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分享|受創者記得太少,卻又記得太多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2022/11/1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片來源:博客來
「受創者記得太少,卻又記得太多」(p.193),這或許是我閱讀完《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最喜歡的一句話。傷痛、受創,都是我們不願意去憶起的過去,所以我們將這些往事塵封於心底,不去觸碰,以為這樣我們都會好起來,但這種逃避的方式,換來的不是讓自己好受點,而是身心靈的持續折騰和苦痛。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以神經科學的角度出發,引領讀者窺探大腦在受到創傷時和創傷後是如何運作,身心靈是如何連結和反應創傷,也提出創傷後重建的方法,更對社會上諸多方面提出見解,思維飽滿、縝密,個人覺得是一本很棒的書籍。
人們在面對創傷時,不只心靈受壓迫,身體也逃不了折磨。

淺談創傷和身體的連結

「創傷後壓力並不如某些人所認為的是『想像出來的』,而是有生理學的根據。(精神科醫師)卡迪納在當時甚至就已了解,這些症狀就源自整個身體回應原始創傷之處。」—p.19
在人們面對威脅時,如書中提出的柏格斯理論,我們會先進入第一層「社會連結」,希望向身邊的人尋求援助,但當我們無法獲得幫助和支持時,我們就進入第二層「戰或逃」,但當這個策略失效的時候,我們就會關閉自己所有的功能,將能量耗損降到最低來保護自己,所以就會處於「僵呆或崩潰的狀態」。
正常狀況下,壓力荷爾蒙會對威脅做出反應,結束後立即回到平衡狀態,但對創傷後壓力症患者而言,他們的壓力荷爾蒙無法回到這種平衡,「戰、逃、僵呆」的信號會一直持續傳送,所以會持續的表現出激躁和恐慌,長期對身體也會有危害。
當他們持續感到驚恐,患者就會關閉大腦跟自我意識有關的區域,如此大腦就無法傳遞伴隨恐懼的內臟感覺和情緒,所以不少創傷者變得麻木、感官知覺也隨之失效。

創傷記憶

我們都很好奇,受創時大腦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而實驗室中的影像顯示,當創傷被活化時,負責將感覺轉化成文字的腦區會停工,不受意識控制的情緒腦會接手,透過情緒來激發生理機能和肌肉動作,所以創傷經驗的印恆病部會被組織成連貫又有邏輯的故事,而是零碎的感受和情緒痕跡。他們看到激發他們創傷記憶的物品或動作時,會充滿恐慌,但能敘述的故事情節卻相當少。
而他們也注意到,小時候曾受過虐待的人,能說出的故事最為支離破碎。

童年創傷

本書花一大篇幅講述童年創傷對人生的發展會有多大的影響。在一個實驗結果中可以看見,童年曾受虐待的成人往往難以專注,容易感到緊張不安且中滿自我厭惡感,也時常伴隨自毀行為和生理狀況,而這些症狀在天災倖存者身上就相當少見。
書中也提及小時候不被喜愛、沒安全感的人都無法從傳統心理治療中充分受益。作者表示,若你的記憶中曾有人讓你覺得安全,到成年時,這些情感痕跡是可以重新活化的,但如果你從小就缺乏愛與安全的記憶,大腦中回應人性良善的接收器可能就無法發展了。

重建方法

我們需要從創傷中復原,就必須誠實的面對自己所有的經驗,去察覺我們內在的經驗,並學習與之交好。雖然聽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有難度,書中表示,作者的同事鼓勵受創的退伍軍人重複描述越戰經驗的所有細節,但研究人員不得不暫時中止,因為許多人再現恐慌,變得更憂鬱、暴力且害怕。所以「病患唯有不被創傷擊倒,才能透過重新經歷創傷而獲益。」(p.238)
而除了身體察覺,其他復原的方法也包括深呼吸、找到信任的人陪伴你、寫信給自己和做瑜珈等。

社會倒退走?

我們都知道,北歐社會福利做得很完善,他們願意把錢投資於協助父母,讓父母能在安全的環境中教導孩子,所以北歐國家的犯罪率遠遠低於美國、醫療保健費的花費也為美國的一半。由此可知,投資於良好的教育環境是必要的,長遠來說,也為國家省去了監獄和醫院的花費。
但這方面問題似乎不太受到重視,如學校對於合唱、體育、遊戲的活動重視度遠低於升學考試科目的課程,霸凌等議題也是需要被深入檢討的。
另外,作者也提到,現代醫學時常以藥物來取代心理治療,「花15分鐘看看幾乎不認識的病患,然後給病患藥丸去減緩痛苦、焦慮或憂鬱。」(p.377),導致病患無法發展自我照顧和領導能力,也衍伸出止痛藥的處方嚴重氾濫。
但這些藥物的利潤驚人,所以醫學期刊很少發表不涉及藥物治療的精神疾病研究,而那些想使用其他方法治療的醫生,卻被邊緣化為非主流,這些情況真的合理嗎?真的很值得深思!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3會員
    88內容數
    閱讀,可以很享受。 找一本吸引你的書,配上一杯咖啡,一起度過美好的一下午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