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一致好評──
■「情緒讓人著迷,也一直是神經科學的熱門研究議題。還記得學生時期在教科書上看到約瑟夫·勒杜克斯(Joseph LeDoux)教授,用最簡單的恐懼制約,開啟典範研究、闡釋大腦情緒歷程。雖然經典,但要揭開大腦中情緒的奧祕,可不能光靠恐懼制約實驗。本書作者從不同取向,闡述大腦處理悲傷的神祕面紗。從至親好友到陪伴多年毛孩子的離開,每個人在生活中都經歷過悲傷哀痛,為什麼這些事情的發生令大腦難以承受?我們能否藉由了解大腦對悲傷的處理機制,讓再次面對「悲傷」時更應付裕如?」──汪勁安,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身為悲傷神經科學的先驅,歐康納用簡單的散文,闡述我們如何試圖理解失去這個很難應付的難題。這本書適合任何經歷失去或只想了解喪親之痛的人。」──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終結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 ■「我們都會因失去而有所感觸。理解悲傷就是理解重要的人生經歷。本書對悲傷有強而有力且全面的探索,是我讀過最棒的。」──羅西.瓊.哈利法克斯博士(Roshi Joan Halifax, PhD),臨終關懷領域的先驅、《與死同在》(Being with Dying: Cultivating Compassion and Fearlessness in the Presence of Death)作者 ■「本書引人入勝且充滿智慧,替身處痛苦深淵、想知道為何如此痛苦、想知道如何才能過上有意義人生的人們提供深刻見解與應對機制。」──瑪麗安.奧哈拉(Maryanne O’Hara),《溺.愛》(Cascade)作者 ■「本書回答了我從未想到要問的有趣疑問。最新技術的科學研究、有趣的事實和吸引人的見解,讓我一頁接一頁讀到忘了時間。」 ──艾拉.碧阿克(Ira Byock),達特茅斯蓋索醫學院名譽教授、《直視死亡的勇氣》(Dying Well)作者 ■「本書深入探討悲傷科學與悲傷,讓我們有機會以新的方式看待失去。如果你感受到失去的痛苦,並想知道是否能改善,作者在此闡述大腦能如何幫你療癒。」──雪倫.薩爾茲堡(Sharon Salzberg),《靜心冥想的練習》(Real Happiness)作者
【作者簡介】瑪麗-法蘭西絲.歐康納Mary-Frances O’Connor
2004年取得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並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塞梅爾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研究所(Semel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完成心理神經免疫學博士後研究。
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卡森心理神經研究中心(Cousins Center for Psychoneuroimmunology),現為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副教授,主持該校「悲傷、失落和社會壓力實驗室」(Grief, Loss and Social Stress (GLASS) Laboratory),研究悲傷對大腦和身體的影響。
成長於美國蒙大拿州(Montana),現居陽光明媚的亞利桑那州土桑市(Tucson)。 【譯者簡介】孟令函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譯作散見於科技、文化、財經領域。譯有《那一年,我在巴黎》、《練習每天勇敢一點點》、《眼神的觸動:善用人際連結,有效開展你的事業與人生》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