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1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真實的晚明史:讀書計畫書單(上)

從2018開始研究明史以來,我最初的關注重點是由《明儒學案》出發,選擇感興趣的重要學者文集零散閱讀。之後發現王陽明所身處的正德、嘉靖之際不只是明朝學術的重要轉折點,同時間的大禮議也是影響明朝後半政治運作的重要政治事件,因此大概有三、四年的時間我把重心放在十六世紀前半的重要學者和官員身上,將大禮議相關的《世宗實錄》和主要人物中的文集大略瀏覽過,對於大禮議研讀接近尾聲。接下來有兩個我預想的閱讀方向,一是順著時代順序,研讀隆慶、萬曆年間的國家整體改革,一是明朝最後兩位皇帝天啟和崇禎的政治和軍事動盪,因為後者的相關出版史料收集較多,接下來兩三年的研究中心將放在啟、禎年間的軍政困境,旁及晚明的學術思想上。
一、官方史料和筆記小說:
1.《明熹宗實錄》:
非常幸運的是,第一套完整的標點《明實錄》是由我國的林燊祿先生點校並出版的《明熹宗實錄》,並搭配《兩朝從信錄》供讀者對讀更完整的奏疏原文,相當適合第一次明實錄的入門讀者。
《明實錄》對於明史研究者是相當重要的政治史原材料,依編年形式記載明朝各帝諸多政治紀錄,包含人事升遷和任命、國家典禮、官制變動、地方重大災害和事件,更重要的是朝中大小臣官對於以上種種如何處理的奏疏原文,是了解政治史的珍貴且浩瀚的資料海洋。由於實錄是由繼任皇帝編纂先任皇帝實錄,因此並無崇禎實錄,《熹宗實錄》是最後一套完整的官方實錄,對晚明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筆記:
承上所述,由於崇禎年間並無實錄,所以當時的政治研究多藉由明史檔案、當事諸臣文集和筆記小說組成。我主要會閱讀以下兩部可信度較高的筆記:
《三垣筆記》:作者為李清(1602-1683),崇禎四年進士,在崇禎晚年幾度擔任給事中。《三垣筆記》記載便是當時的所見所問,雖然作者有其政治立場,但態度較為平實,人物描述生動,被晚明史學家公認是晚明史料筆記中較為可靠的一部。
《宦夢錄 館閣舊事》:與前述同為中華書局出版的明清史料筆記系列,作者為黃景昉(1596-1662),天啟五年進士,崇禎晚年入閣擔任禮部尚書、大學士。雖然黃進入內閣的期間不長,但亦參與過不少重大軍政決策,因此這兩部筆記亦有非常大的價值。
3.補充:
限於時間,軍政背景部分主要以以上幾本為主,但若有機會會在閱讀《明清史料》辛編中的啟、禎年間兵部題本、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中所收的遼東相關題奏和劉若愚所著《酌中志》中關於宮廷內部和所謂《閹黨》的相關紀錄。
二、文集
明人文集是明史研究的基石,得益於明朝出版業的蓬勃發展,大量明人文集得以流傳下來,其中值得發掘的資料相當豐富且多元。
1.閣臣和尚書等重臣
孫承宗集:孫承宗(1563-1638),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大學士,是天啟年間主持遼東邊防的樞紐人物,培養和重用一大批軍事將領和技術官僚,如袁崇煥便是其一手提拔。於熹宗早年受重用,與東林黨關係亦良好,是了解天啟朝的關鍵資料。
徐光啟全集:徐光啟(1562-1633),同為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大學士,是明朝官位最高的天主教徒。積極引進西方曆法、數學、火器學和各式實用科學,本人較為擅長曆法和數學,是晚明的西學派代表。主要會閱讀其中的《文集》、《年譜》和《徐氏庖言》中關於軍政相關的奏疏和書信等內容。
楊嗣昌集:楊嗣昌(1588-1641),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大學士,為主持崇禎年間軍務的代表人物,其戰略指導「四正六隅」一度頗有成效,但最後仍難以力晚狂瀾。是晚明評價較為兩極的人物,不少人認爲楊嗣昌的戰略調度失當應為明朝的覆滅負責。無論功過,其文集中大量奏疏和與崇禎帝的召對,是了解崇禎朝相當重要的關鍵史料。
蔣氏敬日草:蔣德璟(1593-1646),天啟二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大學士。同為崇禎晚年重臣,李清於《三垣筆記》最為稱讚的兩位閣臣之一。和崇禎的召對頗多且詳細,對於研究當時的政治決策應有很大的幫助。
柴庵疏集:吳甡(1589-1670),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大學士,同為崇禎晚年重臣,亦是李清於《三垣筆記》最為稱讚的閣臣。吳甡於楊嗣昌死後接任督師,處理張獻忠等的追剿工作。據豆瓣評論其奏疏頗多當事的軍事細節情況,價值很高,目前尚未購入原書,希望有機會讀到。
由於內容比預想中要多,封疆大吏和將領、其他官員和重要儒者部分將在下篇文章介紹。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