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曲線與手法之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自從Artisan被大量使用在烘焙咖啡的溫度紀錄上時,溫度累積所繪製的曲線圖就變得可以被討論了。
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利用網路之間討論烘焙咖啡通常會因為無法喝到對方的咖啡而有更多無法討論的基礎,至少曲線雙方都能看得到,喝不到、看個曲線一起聊聊總是不錯的。
於是從大量曲線中,去推敲與思考,就變成當下烘焙的顯學了。
得有大量烘焙經驗與同時記錄曲線的烘豆師,對於曲線才會有一定的敏感度?這倒不一定,早期烘豆師可沒有溫度曲線可以隨時對照,更多的是紙本的紀錄,曲線更直觀的讓烘豆師可以觀察到烘焙過程的趨勢與變化,快速的找出烘焙中可以修正的點是曲線的優勢。
然而出現的另一個問題是,因應曲線的穩定度建立在烘焙設備的穩定度上,烘豆機的設置是最重要的部分,例如提出烘焙曲線緩降的烘豆師,所採用的烘豆機就是固定風門的Probat ,對於一開始的風門設定與排氣量的調整就得花上大量的測試才能同時在對應在曲線上的穩定;那亞洲可調風門的烘豆機該如何因應呢?
當然大量烘焙同一種咖啡生豆,累積大量的溫度曲線時,對照曲線可以提出一條有效穩定的曲線;曲線的基礎在於大量烘焙時的前後鍋對照,那什麼樣的烘焙結果是好的?還是得回到杯測。因此,「烘焙→杯測→修正」的流程必須不斷的累積,才能對同一支生豆提出有效的溫度曲線。那,是先有曲線才做烘焙還是先烘焙才有曲線可以對照?曲線並不會憑空出現,當然是先烘焙才有曲線可以討論。
但是長期烘焙與觀察曲線可以提出,曲線的穩定可以減少烘焙的瑕疵風味,這一點其實在某些條件穩定後是可以成立的。最重要的是建立曲線所量測的溫度點是對應上風味發展的,這句話是說明,因為溫度針的位置與烘豆機本身的熱能設計不同,量測出來的溫度會有所差異,在討論曲線之前必須先確認溫度針的位置與烘豆機的設計是否符合溫度曲線。
為了穩定曲線,在半熱風的烘豆機上,風門的調整會大量影響量測的溫度,因此固定風門只調整火力是必須的,但是固定的風門要調整到什麼程度?這一點就值得討論了。
我自己的看法則是,風門大小影響烘焙時的空氣總流量,這包含了烘焙桶本身的蓄熱程度與加熱系統的效率,風門過大,空氣總流量大,熱能跟不上的話,生豆的脫水率高的同時,也會造成發展不完全的狀況;風門過小,空氣總流量小,容易造成表面過度焦糖化或是煙燻味等瑕疵風味。如何確認風門是否過大或過小?合適的風門大小?這就仰賴烘豆師本身的經驗了。
亞洲的半熱風烘豆機主要都包含了可調整的風門系統,烘焙過程中利用火力與風門的組合,微調烘焙的節奏,是亞洲的烘豆機主要的特徵,但是火力與風門的組合數量太多,對應的生豆也太多,如何在現有的烘豆機上與多種生豆中找出一個有效的烘焙模式就是重點了。
今天如果能先累計大量的烘焙經驗,要找出一套有效的烘焙模式當然容易,但對於剛開始學習烘焙的人來說,當然無法有效建立烘焙模式,於是利用曲線去查找烘焙過程中需要調整的點就變得比較容易了?
在討論曲線之前,也無法找出烘豆機本身的有效風火調整範圍的當下,我認為多烘焙幾鍋是比較重要的,先熟悉烘豆機的操作,這時去討論風味反倒不是重點,重點在於熟悉烘焙的過程與烘豆機的操作,而烘焙時所記錄的曲線也會反應出烘焙時操作的狀況,在熟悉機器之前,倒不用想著要烘的多美味,先熟悉機器操作與烘焙過程中的現象觀察。

亞洲的烘豆師對於風門的看法多元,我認為是著重於烘焙過程的修正,在避免烘焙時瑕疵過於明顯,利用風門與火力微調修正,是可調風門的半熱風烘豆機的優勢。而利用曲線調整火力烘焙,則是需要大量建立的曲線紀錄去修正烘焙過程的火力調整。
這之間哪種正確?我認為都正確,只是要看現有的烘焙設備與可以操作的生豆量夠不夠而已罷了。
avatar-img
2會員
2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OLIDER TSA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烘焙好的咖啡豆終究是讓人品嘗的! 我還記得國中時期,外燴喜宴開始出現了生魚片冷盤,當時我覺得魚肉沒煮熟怎麼能吃?在好奇心下試著嘗了一口,說真的心理壓力大於實際入口的美味,是說那年紀的小孩都沒吃過生魚片的前提下,最好是能吃得出美味與否。 後來出社會後才逐漸知道壽司不是只有台灣的熟食壽司,還有更多生魚片
早期我對杯測主要抱持著有機會就測,沒機會就算了的心態。 主因是能挑的豆子並不多,既然能挑的不多,重點就會放在烘焙上的調整。 但是現在的生豆種類真的是太多,也許是市場上因應消費者的需求本來就有這麼多種,現在才陸陸續續進入台灣市場;或是被台灣進口商要求要多一點種類?這點不得而知,但生豆品項太多真的是實際
最近從國外進口了 台Probatino 1.2kg的烘豆機。 在我學習烘豆機設計的過程中,Probat 一直是烘豆機品牌中的指標,地位大概是汽車品牌中的Benz。雖然已經從許多的圖片與影片中研究過Probat的烘豆機,也有實際看過幾台,但是上手拆掉一台 Probat 還是很令人興奮。 拆解的速度很快
就維基百科上所記錄的希伯來聖經中記載著大衛與歌利亞戰鬥的故事中,大概可以窺見現在咖啡市場上的方向。 那是一種希望成為大衛的憧憬,對於"自由"的概念。 也許正是為了在不自由的現實中,找出一個自由的當下,咖啡是種美好的媒介。 希望眾多的自家烘焙咖啡店可以堅持下去!
在那個微小的咖啡烘焙的世界觀裡,烘豆師勤勤懇懇地將生豆到入烘豆機裡,期待烘焙完成後,咖啡豆呈現如想像中完美的風味。所謂的完美的風味,也許是精練數十年的烘焙經驗或是在烘焙比賽的冠軍所烘焙出來的結果? 所以每一鍋烘焙都稱不上完美,只能試著接近,在記憶中的美好。
所以,假設每個人都知道品牌的建立是多麼困難與需要的時間與資源,又何來期待品牌可以快速建立呢? 如果台灣的工廠不是遇到困境,我想大多數的老闆不會要求自己那麼辛苦的在國外跑業務,學語言,被倒帳,累積所謂的大量的 "商業經驗"。 這才是現實!
烘焙好的咖啡豆終究是讓人品嘗的! 我還記得國中時期,外燴喜宴開始出現了生魚片冷盤,當時我覺得魚肉沒煮熟怎麼能吃?在好奇心下試著嘗了一口,說真的心理壓力大於實際入口的美味,是說那年紀的小孩都沒吃過生魚片的前提下,最好是能吃得出美味與否。 後來出社會後才逐漸知道壽司不是只有台灣的熟食壽司,還有更多生魚片
早期我對杯測主要抱持著有機會就測,沒機會就算了的心態。 主因是能挑的豆子並不多,既然能挑的不多,重點就會放在烘焙上的調整。 但是現在的生豆種類真的是太多,也許是市場上因應消費者的需求本來就有這麼多種,現在才陸陸續續進入台灣市場;或是被台灣進口商要求要多一點種類?這點不得而知,但生豆品項太多真的是實際
最近從國外進口了 台Probatino 1.2kg的烘豆機。 在我學習烘豆機設計的過程中,Probat 一直是烘豆機品牌中的指標,地位大概是汽車品牌中的Benz。雖然已經從許多的圖片與影片中研究過Probat的烘豆機,也有實際看過幾台,但是上手拆掉一台 Probat 還是很令人興奮。 拆解的速度很快
就維基百科上所記錄的希伯來聖經中記載著大衛與歌利亞戰鬥的故事中,大概可以窺見現在咖啡市場上的方向。 那是一種希望成為大衛的憧憬,對於"自由"的概念。 也許正是為了在不自由的現實中,找出一個自由的當下,咖啡是種美好的媒介。 希望眾多的自家烘焙咖啡店可以堅持下去!
在那個微小的咖啡烘焙的世界觀裡,烘豆師勤勤懇懇地將生豆到入烘豆機裡,期待烘焙完成後,咖啡豆呈現如想像中完美的風味。所謂的完美的風味,也許是精練數十年的烘焙經驗或是在烘焙比賽的冠軍所烘焙出來的結果? 所以每一鍋烘焙都稱不上完美,只能試著接近,在記憶中的美好。
所以,假設每個人都知道品牌的建立是多麼困難與需要的時間與資源,又何來期待品牌可以快速建立呢? 如果台灣的工廠不是遇到困境,我想大多數的老闆不會要求自己那麼辛苦的在國外跑業務,學語言,被倒帳,累積所謂的大量的 "商業經驗"。 這才是現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咖啡烘豆機的操作參數,隨機器的差異,是無法用單一數值做無腦式的定量操 作,當然隨著AI軟體的進步,已有專家式的自動烘烤機出現。 只是烘豆的樂趣在於自我需求的自我實現 ;  因此,藉由了解每一參數的原理 及其對咖啡豆烘焙的影響,才能在親身操作的試錯 (Try and Error)過程中,
Thumbnail
既然開了咖啡的話題,趁著中午挑豆地獄的空檔,簡單來閒聊關於手沖咖啡器材的重要概念,我說的純粹是我個人的看法,不過也是雖不全中亦不遠。 當我們取得一份優質的咖啡熟豆,從這份烘焙好的熟豆到成為一杯能喝的手沖咖啡,這過程當中需要些簡單的器材以及步驟,綜合這些各式器材與步驟一並檢討,我認為有兩樣東西最為重
Thumbnail
手沖咖啡豆烘焙完全指南:從養豆原理到義式豆手沖 手沖咖啡豆烘焙是一門融合科學和藝術的技術,從選豆、烘焙、養豆到手沖,每一步都會影響最終的咖啡風味。本文將詳細介紹手沖咖啡豆烘焙的各個方面,包括養豆原理與常見養豆時間、義式咖啡豆手沖、深培咖啡手沖溫度、手沖咖啡注水技巧、淺焙手沖手法、手沖濃縮咖啡比例以
手沖咖啡豆烘焙程度選擇指南:如何挑選最適合的豆子來沖泡手沖咖啡 手沖咖啡的風味受到烘焙程度的影響深遠。本文將深入探討不同烘焙程度對手沖咖啡的影響,包括豆子的外觀、香氣、口感及最適合的沖泡方式,幫助您選擇出最符合個人口味的咖啡豆。 1. 烘焙程度對手沖咖啡的影響 烘焙程度如何影響咖啡豆的風味?從
Thumbnail
手沖咖啡的品質不僅取決於咖啡豆的品質,還取決於咖啡豆的研磨粗細度、研磨方式以及保存方法。本文章將從最適宜手沖咖啡豆的研磨粗細開始,討論到電動/手動磨豆機優缺點、以及研磨相關的知識,最後也會詳細說明咖啡粉的存放方式和最佳賞味期限,透過閱讀本文您將迅速了解跟研磨咖啡有關的技巧及注意事項。
Thumbnail
手沖咖啡水溫對於最終的咖啡風味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選擇適當的水溫不僅能夠最大程度地提取咖啡中的風味化合物,還能避免過度萃取或萃取不足。本文介紹了水溫的重要性以及最佳水溫範圍和相應的效果。此外,還介紹了手沖咖啡的基本步驟和水粉比例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個過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選擇咖啡生豆: 優質的咖啡豆是製作出美味咖啡的基礎。 不同地區生產的咖啡豆具有獨特的風味特點, 因此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豆子是至關重要的。 烘焙: 烘焙是將生豆轉變為咖啡豆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咖啡豆會經歷一系列的化學變化,釋放出香氣和風味。
Thumbnail
這份文章探討了手沖咖啡製作的關鍵要素,包括水溫、萃取時間和粉水比。擁有這份指南,能夠幫助您製作出口感豐富、風味平衡的一杯好咖啡。另外,也提供瞭解析手沖錯誤並提供解決方案的內容,讓您在手沖咖啡的旅程中更加得心應手。
真心覺得,烘深焙的難度比烘淺焙高太多了 中焙以前那條烘焙曲線太多人留下軌跡給其他人參考 中焙以後那條線都還是一步一腳印慢慢摸索出來的 這三四年來的體悟是深焙要高規格的好喝,生豆品質絕不能差 來個勁爆的! 真的..勁..爆. 快烘二爆中..黑嚕嚕、油亮 哥倫比亞 酒香 薇拉陽光 使用金
Thumbnail
一般所謂的"下豆",會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指將生豆投入烘焙機的初始溫度,一般在200°C間。 另一個則是指烘焙完成後的下豆,淺焙約在約195℃~200℃,中焙約210℃~215℃。 這兩者的數值設定,對於咖啡風味都有很大的影響。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咖啡烘豆機的操作參數,隨機器的差異,是無法用單一數值做無腦式的定量操 作,當然隨著AI軟體的進步,已有專家式的自動烘烤機出現。 只是烘豆的樂趣在於自我需求的自我實現 ;  因此,藉由了解每一參數的原理 及其對咖啡豆烘焙的影響,才能在親身操作的試錯 (Try and Error)過程中,
Thumbnail
既然開了咖啡的話題,趁著中午挑豆地獄的空檔,簡單來閒聊關於手沖咖啡器材的重要概念,我說的純粹是我個人的看法,不過也是雖不全中亦不遠。 當我們取得一份優質的咖啡熟豆,從這份烘焙好的熟豆到成為一杯能喝的手沖咖啡,這過程當中需要些簡單的器材以及步驟,綜合這些各式器材與步驟一並檢討,我認為有兩樣東西最為重
Thumbnail
手沖咖啡豆烘焙完全指南:從養豆原理到義式豆手沖 手沖咖啡豆烘焙是一門融合科學和藝術的技術,從選豆、烘焙、養豆到手沖,每一步都會影響最終的咖啡風味。本文將詳細介紹手沖咖啡豆烘焙的各個方面,包括養豆原理與常見養豆時間、義式咖啡豆手沖、深培咖啡手沖溫度、手沖咖啡注水技巧、淺焙手沖手法、手沖濃縮咖啡比例以
手沖咖啡豆烘焙程度選擇指南:如何挑選最適合的豆子來沖泡手沖咖啡 手沖咖啡的風味受到烘焙程度的影響深遠。本文將深入探討不同烘焙程度對手沖咖啡的影響,包括豆子的外觀、香氣、口感及最適合的沖泡方式,幫助您選擇出最符合個人口味的咖啡豆。 1. 烘焙程度對手沖咖啡的影響 烘焙程度如何影響咖啡豆的風味?從
Thumbnail
手沖咖啡的品質不僅取決於咖啡豆的品質,還取決於咖啡豆的研磨粗細度、研磨方式以及保存方法。本文章將從最適宜手沖咖啡豆的研磨粗細開始,討論到電動/手動磨豆機優缺點、以及研磨相關的知識,最後也會詳細說明咖啡粉的存放方式和最佳賞味期限,透過閱讀本文您將迅速了解跟研磨咖啡有關的技巧及注意事項。
Thumbnail
手沖咖啡水溫對於最終的咖啡風味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選擇適當的水溫不僅能夠最大程度地提取咖啡中的風味化合物,還能避免過度萃取或萃取不足。本文介紹了水溫的重要性以及最佳水溫範圍和相應的效果。此外,還介紹了手沖咖啡的基本步驟和水粉比例的重要性。
Thumbnail
這個過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選擇咖啡生豆: 優質的咖啡豆是製作出美味咖啡的基礎。 不同地區生產的咖啡豆具有獨特的風味特點, 因此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豆子是至關重要的。 烘焙: 烘焙是將生豆轉變為咖啡豆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咖啡豆會經歷一系列的化學變化,釋放出香氣和風味。
Thumbnail
這份文章探討了手沖咖啡製作的關鍵要素,包括水溫、萃取時間和粉水比。擁有這份指南,能夠幫助您製作出口感豐富、風味平衡的一杯好咖啡。另外,也提供瞭解析手沖錯誤並提供解決方案的內容,讓您在手沖咖啡的旅程中更加得心應手。
真心覺得,烘深焙的難度比烘淺焙高太多了 中焙以前那條烘焙曲線太多人留下軌跡給其他人參考 中焙以後那條線都還是一步一腳印慢慢摸索出來的 這三四年來的體悟是深焙要高規格的好喝,生豆品質絕不能差 來個勁爆的! 真的..勁..爆. 快烘二爆中..黑嚕嚕、油亮 哥倫比亞 酒香 薇拉陽光 使用金
Thumbnail
一般所謂的"下豆",會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指將生豆投入烘焙機的初始溫度,一般在200°C間。 另一個則是指烘焙完成後的下豆,淺焙約在約195℃~200℃,中焙約210℃~215℃。 這兩者的數值設定,對於咖啡風味都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