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的大腦:一位心理神經免疫學者的傷慟考,從腦科學探究失去摯愛的悲痛與修復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這本書適合任何經歷失去或想了解喪親之痛的人。」
──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終結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

失去摯愛當然會痛苦,但為什麼會「痛苦到這種程度」?

曾經關係親密的重要他人永遠地離開我們,那種撕心裂肺之痛,彷彿把一部分的自我也帶走了。失業、失戀、失愛、失親;「失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之一,也是許多人人生產生重大轉變的起點。你是否曾受失去摯愛的悲痛折磨,每天睜眼只想大聲嘶吼:

這一切、到底、何時才會結束?


這本書或許可以給你一點指引。透過神經科學的角度來了解悲傷,科學家們得以更精細地觀察腦迴路、神經傳導物質、行為、情緒在人類傷慟時產生的變化。了解這一切的你也將更有能力做出對的選擇,陪伴大腦走過這必經的哀悼之路,帶著心裡所有深愛的人走過人生旅程;最重要的是,重新拾回生活的主導權。

在解釋關於悲傷的神經生物學時,作者常用一種大家應該都很熟悉的經驗來比喻。不過在這之前得先假設有人偷了你的餐桌,才能讓這個比喻聽起來合理。

「請各位想像,你有天半夜因為口渴而醒來,爬下床想到廚房倒杯水來喝。你走下樓,在黑暗中穿過餐廳朝廚房前進,以前你的屁股每一次都會撞到這裡的餐桌角,不過在那一刻你感覺到……嗯?什麼感覺?什麼感覺都沒有。你突然發現,屁股原來都會撞到的那個位置竟然沒有任何物體,而這件事引起了你的注意──也就是沒感覺到『本來應該在那裡』的某個物體,消失的感覺就是引起你注意的關鍵。這聽起來很怪──我們通常會覺得某個東西的存在會吸引關注──沒有東西怎麼會特別引起我們的注意呢?」

答案就在我們神奇的大腦裡。人類大部分的時間都同時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是現實世界、一個是大腦中的虛擬地圖。當最重要的那個人離開世界,留下的悲傷對大腦來說是令人心碎的待解難題,不僅令「腦」困惑,也使你痛心。

作者近二十年來致力研究悲傷對大腦的影響,透過這本書分享她對此的創見,以科學的角度,闡述我們面臨喪親之痛時,大腦會有的反應,幫助我們更能理解悲傷時會發生什麼事,以及如何更輕鬆、更優雅的面對失去。

★Amazon書評4.5顆星,各大媒體絕讚推薦!


江佩津|《修復事典》作者
汪勁安|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汪漢澄|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周志建|資深心理師/故事療癒作家
陳偉任|凱旋醫院神經精神科主任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作家
──誠摯推薦

海內外一致好評──
■「情緒讓人著迷,也一直是神經科學的熱門研究議題。還記得學生時期在教科書上看到約瑟夫·勒杜克斯(Joseph LeDoux)教授,用最簡單的恐懼制約,開啟典範研究、闡釋大腦情緒歷程。雖然經典,但要揭開大腦中情緒的奧祕,可不能光靠恐懼制約實驗。本書作者從不同取向,闡述大腦處理悲傷的神祕面紗。從至親好友到陪伴多年毛孩子的離開,每個人在生活中都經歷過悲傷哀痛,為什麼這些事情的發生令大腦難以承受?我們能否藉由了解大腦對悲傷的處理機制,讓再次面對「悲傷」時更應付裕如?」──汪勁安,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助理教授

■「身為悲傷神經科學的先驅,歐康納用簡單的散文,闡述我們如何試圖理解失去這個很難應付的難題。這本書適合任何經歷失去或只想了解喪親之痛的人。」──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終結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

■「我們都會因失去而有所感觸。理解悲傷就是理解重要的人生經歷。本書對悲傷有強而有力且全面的探索,是我讀過最棒的。」──羅西.瓊.哈利法克斯博士(Roshi Joan Halifax, PhD),臨終關懷領域的先驅、《與死同在》(Being with Dying: Cultivating Compassion and Fearlessness in the Presence of Death)作者

■「本書引人入勝且充滿智慧,替身處痛苦深淵、想知道為何如此痛苦、想知道如何才能過上有意義人生的人們提供深刻見解與應對機制。」──瑪麗安.奧哈拉(Maryanne O’Hara),《溺.愛》(Cascade)作者

■「本書回答了我從未想到要問的有趣疑問。最新技術的科學研究、有趣的事實和吸引人的見解,讓我一頁接一頁讀到忘了時間。」 ──艾拉.碧阿克(Ira Byock),達特茅斯蓋索醫學院名譽教授、《直視死亡的勇氣》(Dying Well)作者

■「本書深入探討悲傷科學與悲傷,讓我們有機會以新的方式看待失去。如果你感受到失去的痛苦,並想知道是否能改善,作者在此闡述大腦能如何幫你療癒。」──雪倫.薩爾茲堡(Sharon Salzberg),《靜心冥想的練習》(Real Happiness)作者


【作者簡介】瑪麗-法蘭西絲.歐康納Mary-Frances O’Connor
2004年取得亞利桑那大學(University of Arizona)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並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塞梅爾神經科學與人類行為研究所(Semel Institute for Neuroscience and Human Behavior)完成心理神經免疫學博士後研究。
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卡森心理神經研究中心(Cousins Center for Psychoneuroimmunology),現為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副教授,主持該校「悲傷、失落和社會壓力實驗室」(Grief, Loss and Social Stress (GLASS) Laboratory),研究悲傷對大腦和身體的影響。
成長於美國蒙大拿州(Montana),現居陽光明媚的亞利桑那州土桑市(Tucson)。

【譯者簡介】孟令函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譯作散見於科技、文化、財經領域。譯有《那一年,我在巴黎》、《練習每天勇敢一點點》、《眼神的觸動:善用人際連結,有效開展你的事業與人生》等書。


目錄

第一部 失落的痛苦
第一章 黑暗中獨行
第二章 追尋親密關係
第三章 信念的神奇力量
第四章 跨越時間 適應現狀
第五章 悲傷的併發症
第六章 思念最深愛的人
第七章 擁有分辨差異的智慧

第二部 修復的展望
第八章 為過往花點時間
第九章 活在當下
第十章 找到未來的定位
第十一章 傳承人生經驗

謝詞
附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臉譜出版的沙龍
93會員
472內容數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詹偉雄×臉譜出版 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臉譜出版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6
「原因我雖然不清楚,但打從奧迪入獄的那天起,似乎就一直有人在背後指使大家殺他,而且一個月前情況越演越烈,那孩子被刺、被勒、被打、被關又被燒,卻從來都不恨、不悔,也從不示弱。」 摩斯抬頭迎向黛瑟蕊的凝視。 「妳想知道他為什麼逃跑是吧,妳問錯問題了。妳該問的是,他為什麼等到現在才逃。」
Thumbnail
2025/04/26
「原因我雖然不清楚,但打從奧迪入獄的那天起,似乎就一直有人在背後指使大家殺他,而且一個月前情況越演越烈,那孩子被刺、被勒、被打、被關又被燒,卻從來都不恨、不悔,也從不示弱。」 摩斯抬頭迎向黛瑟蕊的凝視。 「妳想知道他為什麼逃跑是吧,妳問錯問題了。妳該問的是,他為什麼等到現在才逃。」
Thumbnail
2025/04/26
入獄十年的運鈔車搶匪,在刑期屆滿前一天從大牢裡消失, 如果明天就能合法重獲自由,為什麼要在今天冒險逃獄? ◆《請找到我》、《守護妳》國際懸疑推理暢銷名家邁可‧洛勃森醞釀二十年精湛純熟代表作 ◆改編電影由《原罪犯》、《分手的決心》韓國名導朴贊郁籌拍中 ◆勇奪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
Thumbnail
2025/04/26
入獄十年的運鈔車搶匪,在刑期屆滿前一天從大牢裡消失, 如果明天就能合法重獲自由,為什麼要在今天冒險逃獄? ◆《請找到我》、《守護妳》國際懸疑推理暢銷名家邁可‧洛勃森醞釀二十年精湛純熟代表作 ◆改編電影由《原罪犯》、《分手的決心》韓國名導朴贊郁籌拍中 ◆勇奪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金匕首獎
Thumbnail
2025/04/25
以能力為依據評價他人時,容易落入類似的陷阱當中。比方說,在商場、職場上,某種程度上必須給人「那個人表現非常優秀」、「他沒做出成果」等等評價。但如果將之進一步解讀為「沒做出成果的人,就是沒有用的人」,或是 「能力差,一點價值也沒有」,便武斷地全盤否定那個人,就太危險了。
Thumbnail
2025/04/25
以能力為依據評價他人時,容易落入類似的陷阱當中。比方說,在商場、職場上,某種程度上必須給人「那個人表現非常優秀」、「他沒做出成果」等等評價。但如果將之進一步解讀為「沒做出成果的人,就是沒有用的人」,或是 「能力差,一點價值也沒有」,便武斷地全盤否定那個人,就太危險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前些日子媽媽離世,整個人陷入難以消化的巨大悲傷中。那時在限動上問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可以看的書,收到許多回饋。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本在情緒墜谷時接住我的好書。希望能給遇到類似狀況的人一點力量!
Thumbnail
前些日子媽媽離世,整個人陷入難以消化的巨大悲傷中。那時在限動上問有沒有推薦親人去世可以看的書,收到許多回饋。所以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本在情緒墜谷時接住我的好書。希望能給遇到類似狀況的人一點力量!
Thumbnail
「那一種疼痛是可以忍受的?」 這是近四十年前讀醫學院時,捧讀的內科學聖經哈里遜內科學時(到現在我的女兒讀的仍然是這本聖經,只是更新不知道幾十版了),其中有關疼痛的那章節第一段的第一句話。 答案很有趣,「只有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疼痛是可以忍受的。」 在這麼嚴肅的教科書中出現這個像是腦筋急轉彎的問答並
Thumbnail
「那一種疼痛是可以忍受的?」 這是近四十年前讀醫學院時,捧讀的內科學聖經哈里遜內科學時(到現在我的女兒讀的仍然是這本聖經,只是更新不知道幾十版了),其中有關疼痛的那章節第一段的第一句話。 答案很有趣,「只有發生在別人身上的疼痛是可以忍受的。」 在這麼嚴肅的教科書中出現這個像是腦筋急轉彎的問答並
Thumbnail
你知道當我們處於悲傷時,大腦正在發生什麼事嗎? 你知道為什麼失落的悲傷之痛,那麼困難重重,療癒之路備感艱辛嗎? 你知道為什麼即使旁人關懷也安慰了,悲傷之情還是不能說消失就消失嗎?也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嗎? 這些問題,腦神經科學家都有研究和發現,這些發現都可以從《悲傷的大腦》發現...
Thumbnail
你知道當我們處於悲傷時,大腦正在發生什麼事嗎? 你知道為什麼失落的悲傷之痛,那麼困難重重,療癒之路備感艱辛嗎? 你知道為什麼即使旁人關懷也安慰了,悲傷之情還是不能說消失就消失嗎?也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嗎? 這些問題,腦神經科學家都有研究和發現,這些發現都可以從《悲傷的大腦》發現...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任何經歷失去或想了解喪親之痛的人。」 ──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終結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 失去摯愛當然會痛苦,但為什麼會「痛苦到這種程度」?
Thumbnail
「這本書適合任何經歷失去或想了解喪親之痛的人。」 ──喬治.博南諾(George Bonanno),《終結創傷》(The End of Trauma)作者 失去摯愛當然會痛苦,但為什麼會「痛苦到這種程度」?
Thumbnail
「受創者記得太少,卻又記得太多」(p.193),這或許是我閱讀完《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最喜歡的一句話。傷痛、受創,都是我們不願意去憶起的過去,所以我們將這些往事塵封於心底,不去觸碰,以為這樣我們都會好起來,但這種逃避的方式,換來的不是讓自己好受點,而是身心靈的持續折騰和苦痛。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
Thumbnail
「受創者記得太少,卻又記得太多」(p.193),這或許是我閱讀完《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最喜歡的一句話。傷痛、受創,都是我們不願意去憶起的過去,所以我們將這些往事塵封於心底,不去觸碰,以為這樣我們都會好起來,但這種逃避的方式,換來的不是讓自己好受點,而是身心靈的持續折騰和苦痛。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
Thumbnail
過去發生的每一個經驗都累積成為現在的自己,而過去發生了什麼事也解釋了我們何以害怕、何以痛苦,只要理解,就能帶來寬慰與痛苦後的人生智慧。
Thumbnail
過去發生的每一個經驗都累積成為現在的自己,而過去發生了什麼事也解釋了我們何以害怕、何以痛苦,只要理解,就能帶來寬慰與痛苦後的人生智慧。
Thumbnail
米雅推薦書名: 你發生過什麼事 What Happened to You? 作者: 作者: 歐普拉.溫芙蕾、布魯斯.D.培理 出版日期: 2022/03/04 出版社:悅知文化 「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 全書以【對話&經歷故事】呈現【科學】角度的【創傷大腦】如何運作
Thumbnail
米雅推薦書名: 你發生過什麼事 What Happened to You? 作者: 作者: 歐普拉.溫芙蕾、布魯斯.D.培理 出版日期: 2022/03/04 出版社:悅知文化 「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 全書以【對話&經歷故事】呈現【科學】角度的【創傷大腦】如何運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