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的大腦》

2023/04/0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蘇絢慧選書
你知道當我們處於悲傷時,大腦正在發生什麼事嗎?
你知道為什麼失落的悲傷之痛,那麼困難重重,療癒之路備感艱辛嗎?
你知道為什麼即使旁人關懷也安慰了,悲傷之情還是不能說消失就消失嗎?也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嗎?
這些問題,腦神經科學家都有研究和發現,這些發現都可以從《悲傷的大腦》(臉譜出版)這本書裡一探究竟。
悲傷的大腦(本文作者拍攝)
《悲傷的大腦》有別於其他悲傷相關書籍從各種學說角度和理論說明「悲傷」是什麼,而是對於「悲傷」與「大腦」之間的關係來做探討。
作者瑪麗—法蘭西斯•歐康納研究悲傷對大腦的影響,或悲傷與大腦的關聯將近二十年,她的書籍將她一路研究的發現以散文書寫的方式,幫助讀者深入的探討人類這一份特別的情感——「悲傷」,對人類生活世界的意義。閱讀這一本書,不僅讓你理解自己的悲傷,同時也能對他人的悲慟之情充滿同理。
本書特別著重在兩個概念「悲傷」與「哀悼」。
簡言之,悲傷是不會消失的情緒,雖然不會一直維持著出現的狀態,但當你因為一些影像或聲音、訊息觸及(例如清明時節),那悲傷就會再現。
「哀悼」則不同,哀悼指的是我們一段適應悲傷經驗的歷程。而這一段歷程不會馬上結束或完成,可以要歷經好幾次都大哭、憤怒、悲痛、憤恨⋯⋯到或許在某一次之後,你開始想著每次都這樣痛哭痛苦也不是辦法,你開始想要去面對和接受這一份失落的發生、涵納這一份失落的存在,然而漸漸地撫摸情緒、安慰自己,再到重新標定這一份失落對於你的意義⋯⋯
所以,哀悼的完成時間很難確定,究竟我們要歷經多少次的循環?多少次的前進一步後退三步,這真的很難說,但在我們沒有發現的時候,或許「哀悼」仍在進行。哀悼,也是走過悲傷非常重要的歷程。
這一本書是一本科學研究資訊含量很高的書,奇妙的是,讀起來並不艱澀,而且讓我們對自己的悲傷狀態和大腦之間所發生的事,有了很多瞭解。
悲傷,乃是失落之後的人之常情,人的大腦會在過去的記憶和現在的改變中,出現適應不來。也會不斷地提取回憶,去因應現在所失去的空缺,來讓大腦的記憶是吻合過往的體驗。
這也是為什麼在我們失去過後,總是過往的回憶紛飛,也會經歷到過去不太留意的小記憶,這時候總是特別清晰、特別喚起。
尤其是關於「失落當下」所發生的經過,都會鉅細靡遺的刻印在我們的大腦上,深刻地讓人無論何時想起來,都像是昨天才發生的事那樣的刻骨銘心。
而調適的困難在於,我們的大腦會建構與重要他人之間的「空間」「時間」「關係」向度,當這位重要他人消失了,這些「空間」「時間」「關係」向度也就隨之消失,也就失去為自己「定錨」的作用,所以會出現魂不守舍、魂飛魄散的空洞感、茫然感。這巨大的連結窟窿,需要在日後一點一滴地重建新的生活方向和重心後,才會感到「自我感」稍微回來了。
如果,你很想瞭解悲傷時究竟我們的大腦正在經歷什麼,又為什麼你身旁悲慟人的行為會這樣那樣,那麼,這一本書給了我們具有科學實證的知識,同時不失溫暖的讓我們理解「悲傷」是需要學習的,學習好好認識它、學習面對它,也學習如何表達和調適它。
而大腦天生就是為了學習而存在的,即使我們正在經驗失落、經驗悲傷,對大腦來說,也正在學習瞭解這樣的人生情況。這是我們大腦的能力,同時也是我們生為人的智慧。
生死大事,仍是有所學習的過程。
《悲傷的大腦》購書網址
4.2K會員
185內容數
這塊文字園地中的文章,將是我從心理諮商專業出發,讓已經接觸心理相關的知識,以及在自我探索方面有相當經驗的讀者,能夠獲得更深入探討內在心理的文章,陪伴或協助自己更進一步自學,提升更多思考與情感、理性與感性之間的平衡和自我整合。希望透多定期的文字餵養,我們能以文字養心,把內在養茁壯。</p>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