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韓劇《
造后者》,初時對台劇《
造浪者》有點抗拒,選舉戲種差異不大,接連看會膩。台灣友人堅稱不一樣,至少不狗血,主要描述政治幕僚眾生相,是套職場劇,很有本土特色。
台灣自1986年立委選舉(當年我曾是美國觀選團成員之一)至今,將近走過40年歲月,經歷多次政黨輪替,選舉早已不是新鮮事,有競爭自會興風作浪,是「造浪者」的基本工作。
在21世紀民主社會,《造后者》的「被自殺」橋段未免太離地,看得很不舒服,南韓早已不是第三世界。《造浪者》聚焦政黨幕僚的日常,讓觀眾認識從業員的眾生相,他們跟其他打工族查實分別不大,瑣碎與忙碌是常態,私生活同樣充滿煩惱與矛盾。
劇名《人選之人 造浪者》很有心思,相當吸眼球。人選之人,強調幕僚要應對兩種人;「人選」,指選民;「之人」,指參選人(從政者)。造浪,有浪才有勢,無風不起浪,幕僚工作,就是要興風作浪。
風,有順風、逆風之分。順風,時勢掀起的風潮,順著而行,便可起浪成勢。逆風,帶風向也,預測形勢,事前鼓動人心造風向,試圖創造或扭轉局面。
看畢8集,明白為何台灣友人喜歡劇集,典型的台灣文青浪漫風格,小心翼翼的政治正確,涉及都是近年左翼人士熱衷的議題,環保、兩性權益、me too、死刑存廢等,劇組雖無表態定案,卻明顯有「帶風向」。
故事裡的「公正黨」文宣部主任陳家競(黃健瑋 飾演)過度投入工作,忽略家庭,妻子吳芳婷(蔡亘晏 飾演)忍無可忍以離家出走作抗議。陳家競獨自生活,家居弄得一團糟,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幸能不斷反省錯誤,向妻子求曉,最後重修舊好。橋段設定充滿「女性主義」思維,討好女觀眾,男觀眾有異議嗎?
華人社會,同性平權,台灣絕對走在最前線。新世代,我愛誰?誰愛我?干卿底事!翁文方(謝盈萱 飾演)的人設,充分展現台灣社會的多元性,同性婚姻已有法律保障,用性取向勒索從政權益,壓根兒是無賴行為。翁文方的豁達自信,正是台灣人的驕傲。
劇集用上很多篇幅描述張亞靜(王淨 飾演)的際遇,對辦公室性騷擾與從政者不倫戀作出探討。先說前者,故事舖排相當警世,亞靜對「公正黨」組織部前輩簡成力(黃浩詠 飾演)性騷擾作出的反應,不但大快人心,更是正確無誤。
地球生物天條:「欺善怕惡,弱肉強食」。忍或不忍,決定權在自己。組織會否支持,永遠機會都是一半一半;忍,你只會失去50%公正機會。政團組織可能多個壓下去的藉口,〝大局為重,選完再算。〞沒關係,對付不能自控「性衝動」的生物,證據確鑿下,即時name and shame it(點名批評)是上策。
看見亞靜早期對「民和黨」趙昌澤(戴立忍 飾演)戀慕情意的戲碼,心中不禁竊笑,設定未免太老土,大學生愛慕教授的陳舊橋段本世紀還流行嗎?從政老男人對新世代年輕女子還有吸引力嗎?
這類老政棍是新世代的公敵,怎會愛上他?情節完全欠缺說服力,唯一解釋就是亞靜自身是拜金或拜權者。成年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全責,幸好劇組沒有過分「淒涼化」亞靜,不然絕對會惹來「元配界」反感。
趙昌澤不是敗在婚外情,就算台灣社會多保守,出軌始終是私事,尤其男選民會包容。趙昌澤敗在蠢,以女方不雅照片作威脅,把私人婚外情變成違法勒索,自掘墳墓。從政第一守則「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禁色是從政的機會成本,食得咸魚抵得喝。對政客而言,蠢是死罪。
故事裡「公正黨」有三個角色是典型的政團人物,主席林月真(賴佩霞 飾演)、秘書長徐南齊(夏靖庭 飾演)與副秘書長高振綱(卜學亮 飾演),黨團高層,資歷深厚,價值觀保守,會倚老賣老,是革新派的阻力牆,同樣也是妥協藝術的平衡者。
不管甚麼議題,社會都有不同聲音,議論紛紜,要平衡各方利益,就要這班「老油條」出馬左右逢源。資訊澎湃年代確實是年輕人的世界,但年長人口始終佔多數,黨有一老,如有一寶。
看見「公正黨」這群年輕幕僚,想起自己讀研究所時期,在美國某政黨當了4年投票行為研究助理,當時認識的文宣部同僚,工作量真的很驚人,是從政者的「少林寺」,美國叫得出名字的政客都出身於黨團文宣部。政治,是「賣人」的行業。
環顧華人社會,有資格拍選舉戲種只剩下台灣。2014年底香港網絡電視「HKTV」曾拍過叫《選戰》的劇集,當時是劇情片,時移勢逆變成記錄片。今天,對觀眾而言是禁片,對官方來說是驚悚片,甚至是恐怖片。《造浪者》呈現台灣社會大眾對選舉的平常心,是劇集最驚喜之處。
民主選舉,缺點多多,為人痞病。不過,有一個優點便足夠,你手上一票之所以神聖,皆因它能阻止當權政施政極端化;他敢極端,選民可用選票轟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