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從時間與生死觀看至聖(Santissimi)的〈體內(M1)(IN VIVO (M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觀看者、雕塑與場域間的關係形成一種有趣的畫面。(攝影/墨子卿)
今天跟朋友約去看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展覽,其中很喜歡《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這類型探討人與環境、基因、未來、科技主題的展覽,因為透過藝術家的詮釋,可以看到人對於上述議題的矛盾、對立、和諧,以及可能性。

展覽品中有許多過度真實的雕塑,難免會引起恐怖谷效應,使人產生恐懼,也有部分展品與觀展人的互動會產生奇特的效果。附圖照片即是我在觀看其中一項展覽品〈體內(M1)(IN VIVO (M1))〉時,拍下的有趣畫面。

至聖所(Santissimi)創作的〈體內(M1)(IN VIVO (M1))〉這項作品乍看之下像是一個人類男性屍體被保存在玻璃櫃中,但實際上裡面的並不是活人,而是一具以塑膠和其他媒材製作的高仿真假人,人們可以透過沾取底部的水抹在玻璃上,讓它的形象更加清晰,但就像很多屍體研究一樣,人們究竟透過觀看或與這個藝術品互動來達成什麼樣的目的呢?四周的玻璃究竟是將它與這個世界隔離還是保護它免於受到人手的荼毒?

至少以這張照片來看,個人更傾向於玻璃內外的世界是相互獨立的,它像是大多數科幻片或遊戲中的冷凍艙一樣,讓裡頭的人做著一個綿長而無盡的夢,既是靜止也是流動,既是一瞬也是永恆--我們是永不止息的現在與過去,而它便是橫跨的過去與未來。

若我們無法以與他物類比,來觀測、界定相對的標準,看見「時間」本身,那麼以上一切都是毫無意義且無法成立或陳述的,畢竟時間之所以能被看見,是因為生物凋亡時的模樣,與初生、成長時不同,所以我們得以說這即是「時間」或時間是存在的、可以被觀測和陳述的,但若生物無所謂的細胞上、肉體上形與質的變化,則我們難以確定並陳述時間是流動的,只能假設,直到它能被經驗或驗證。

這具雕塑能驗證「時間」嗎?我們假定可以,是因為看到這個場域裡觀看者的更替,並從中預測到現在的觀看者與未來的觀看者不同。但假設這個場域並不存在所謂的觀看者,只存在雕塑,那麼無論過了多久,我們都無法在時間線上找到任何關於時間的陳述--除非其發生了變化。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個人覺得〈體內(M1)(IN VIVO (M1))〉的這件作品很好陳述了人(或者肉體)之於生死的意義,雖然它確實不是活的,但也不能說它是死的,畢竟這就跟薛丁格的貓一樣,只有打開了箱子,有了得以觀測的現象、尺度,我們才能從定義上去推定結論。
玻璃罩內的男人雕塑呈現一種靜謐、安詳。(攝影/墨子卿)
霧面的玻璃即使抹上水也難以看清全貌。(攝影/墨子卿)

相關資訊


如果你喜歡本篇文章,歡迎分享、按讚、留言,也歡迎你追蹤、訂閱我網站twitterFB粉專,讓我和你分享熱騰騰的好文章!
avatar-img
9會員
90內容數
以復卦為名,取名復齋,象徵週而復始的文字。 如果你也喜歡聽故事,且聽我娓娓道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故事茶館 的其他內容
隨著《模仿犯》於3月31日於Netflix上線,我也趁著清明連假期間將這部劇完食,以下將分享我對於劇中的11個角色的看法與分析。
亨利凱洛的《偉大攝影的基礎》系列總共有《偉大攝影的基礎》、《偉大攝影的基礎:風景》、《偉大攝影的基礎:人像》等3本書,共通點都是透過50位攝影大師的作品搭配文字說明講解概念,文字量少而淺白,可以說沒有什麼太過複雜而難解的專有名詞或內容,滿適合對於操作相機已經有基礎概念的人閱讀。
因為很喜歡看動物的關係,近期幾乎每個禮拜至少會去一次臺北市立木柵動物園散步兼拍攝,密集的跑木柵動物園以後,陸續也抓到了一些入園看動物的頻率和節奏。如果你很想在逛木柵動物園的時候,快速地知道有哪些動物可以看的到,又有哪些動物比較難看到,就跟著文章往下看吧!
我還是愛貓, 像愛瞳孔裡的陰晴圓缺 像愛冬陽, 更像愛斑光裡離散嵌合的反轉
我還是很喜歡遊戲的原因在於,他給我應對了各種困難的經驗、勇氣和信心,畢竟現實層面,應對的事物多變,不可能總有人願意給你犯錯和嘗試的勇氣。遊戲打不過,頂多就是從來;生活上犯錯,也許就無可挽回。所以當我沒有勇氣或者需要練習的時候,我就會回到遊戲裡去從他人的故事或者體驗裡找答案。
現在,他在你的骨骼 結出一塊恆久,不平的稜角 往後,都在深根 在你每個碳化的瞬間,赤裸
隨著《模仿犯》於3月31日於Netflix上線,我也趁著清明連假期間將這部劇完食,以下將分享我對於劇中的11個角色的看法與分析。
亨利凱洛的《偉大攝影的基礎》系列總共有《偉大攝影的基礎》、《偉大攝影的基礎:風景》、《偉大攝影的基礎:人像》等3本書,共通點都是透過50位攝影大師的作品搭配文字說明講解概念,文字量少而淺白,可以說沒有什麼太過複雜而難解的專有名詞或內容,滿適合對於操作相機已經有基礎概念的人閱讀。
因為很喜歡看動物的關係,近期幾乎每個禮拜至少會去一次臺北市立木柵動物園散步兼拍攝,密集的跑木柵動物園以後,陸續也抓到了一些入園看動物的頻率和節奏。如果你很想在逛木柵動物園的時候,快速地知道有哪些動物可以看的到,又有哪些動物比較難看到,就跟著文章往下看吧!
我還是愛貓, 像愛瞳孔裡的陰晴圓缺 像愛冬陽, 更像愛斑光裡離散嵌合的反轉
我還是很喜歡遊戲的原因在於,他給我應對了各種困難的經驗、勇氣和信心,畢竟現實層面,應對的事物多變,不可能總有人願意給你犯錯和嘗試的勇氣。遊戲打不過,頂多就是從來;生活上犯錯,也許就無可挽回。所以當我沒有勇氣或者需要練習的時候,我就會回到遊戲裡去從他人的故事或者體驗裡找答案。
現在,他在你的骨骼 結出一塊恆久,不平的稜角 往後,都在深根 在你每個碳化的瞬間,赤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人們不得不面對彼此的面龐、不得不去珍視耀眼的陽光,從第一會場的幽暗空間,到第二會場的挑高展場上方的窗戶,最終到第三會場的落地窗,整個觀展順序讓觀眾漸漸由室內走向戶外,由人造到自然。我想,這個展覽的終點就在窗外 - - 人造的庭園之外、里山的光輝中。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在博物館,隨意瀏覽著眼前所見的作品。我有個壞習慣,比起欣賞展品的精妙,我似乎更好奇人們的視線和聚集點都在何處。
Thumbnail
認識時間藍圖,只有個人的高級心智體能做到。時間無處不在,既在現實的殘酷裏,也在美好的天堂裏。時間有它的全息模樣,在各個時空中,時間有它自己的能量場。 比如現實的殘酷在時間中發生,現實的時間就攜帶殘酷的能量而存在於生活。現實的時間能量場就因爲殘酷,成爲負面的時間能量場。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生命的意義不是必要條件,只是用以協助仍不了解這些作品的人認識會場的導覽手冊。看展時能拿到的話,的確挺令人高興的(畢竟誰都不喜歡空手而歸)。但在仍需要你以作者身分給出更多繼續推展風格的作品時,手冊這類的事情,如果尚沒有造成你太多的煩惱,或許就先擺在一邊,以後再思考。
Thumbnail
(內有乾屍,不習慣者慎入) 很難說真的了解這個地方。或了解自己的感覺。 畢竟這是個博物館,博物館就是放了太多東西,讓一件件物品成排呈現給妳看, 可以快速掠過,可以大步走過,可以駐足停留,但永遠不夠。 像這裡的每個物件,若我們親眼在墓園裡看著他下葬,看著他生病將死的時候,看著他出生的時候,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想信人是由肉體(物質)與靈魂(非肉體)所形成的。我相信如同蘇格拉底死後會到一個集眾靈魂;已死亡的人們所居住的天堂,或者說非物質的世界,和先賢們一同討論哲學。我也相信人有輪迴,所以我們必須遵守道德,為的是下輩子能夠在六道輪迴中向上提升或至少不要向下沉淪。
Thumbnail
為何摩艾石像 只有男性臉孔男性身軀 沒有小孩 老人與女人 摩艾石像為何至今 如此多科學家及考古學家 尚未尋找到真正的含義 如今只被藝術家視為藝術之作 佛經上提及菩薩與成佛的人 本來就非男非女相 外表都只是代表性軀殼 也解釋為本來就是(空) 而只有(心)才是真實存在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人們不得不面對彼此的面龐、不得不去珍視耀眼的陽光,從第一會場的幽暗空間,到第二會場的挑高展場上方的窗戶,最終到第三會場的落地窗,整個觀展順序讓觀眾漸漸由室內走向戶外,由人造到自然。我想,這個展覽的終點就在窗外 - - 人造的庭園之外、里山的光輝中。
Thumbnail
今年南臺灣藝術界的兩大展覽,大概就是奇美博物館的《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和高雄美術館的《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難得擁有地緣優勢,當然必須把兩者都收集起來。 《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不同於奇美博物館的展覽,這場展覽的展品是多是所謂近現代的作品,如副標所示,除了傳統油畫外,更橫
Thumbnail
【反身顯影:多重鏡像中的自我身影】 當藝術家透過自我與他者的對話、開展多元議題反思,觀者該如何理解? 不得不說,藝術家鏡像中的自我身影,某些作品令人感到詭異、毛骨悚然,有種超現實感。 再加上還有18禁作品,與其說是攝影展,反倒像是行為藝術展。 滿滿迷濛詭異氣息的展覽……
Thumbnail
在博物館,隨意瀏覽著眼前所見的作品。我有個壞習慣,比起欣賞展品的精妙,我似乎更好奇人們的視線和聚集點都在何處。
Thumbnail
認識時間藍圖,只有個人的高級心智體能做到。時間無處不在,既在現實的殘酷裏,也在美好的天堂裏。時間有它的全息模樣,在各個時空中,時間有它自己的能量場。 比如現實的殘酷在時間中發生,現實的時間就攜帶殘酷的能量而存在於生活。現實的時間能量場就因爲殘酷,成爲負面的時間能量場。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生命的意義不是必要條件,只是用以協助仍不了解這些作品的人認識會場的導覽手冊。看展時能拿到的話,的確挺令人高興的(畢竟誰都不喜歡空手而歸)。但在仍需要你以作者身分給出更多繼續推展風格的作品時,手冊這類的事情,如果尚沒有造成你太多的煩惱,或許就先擺在一邊,以後再思考。
Thumbnail
(內有乾屍,不習慣者慎入) 很難說真的了解這個地方。或了解自己的感覺。 畢竟這是個博物館,博物館就是放了太多東西,讓一件件物品成排呈現給妳看, 可以快速掠過,可以大步走過,可以駐足停留,但永遠不夠。 像這裡的每個物件,若我們親眼在墓園裡看著他下葬,看著他生病將死的時候,看著他出生的時候,
Thumbnail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是一個「二元論者」,我想信人是由肉體(物質)與靈魂(非肉體)所形成的。我相信如同蘇格拉底死後會到一個集眾靈魂;已死亡的人們所居住的天堂,或者說非物質的世界,和先賢們一同討論哲學。我也相信人有輪迴,所以我們必須遵守道德,為的是下輩子能夠在六道輪迴中向上提升或至少不要向下沉淪。
Thumbnail
為何摩艾石像 只有男性臉孔男性身軀 沒有小孩 老人與女人 摩艾石像為何至今 如此多科學家及考古學家 尚未尋找到真正的含義 如今只被藝術家視為藝術之作 佛經上提及菩薩與成佛的人 本來就非男非女相 外表都只是代表性軀殼 也解釋為本來就是(空) 而只有(心)才是真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