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適逢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接下來就是「清明」,除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之外,你還會想到什麼呢,是繁複的祭祀流程還是肅靜的哀悼場面,又或是其他不一樣的回答呢?說實話,為了這次選書,我可說是絞盡腦汁啊!不想用陳腔濫調的方式傳遞「無懼死亡」、「把握生命」等心靈語錄,希望能帶領讀者用比較詼諧、輕鬆的態度來面對你和我都無可避免的病與死議題。
來吧!和我一起去參加陌生人的喪禮吧!
🔍《奶奶的夏威夷祭祀》
✏️鄭世朗 (譯者:胡椒筒)
沈時善這位奶奶在世時不只有個精彩的人生閱歷,連思想也十分前衛;「為死人擺一桌吃的有什麼意義?沒有那個心就只是活人受罪,更何況受罪的都是女人。我已經交代大女兒,我死後絕對不要舉行祭祀。」這一趟夏威夷之旅,我不覺得只是子女們與時善、與自己的和解,更多的是「擁抱」那個有遺憾的自己。人生漫漫,與其帶著遺憾,悶悶不樂往下走,何不把這些遺憾看作是祝福呢?每一個來到你生命中的人,一定會教會你某個重要的課題的。
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東方社會的祭祀流程總是繁文縟節的,但這樣真的能讓子孫感念先人種樹的辛勞嗎?如今坐在樹下乘涼的我們,對於這些逝去的長輩們了解多少呢?我的曾祖父是在我三歲時過世的,我們的生命是有交集的,不過當時年紀小不記事,日常的互動十分模糊;如果可以,希望能離他更近一些⋯⋯。
🔍《棺材告白者》
✏️比爾.埃德加 Bill Edgar
阿德勒曾說過人類所有的煩惱都源自於人際關係,不過比爾卻認為人際關係是最重要的東西,你覺得兩句話有矛盾之處嗎?本書以比爾如何成為棺材者告白者做為開端,除了棺材告白者的案件內容外,也有比爾成長過程中發生的所有人際互動,他看過人性的醜陋與人性的無私,他在恨裡長大、在愛裡得到救贖;可不論如何,給予他這些的都是「人」啊,有他的血親、摯友、妻子這些都是他生命中不可抹滅的過去。
並非金錢不重要、名譽不重要,而是重要的東西太多了,多到讓你必須負「重」前行,該往前走的時候,就該往前走。以前我覺得這裡的「重」是指具體的財產、隱形的責任,不過現在我想「愛」也是有重量的吧!如果說長的相反是短的,那有沒有可能「死」的相反是「愛」呢?
🔍《送行者的生死筆記》
✏️木村光希
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容子媽媽的告別式,不是一片死寂的靜默,而是一個家屬認可「符合母親形象」的告別儀式,除了名片上的頭銜之外,他人回想起「你是這樣的一個人」,你現在所希望的模樣也許可以是你日後生活追尋的目標,試試看!木村先生在書中用不同的角度和案例與讀者分享「死亡隨時可能降臨在任何人身上」這個確切事實,不是要大家提心吊膽,而是希望「讓人活下去」;面對死亡、送別逝者之後,在世的人該如何調整自己的生存之道,這才是死神派給我們的功課。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想這不只是父母子女兒而已,你來到這世間所相遇的每一個人皆是如此,漸行漸遠。看完木村先生的作品,我的生存之道不是「把握相處的時間」,更正確地說是「認真得活每一天,不辜負自己的心意」。
🔍《一路笑到掛的生死哲學課》
✏️湯瑪斯.凱瑟卡 Thomas Cathcart/ 丹尼爾.克萊恩Daniel Klein
前面三本的作品分別是文學類型、心理類型,你可能會覺得這當中過於「一廂情願」、過於「樂觀主義」,那最後一本我們來練習用比較理性的哲學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自古希臘羅馬時代起,你我都熟知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都對生與死這個議題各自闡述自己的想法,經過上千年,中間誕生了不少名留青史的哲學家,有什麼不同的想法能釐清這些概念、減輕對死亡的焦慮呢?
「你願意為何而死?」、「如果沒人會死,死神會失業嗎?」以我的經驗來說,你可能無法在閱讀完的當下理清書中哲學的思緒,不過中間穿插的小故事會確實會拉近讀者與哲學的距離,加上當中不只是哲學,還有提到宗教、藝術,甚至是倫理道德的議題,內容相當多元,以哲學新手來說,我認為算是友善的入門書籍。
-
讀完這四本書後,我可能明天醒來還是可能會懶散的度過一個周末,可能還是會把壞脾氣留給最包容我的家人,也可能會對於夢想仍會裹足不前,不過思考「死亡」這件事變得沒有那麼遙不可及,我知道只有面對它,我的人生才能更有意識地掌握在自己手上。
不怨過去,不畏將來,願你能掌握自己的每一天。
☺️喜歡的話,按個❤️
👉🏻追蹤
@reader.triple,不漏接任何貼文
#仨仁 #無菜單書店 #林編 #閱讀筆記 #22號加菜日 #奶奶的夏威夷祭祀 #鄭世朗 #棺材告白者 #比爾埃德加 #送行者的生死筆記 #木村光希 #一路笑到掛的生死哲學課 #湯瑪斯凱瑟卡 #丹尼爾克萊恩 #生命書單 #清明節 #春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