的獲利。
國債規模的危險:投資者擔心政府債券到期政府會調高利率吸引買家讓債券得以繼續發行→預期之後利率調高而抑制當前投資→金融市場為爭取資金利率也上升→減少貸款和總需求→政府將成本轉移給未來的人而獲得當前的政治利益。程度不是看絕對量,而是相對於國民收入的規模。
政府對產品與勞務的收入和自由市場上的價格差別很大,因為官員面對的誘因和市場上不同,官員為了確保自己工作穩定,就必須確保所售產品與勞務具有充足的需求,加上為了減輕政治上的壓力,於是傾向訂定低價,損失則由納稅人買單,等於把經濟體中對其他人來說更有價值的資源配置到該項目。如果收入歸於國庫而不是該政府單位,那就更不需要提高費用了。
政府支出:
  • 政府支出造成的赤字大部分並非來自執政官員的決斷,而是來自已有的法律尚未更動。
  • 凱因斯主義建議讓經濟走出衰退的方法就是政府花掉比稅收更多的錢,增加貨幣總需求,使人們購買增加,進而改善失業率。反對派則認為市場就能正常調整這個過程恢復就業。
  • 考慮一個政策的成本,應該考量這是誰的成本(政府的還是整個經濟體的)。政府喜歡修建大型建設而非道路維護,雖然車輛磨損的損失或蓋社區中新的費用遠高於修路的成本。
政府干預的盲點:
  • 人民期望政府「有所做為」。如大蕭條股市崩盤初期失業率反而從九下降到六%,但在胡佛總統提高關稅想降低進口之後,失業率因政策組愛生產在三年內激增至二十%。
  • 政府為了選票喜歡救助特定產業。
  • 候選人並不是「產品」,他們只有承諾而且選民必須接受所有面向。
  • 雖然非富人的總財產較多,但富人掌控更多政治資源。
  • 政治人物通常短視眼前的利益,但經濟影響是長遠的,承擔責任的常常不是原本的那些人。如養老金計畫以這一代人的保費做為上一代人的養老金和其他支出,不像私人保險公司運用投資增加財富,壽命延長和出生率降低之後,養老金將無以為繼。
  • 政府官員顧慮連任,不能向市場經營者一樣迅速承認和改正錯誤,況且犯錯的損失是由納稅人承擔。
  • 政府並不是一個整體,各個部門會被不同利益分割。

國際貿易

國家並非要保衛固定數量的工作機會,當國家變富裕就會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所以不應該考量國際貿易會流失多少工作,而是它能不能使國家變富裕。
一個國家的財富由該國的產品和勞務構成,所以在國際貿易中,不管出超或入超,只要國家獲得更多產品和勞務,就是變得更加富有。如美國在大蕭條的十年間,每年都是出超,但各國建立關稅壁壘使進口和出口都大幅減少。
各國從國際貿易獲益的原因分為三類:
  • 絕對利益:一個國家的絕對優勢,如氣候、地理位置、肥沃的土壤。
  • 比較利益:假設甲國的任何東西生產效率都比乙國高,甲國與乙國交易還是能有利可圖。因為資源是多用途的(生產東西的真正成本,是原本可用同樣資源精力生產的其他東西),所以沒辦法用同樣的低成本生產「所有」東西。如果生產A商品需要放棄生產B商品,而乙國工人轉移去生產A商品但B商品減產的量較甲國少,那麼甲國就能製造B商品來交換乙國的A商品,不需要自己製造,反之亦然,則總體產量都能增加。比較利益對窮國來說更為重要。
  • 規模經濟:讓國內市場規模不足的國家也能透過出口實現規模經濟。
國際貿易的謬論
  • 高工資:先進國家無法和貧窮國家低工資的工人生產的商品競爭。但從歷史上來看,一直都是高工資國家輸出產品與勞務。錯誤在於工資(每小時的工作量)不代表勞動力成本(以每單位的產出衡量)與總成本(還包括資金、原料、運輸等等)。效率越高則就算工資高也能用較低的勞動力成本(需要的勞動力更少)生產商品。
  • 保護就業:為了拯救失業的產業限制競爭性產品的進口。貿易限制同時降低所有國家的效率,因為其他國家也會實施報復性關稅保護性關稅帶給某產業的利益是以其他人的利益為代價,如限制鋼鐵進口使國產鋼鐵免於競爭→供給減少→鋼鐵價格提高→以鋼鐵為原料的產業成本上升。
  • 保護幼稚產業:新生產業很難具備足夠的政治力量來保護它們免受競爭,而且也犧牲消費者和納稅人的利益。
  • 國防:國防做為自由貿易的例外是合理的,但要謹慎考量選擇該產業為「國防必須」是否恰當。
  • 傾銷:政府擔心其他國家以低於成本的價格搶占市場,於是限制進口或徵稅。但要判斷生產成本並不容易。如同之前說的掠奪性定價,這種指控易受政治偏見的影響。
  • 貿易保護主義:某些政治影響力較大的工業團體會鼓吹將工作外包會增加失業。實際上國家放棄沒有比較利益的產業才能轉移到利益較大的領域,如美國由生產電腦轉移到軟體設計。而且透過國際貿易增加財富也能增加對國內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的需求。保護少數工作需要的成本極大(低效率的生產、耗用稀有資源)。
  • 貿易赤字:貿易赤字會帶來負債,是因為會計規則會造成國際貿易的誤解,沒有記入無法移動的產品(如房地產)和服務(如專利費、執照費、軟體服務使用費),我們也將外國企業經貿易獲得的本國貨幣在本國投資當做一種「負債」,但其實這也會增加就業機會和國內的物品,等同創造財富。國家是一個債務國或債權國不是經濟繁榮與否的決定性因素
  • 零和遊戲:政治語言喜歡將貿易形容成某一方受益是因為另一方受損。事實上財富是在經濟活動中被「創造」出來的,如果「剝削」能夠得利那不會大部分的投資都湧入先進國家。
  • 自由貿易加劇了不平等:若比較1960年和2000年相同的國家,會發現最富裕與最貧窮國家之間的收入比從23:1下降到10:1。統計數據顯示差距擴大是因為最富裕和最貧窮的國家都變得不同。
  • 移民將錢匯回祖國:那只是一小部分的生活資金,忽略了他們建立企業為移居國創造的財富。當然移民會帶來技術,但也可能帶來疾病、犯罪或內亂。
  • 外援:第三世界國家需要建立的主要是人力資本(較難實現),而不是資金,也因為當地政治和法律落後的關係,資金不容易被大規模妥善使用。

財富的國際差異

地理因素(土壤、日照、降雨、礦產、適航水道與港灣、山地、牲畜、位置);文化;人力資本;人口的規模和流動。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造成經濟發展的差異。

市場迷思

市場就是進行經濟交易的人們,就像在市場裡競爭和協調的人一樣具有人格,而不是一種「東西」需要額外的限制和調節。
價格迷思:
  • 價格是不正當的私人利潤。隱含的信念是人們覺得投資者獲得的收入超過貢獻。反思:就如同工資,以更低的價格(利潤)能讓這些人做出同樣的貢獻嗎?
  • 相同物品的價格差異可能來自不動產成本、存貨成本、購物時間成本(結帳更快或更容易買齊)。
  • 運用補貼來使價格合理病不能改變成本,成本是由稅收來彌補。因為價格不是成本,而是用來支付成本的費用
品牌迷思:
  • 人們認為品牌是透過廣告來表現不存在的品質差異。但實際上品牌可代表一種知識,選擇品牌能減少不確定的程度,而且促使生產者為了聲譽和責任在品質和價格上面做競爭。
非經濟價值
  • 經濟學時刻提醒大家必須要對資源權衡取捨,若有些人不想把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和其他事情做比較,就會高舉道德大旗說需考慮一些非經濟價值。
生命:
  • 財富就是最能拯救人生命的資源,如天然災害對富國和窮國人民的傷害不同。
  • 宣稱生命無價,花多大代價拯救生命都值得。但實際上人的行為是把生命當做有價的,許多人願意做高風險高報酬的工作。
道德:
  • 認為擁有政治權力的人比私人企業或市場更能做出符合道德的決定,他們可以定義何謂奢侈品或將重要日常用品收歸國有。但正是自由市場的發展讓以往的奢侈品如電話、電腦等等逐漸變為人人可消費的商品。
  • 市場經濟允許個人根據自己的道德價值觀行事,同時由市場決定他們所需的成本。
  • 經濟成果不一定等於特權或貪婪。
  • 群體間的經濟利益必然不同,以政策保護等於是強制將價值觀加諸他人,並且某群體受益通常表示有其他無法發聲的群體受害。
  • 如果不了解經濟學的基本知識,以道德為出發點的政策或做法也可能得到反效果。
短評:
作者的比喻很好,經濟學就像氣象學,雖然不是所有的氣候現象都能被精準的預測,但還是有科學研究觀測得來的原理。原本以為經濟學只是許多各說各話的假說,但作者用淺白的文字闡述了經濟學的原理(其實運用數學和圖表來解釋經濟學也是晚近的發展)。作者屬於芝加哥學派,較支持市場機制和自由放任,也提供許多實例和比較來論述,看完可以對現行的經濟政策有另外的思考,雖然高達六百多頁但本書其實不難讀,如同作者所言,不是只有錢,牽涉到資源分配的就需要經濟學,日常生活許多方面如果用經濟學的角度思考也許能得到更務實的解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9會員
127內容數
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後,決定開始將每本書整理起來,成立這個部落格強迫自己練習維持寫作的習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通貨膨脹是由於貨幣供應增加,導致價格隨時間推移而上漲的現象,當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增加時,每單位貨幣的購買力下降。過高的通膨會導致物價飛漲、購買力下降;過低的通膨則可能導致經濟停滯和失業率上升。 溫和通膨 (moderate inflation) 是指物價水平以相對較低且可控的速度上升。國際間普遍
Thumbnail
本文探討通膨與通縮的成因、衡量方法及影響,適合有基本經濟學概念且想深入了解通膨的讀者。通膨成因包括貨幣發行過多、支出增加和外部衝擊等,主要依靠CPI衡量。CPI有替代偏誤和品質變化偏誤等問題。低通膨風險,需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支持應對。對通膨2%的觀點持保留態度,認為需了解通膨成因才能有效應對。
Thumbnail
1. 生產力經濟學,源自於Adam Smith國富論,但很可惜並無後人將其引申,普通經濟學理論太過強調需求的變化,卻忽視生產活動的變動段均衡價格及產出的影響。 2. 這個理論寫在這裡,作為後續投資理財的重要參考依據!
Thumbnail
通膨會醞釀一種不公平的感覺,造成不滿。你會看到某些人獲得不公平的意外之財,卻不是透過老實工作而致富,而是憑藉資本市場扭曲以及在政府裡的人脈。
Thumbnail
利率是錢的價格 錢是商品和服務的價格。 商品和服務供不應求,價格就會漲。(通膨) 商品和服務供過於求,價格就會跌。(通縮) 在經濟體裡面,錢(貨幣)也有供給和需求的關係。而利率就是錢(貨幣)的價格。 資金越稀有,供不應求,利率就會上揚。 資金越氾濫,供過於求,利率就會下跌。
Thumbnail
經濟學家相信,長期來說,經濟要有所成長,主要靠的還是生產力提升,因為光靠調低利率等寬鬆貨幣手法刺激經濟,到頭來可能只是造成工資與物價皆漲,但就業率未必能更高。
Thumbnail
對大多數的執政者來說,會比較希望央行能常常降低利率水準,因為他們認為降低利率有助於刺激經濟。 當利率降低,在銀行存款能得到的利息變少了,而借錢買車、買房時,需要繳交給銀行的利息也變少了。存錢所得到的報酬變少、借錢需要付出的代價變低。
Thumbnail
自由市場實際上是一個追逐利潤和迴避虧損的體系,對經濟效率而言,虧損的訊息與利潤一樣重要,它告訴生產者該停止生產什麼產品,由於生產決策由價格引導,因此社會對稀有資源運用更有效率。 最簡單、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人們喜歡在價格低時多買一點,價格高時少買一點;同樣的,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的人,喜歡在價格高時多
Thumbnail
大家最常聽到供需由市場來決定,但是常常商業上卻不是這樣。 供需理論裡面:最重要就是需求與供給之間的關係。 在經濟學模型中用以決定市場的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Equilibrium]。 這個曲線模型的因果關係為價格(Price)是因、數量(Quantity)是果。
Thumbnail
升息抑制通膨,降息則因活絡經濟而推升通膨,基本邏輯是這樣。但是為何經濟學變得錯綜複雜,讓人覺得好像懂了,卻又似乎完全不懂!一樣是受益於 小 Lin 深入淺出的分享,嘗試來理一理頭緒,這是經濟小白的學習筆記。 我覺得讓事情變複雜的原因在於: 全球經濟體的體量太大,導致施予一個作為到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通貨膨脹是由於貨幣供應增加,導致價格隨時間推移而上漲的現象,當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增加時,每單位貨幣的購買力下降。過高的通膨會導致物價飛漲、購買力下降;過低的通膨則可能導致經濟停滯和失業率上升。 溫和通膨 (moderate inflation) 是指物價水平以相對較低且可控的速度上升。國際間普遍
Thumbnail
本文探討通膨與通縮的成因、衡量方法及影響,適合有基本經濟學概念且想深入了解通膨的讀者。通膨成因包括貨幣發行過多、支出增加和外部衝擊等,主要依靠CPI衡量。CPI有替代偏誤和品質變化偏誤等問題。低通膨風險,需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支持應對。對通膨2%的觀點持保留態度,認為需了解通膨成因才能有效應對。
Thumbnail
1. 生產力經濟學,源自於Adam Smith國富論,但很可惜並無後人將其引申,普通經濟學理論太過強調需求的變化,卻忽視生產活動的變動段均衡價格及產出的影響。 2. 這個理論寫在這裡,作為後續投資理財的重要參考依據!
Thumbnail
通膨會醞釀一種不公平的感覺,造成不滿。你會看到某些人獲得不公平的意外之財,卻不是透過老實工作而致富,而是憑藉資本市場扭曲以及在政府裡的人脈。
Thumbnail
利率是錢的價格 錢是商品和服務的價格。 商品和服務供不應求,價格就會漲。(通膨) 商品和服務供過於求,價格就會跌。(通縮) 在經濟體裡面,錢(貨幣)也有供給和需求的關係。而利率就是錢(貨幣)的價格。 資金越稀有,供不應求,利率就會上揚。 資金越氾濫,供過於求,利率就會下跌。
Thumbnail
經濟學家相信,長期來說,經濟要有所成長,主要靠的還是生產力提升,因為光靠調低利率等寬鬆貨幣手法刺激經濟,到頭來可能只是造成工資與物價皆漲,但就業率未必能更高。
Thumbnail
對大多數的執政者來說,會比較希望央行能常常降低利率水準,因為他們認為降低利率有助於刺激經濟。 當利率降低,在銀行存款能得到的利息變少了,而借錢買車、買房時,需要繳交給銀行的利息也變少了。存錢所得到的報酬變少、借錢需要付出的代價變低。
Thumbnail
自由市場實際上是一個追逐利潤和迴避虧損的體系,對經濟效率而言,虧損的訊息與利潤一樣重要,它告訴生產者該停止生產什麼產品,由於生產決策由價格引導,因此社會對稀有資源運用更有效率。 最簡單、基本的經濟學原理:人們喜歡在價格低時多買一點,價格高時少買一點;同樣的,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的人,喜歡在價格高時多
Thumbnail
大家最常聽到供需由市場來決定,但是常常商業上卻不是這樣。 供需理論裡面:最重要就是需求與供給之間的關係。 在經濟學模型中用以決定市場的均衡價格和均衡產量[Equilibrium]。 這個曲線模型的因果關係為價格(Price)是因、數量(Quantity)是果。
Thumbnail
升息抑制通膨,降息則因活絡經濟而推升通膨,基本邏輯是這樣。但是為何經濟學變得錯綜複雜,讓人覺得好像懂了,卻又似乎完全不懂!一樣是受益於 小 Lin 深入淺出的分享,嘗試來理一理頭緒,這是經濟小白的學習筆記。 我覺得讓事情變複雜的原因在於: 全球經濟體的體量太大,導致施予一個作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