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的大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蘇絢慧選書
你知道當我們處於悲傷時,大腦正在發生什麼事嗎?
你知道為什麼失落的悲傷之痛,那麼困難重重,療癒之路備感艱辛嗎?
你知道為什麼即使旁人關懷也安慰了,悲傷之情還是不能說消失就消失嗎?也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嗎?
這些問題,腦神經科學家都有研究和發現,這些發現都可以從《悲傷的大腦》(臉譜出版)這本書裡一探究竟。
悲傷的大腦(本文作者拍攝)
《悲傷的大腦》有別於其他悲傷相關書籍從各種學說角度和理論說明「悲傷」是什麼,而是對於「悲傷」與「大腦」之間的關係來做探討。
作者瑪麗—法蘭西斯•歐康納研究悲傷對大腦的影響,或悲傷與大腦的關聯將近二十年,她的書籍將她一路研究的發現以散文書寫的方式,幫助讀者深入的探討人類這一份特別的情感——「悲傷」,對人類生活世界的意義。閱讀這一本書,不僅讓你理解自己的悲傷,同時也能對他人的悲慟之情充滿同理。
本書特別著重在兩個概念「悲傷」與「哀悼」。
簡言之,悲傷是不會消失的情緒,雖然不會一直維持著出現的狀態,但當你因為一些影像或聲音、訊息觸及(例如清明時節),那悲傷就會再現。
「哀悼」則不同,哀悼指的是我們一段適應悲傷經驗的歷程。而這一段歷程不會馬上結束或完成,可以要歷經好幾次都大哭、憤怒、悲痛、憤恨⋯⋯到或許在某一次之後,你開始想著每次都這樣痛哭痛苦也不是辦法,你開始想要去面對和接受這一份失落的發生、涵納這一份失落的存在,然而漸漸地撫摸情緒、安慰自己,再到重新標定這一份失落對於你的意義⋯⋯
所以,哀悼的完成時間很難確定,究竟我們要歷經多少次的循環?多少次的前進一步後退三步,這真的很難說,但在我們沒有發現的時候,或許「哀悼」仍在進行。哀悼,也是走過悲傷非常重要的歷程。
這一本書是一本科學研究資訊含量很高的書,奇妙的是,讀起來並不艱澀,而且讓我們對自己的悲傷狀態和大腦之間所發生的事,有了很多瞭解。
悲傷,乃是失落之後的人之常情,人的大腦會在過去的記憶和現在的改變中,出現適應不來。也會不斷地提取回憶,去因應現在所失去的空缺,來讓大腦的記憶是吻合過往的體驗。
這也是為什麼在我們失去過後,總是過往的回憶紛飛,也會經歷到過去不太留意的小記憶,這時候總是特別清晰、特別喚起。
尤其是關於「失落當下」所發生的經過,都會鉅細靡遺的刻印在我們的大腦上,深刻地讓人無論何時想起來,都像是昨天才發生的事那樣的刻骨銘心。
而調適的困難在於,我們的大腦會建構與重要他人之間的「空間」「時間」「關係」向度,當這位重要他人消失了,這些「空間」「時間」「關係」向度也就隨之消失,也就失去為自己「定錨」的作用,所以會出現魂不守舍、魂飛魄散的空洞感、茫然感。這巨大的連結窟窿,需要在日後一點一滴地重建新的生活方向和重心後,才會感到「自我感」稍微回來了。
如果,你很想瞭解悲傷時究竟我們的大腦正在經歷什麼,又為什麼你身旁悲慟人的行為會這樣那樣,那麼,這一本書給了我們具有科學實證的知識,同時不失溫暖的讓我們理解「悲傷」是需要學習的,學習好好認識它、學習面對它,也學習如何表達和調適它。
而大腦天生就是為了學習而存在的,即使我們正在經驗失落、經驗悲傷,對大腦來說,也正在學習瞭解這樣的人生情況。這是我們大腦的能力,同時也是我們生為人的智慧。
生死大事,仍是有所學習的過程。
《悲傷的大腦》購書網址
avatar-img
4.2K會員
211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絢慧的療癒沙龍 的其他內容
#好書推薦_《覺察》 自我中心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自我中心; 身處在高壓及強迫中的人,不知道自己身處在高壓和強迫裡; 陷入在極端偏執思維的人,不知道自己深陷極端中; 處於內心情感凍結的人,不知道自己情感凍結; 淹沒在激烈情緒擺盪的人,不知道自己被情緒淹沒; 不知道即是無法覺察....
人生裡雖然我們都想望追求快樂和成功,也很想凡事趨吉避凶,然而實際上,人生不會只有快樂和成功,痛苦和失敗也占據人生很大的比例。 那麼,就個人而言,你對「痛苦」的知覺是什麼呢?你如何體驗自己和「痛苦」之間的關係呢?你是有意識的選擇痛苦?還是無意識的被痛苦覆蓋?
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要求你、期待你的人,敢於不迎合別人,才是自由的契機。 活在這世上,並不容易。 這人生裡,會發生各式各樣的事,除了生離、死別,還會發生更多莫名其妙、亂七八糟的事情....
See Yourself with Friendly Eyes 據我所知,許多人都很有責任感,但這責任感卻不是讓自己活得自主及有尊嚴的狀態,反而因為這責任感,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甚至有嚴重的身心症狀和情緒困擾,像是憂鬱、焦慮,常覺得自己不好,也常批評自己這個出錯那個出錯。
"一切始於愛,也終於愛"  “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   傳說,所有掉進這條河的東西,   不管是落葉、蟲屍,或鳥羽,   都化成了石頭,累積成河床。   假若我能將我的心撕成碎片,   投入湍急的流水之中,   那麼,我的痛苦與渴望就能了結,   而我,終能將一切遺忘。 ”
你要自己無害與善良,卻讓自己很受傷?! 只要是人類,必然會在成長過程中,經歷到情感上失落和情緒創傷,其中包括了一種對世界美好及天真想像的落空和挫敗。 這種想像「世界應當美好」的潛藏信念,多屬於不合理,又十分偏執,卻是我們一廂情願的開始,也是我們反覆受傷的來源。
#好書推薦_《覺察》 自我中心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自我中心; 身處在高壓及強迫中的人,不知道自己身處在高壓和強迫裡; 陷入在極端偏執思維的人,不知道自己深陷極端中; 處於內心情感凍結的人,不知道自己情感凍結; 淹沒在激烈情緒擺盪的人,不知道自己被情緒淹沒; 不知道即是無法覺察....
人生裡雖然我們都想望追求快樂和成功,也很想凡事趨吉避凶,然而實際上,人生不會只有快樂和成功,痛苦和失敗也占據人生很大的比例。 那麼,就個人而言,你對「痛苦」的知覺是什麼呢?你如何體驗自己和「痛苦」之間的關係呢?你是有意識的選擇痛苦?還是無意識的被痛苦覆蓋?
這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要求你、期待你的人,敢於不迎合別人,才是自由的契機。 活在這世上,並不容易。 這人生裡,會發生各式各樣的事,除了生離、死別,還會發生更多莫名其妙、亂七八糟的事情....
See Yourself with Friendly Eyes 據我所知,許多人都很有責任感,但這責任感卻不是讓自己活得自主及有尊嚴的狀態,反而因為這責任感,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甚至有嚴重的身心症狀和情緒困擾,像是憂鬱、焦慮,常覺得自己不好,也常批評自己這個出錯那個出錯。
"一切始於愛,也終於愛"  “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   傳說,所有掉進這條河的東西,   不管是落葉、蟲屍,或鳥羽,   都化成了石頭,累積成河床。   假若我能將我的心撕成碎片,   投入湍急的流水之中,   那麼,我的痛苦與渴望就能了結,   而我,終能將一切遺忘。 ”
你要自己無害與善良,卻讓自己很受傷?! 只要是人類,必然會在成長過程中,經歷到情感上失落和情緒創傷,其中包括了一種對世界美好及天真想像的落空和挫敗。 這種想像「世界應當美好」的潛藏信念,多屬於不合理,又十分偏執,卻是我們一廂情願的開始,也是我們反覆受傷的來源。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心智經常疲於奔命,為何?因為,它必須用力對抗痛苦的情緒。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從小開始,遺忘是為人最大的不是之一。讀書忘了內容是不用功;工作忘了不重要的細節是不用心;忘了朋友生日或情人間的紀念日更是死罪。但其實遺忘,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這本書從科學中大腦的組成和運作開始,講述記憶的形成到遺忘的成因。作者更告訴你痛苦愈想忘記愈難放手不是詩,而是你自己一手造成。
Thumbnail
人們有時害怕幸福快樂,來自受苦的記憶。 人類對苦難所知比快樂多, 受苦的記憶使人守住了苦痛,不敢迎向幸福快樂。 壓抑的記憶以閃回的形式出現,有點像是對你感覺到但又無法明確指出的事物的一種揮之不去的感覺。你所處的環境可能會不斷帶回影像,但它們會是脫節和支離破碎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心智經常疲於奔命,為何?因為,它必須用力對抗痛苦的情緒。
Thumbnail
痛苦的來源,經常來自大腦的自我設限。保持開放的態度,可以跳脫固執的信念。
Thumbnail
思念有很多種樣貌悲傷的、難過的、平和的、有力量的…… 因當下的感受和經歷的事物 喚起的回憶而有所不同當情緒湧現 有些人會大哭一場 也有人選擇防禦 迴避或轉移 每種方法都是自己的選擇 沒有對或錯 好與壞 只要能讓自己好過一點 在那個當下就是適合自己的方式 於是 隨著時間 悲傷會被縮小 或被
Thumbnail
從小開始,遺忘是為人最大的不是之一。讀書忘了內容是不用功;工作忘了不重要的細節是不用心;忘了朋友生日或情人間的紀念日更是死罪。但其實遺忘,是大腦的自我保護機制。這本書從科學中大腦的組成和運作開始,講述記憶的形成到遺忘的成因。作者更告訴你痛苦愈想忘記愈難放手不是詩,而是你自己一手造成。
Thumbnail
人們有時害怕幸福快樂,來自受苦的記憶。 人類對苦難所知比快樂多, 受苦的記憶使人守住了苦痛,不敢迎向幸福快樂。 壓抑的記憶以閃回的形式出現,有點像是對你感覺到但又無法明確指出的事物的一種揮之不去的感覺。你所處的環境可能會不斷帶回影像,但它們會是脫節和支離破碎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悲傷 悲傷,思索 你的根源區說出哪些悲傷的情緒? 悲傷之自我對話 被控制和被排斥悲傷,不知自己做了什麼而被他人排斥的悲傷,現在看來只是他們個人感受而做出的行為,他人亦活在個人的思想內,感覺這好、這不好,如同我們自己相同、二元分化狀態,轉而同理它們,亦悲憫他們。 緊握不放的情緒,思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