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是世界邁向改變的重要推手,一本書、一齣電影,或是戲劇的一小部分、音樂的一塊碎片,都擁有改變這個世界的能力。」──艾倫.瑞克曼(Alan Rickman)
1946 年生,卒於 2016 年,世人對艾倫.瑞克曼這位資深英國演員並不陌生,獨特慵懶的嗓音,時常游走在正邪兩派之間,那高深莫測、難以捉摸的銀幕形象最迷人,其演員生涯也是如此特立獨行:41 歲才演出第一部電影《終極警探》,以優雅反派漢斯.格魯伯打響名號;到 69 歲辭世時,總共名列二十八部電影之中,平均一年產出一部大銀幕作品;金球獎、艾美獎、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等等演技獎項共計十六座,但沒有獲得任何一次的奧斯卡提名。面對記者的提問,他曾以極高的智慧答道:「贏得獎座的是角色,而非演員」。
或許很多人會問,為何會在不惑之年才開始演出電影?這就不能不從他的早年生活開始談起。
艾倫.瑞克曼出生於倫敦西部的阿克頓區(Acton),為家中四個孩子的第二位,父親在他八歲時死於肺癌,自此之後,母親一人挑起養育四子的沉重負擔。在他眼裡,為母則強的媽媽就像一隻老虎,有著三頭六臂般無所不能,且不斷努力精進自己。年輕時期的艾倫,從中學畢業就開始展現對演戲的興趣,但並未打定主意朝向職業演員的路前進,而是廣泛地嘗試不同形式的藝術創作,曾就讀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先是成為一位平面設計師,而後申請到獎學金繼續於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Dramatic Art)進修,同時操刀校內雜誌《ARK》的設計,畢業之後,與幾名好友一同創辦了名為「Graphiti」的平面設計工作室,穩定工作了三年的時間。
但,戲劇舞臺始終在他內心深處聲聲呼喚,於是他聽從了曾經視為「不理智決定」的念頭,開始研讀莎士比亞,並從最基層的劇院經理助手做起,一步一腳印累積自己的經驗,直到 26 歲,他寫信給自己的母校皇家藝術學院,爭取試鏡機會,且出乎意料地獲得資格,後來回想起這段往事,他笑稱:「幸好我當時還不是最老的那一個。」
接著十多年的時間,他幾乎都於劇團、劇院與小銀幕打轉,加入了英國最具有影響力的劇團之一「皇家莎士比亞劇團」(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 | RSC),於舞臺劇《危險關係》(Les Liaisons dangereuses)飾演男主角凡爾蒙子爵(Vicomte de Valmont),從倫敦西區劇院一路演到百老匯,甚至在 1987 年一舉入圍了東尼獎最佳戲劇男演員,艾倫形容,這個角色是狡猾又難以捉摸地溜走,就像知道奶油藏在哪裡的貓。即使日後在電影界有所成就,就如多數英國演員,他仍舊傾心劇場,二者並重,認為舞臺劇就是能以電影不能及的方式,改變我們的人生。
也因《危險關係》的成功,《終極警探》的製作公司西爾弗影業(Silver Pictures)力邀他來演出這位影史留名的非典型反派,從此開啟了一條專屬於他的反派之路,包括《俠盜王子羅賓漢》、HBO 電視電影《俄宮奸雄》,以及世人再熟悉不過的石內卜教授。艾倫相當重視角色的完整性,不只是希望演員放進合適的角色,還希望角色能夠培養演員、為他帶來更多可塑性。他會對角色深入挖掘,在乎故事的合理性,好比漢斯.格魯伯是一個高度文明化的壞人,不可能做出像原劇本所寫,將麥克連夫人丟下樓梯之類的舉動。
這也是為什麼,最初當他對石內卜一角無感的時候,J.K.羅琳能說服他接納這個人物,並堅持下去。2000 年十月,在《哈利波特:神秘的魔法石》正式開拍前幾天,J.K.羅琳有些緊張地想向艾倫透露石內卜的人生背景,他在日記《瘋狂與深情》形容:「和她說話時,感覺她不是發明故事的人,而是生活在故事之中的人。她不過是乘載故事的運河──滿溢著『這個啊,其實他小時候發生了這個那個』──一次也沒說『我想讓他如何如何⋯⋯』」
對於一個自我要求高、自我意識強的演員,拍攝《哈利波特》挑戰了艾倫的多項原則,例如:與團隊交流過少、不合邏輯的台詞,甚至被角色束縛云云,一度在第四集《哈利波特:火盃的考驗》結束後萌生辭演的念頭,但多虧作者一句「堅持到底,這是你的故事」,才讓他決定繼續回歸霍格華茲,直到 2007 年第七集小說問世後,他才真正看見了石內卜深藏在冷酷外表下的真面目,七年前 J.K.羅琳向他透露,石內卜始終深愛哈利的母親莉莉,而這個真相讓艾倫多年來堅持攀在懸崖邊不至墜落,他以極為纖細深沉的方式刻畫出恆久留存於書迷、影迷記憶中的角色。
慧眼搶下《哈利波特》系列電影改編版權的大衛.海曼就曾表示,艾倫對石內卜有著非常完整的認識,而後回過頭去看,會發現他在電影中所展現的眼神、表情、情緒都藏著許多「弦外之音」,正向觀眾暗示前方即將到來的一切。
橫亙他人生多年的,除了與妻子瑞瑪.赫頓(Rima Horton)在 19 歲時相遇,長跑至逝世前四年才真正走入禮堂的專一愛情之外,艾倫和影后艾瑪.湯普遜(Emma Thompson)的友誼也令人欣羨,兩人幕前幕後合作過相當多次,銀幕同框就包括李安的《理性與感性》、李察.寇蒂斯(Richard Curtis)的《愛是您.愛是我》、《哈利波特》系列、BBC 電視電影《午餐之歌》等等,艾瑪也演出他首度執導演筒的《冬日的訪客》。
早在 1994 年的電影《妳是我今生的新娘》,編劇李察.寇蒂斯便希望能邀請艾倫主演,他在《閉上我的眼睛》溫柔與風趣的形象完美符合劇組想像,但是這部的主角後來被休.葛蘭(Hugh Grant)拿下,所以當艾倫願意參與下一項計畫《愛是您.愛是我》時,李察加倍開心。回憶當時拍攝的情景,李察印象最深的莫屬在百貨公司挑選聖誕禮物時,艾倫將那有些憤怒、不耐的情緒揣摩得極為精準;以及,艾瑪.湯普遜獨自在房間裡聆聽瓊妮.密契爾(Joni Mitchell)獨自落淚一段,其一當然得歸功於艾瑪的演技,其二在於兩人的默契,以及艾倫前面低調、真實、幾乎不近人情的性格塑造,才得以一同呈現成年人的婚姻狀態,並營造出兩倍強烈的情緒衝擊。
《瘋狂與深情》一書提到艾瑪的次數數不勝數,她多年來也不吝展現自己對艾倫的欣賞和崇敬,總形容他是自己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幽默、聰明、睿智、善良、性感、慷慨,勇於接受挑戰,生活品味極佳,艾瑪於此書的親筆序中提到:無論在生活、藝術、政治上,艾倫都是她最重要的戰友,自己百分之百信任他,他更是極為稀少而獨特的存在,一生難尋。
艾倫.瑞克曼投入工作之餘也不忘生活,勤於前往劇場、電影院,熱衷閱讀,一生演出的角色不計其數,風格多變,可以為無聊的人物帶來生命,也能夠為作品創造陣陣波瀾。2016 年胰臟癌逝世的時候,曾經共事的演員、好友紛紛公開表達自己的哀悼與不捨,在在證明,一個人偉大與否,取決於他得到了多少愛。
網路上長期流傳一段「當我八十歲坐在搖椅上⋯⋯」據說是艾倫未曾說過的話,細讀其日記《瘋狂與深情》後,更可確定那與他的言行模式背道而馳。即使起初他不認同某件事,他依然會盡其所能完成,而他的文字慣性藏有一種迂迴,迂迴底下則是從字裡行間隱隱溢出的關愛與真情,就像對導演的印象,對《哈利波特》的想法,我們會感受到經由演員這個身分,在他生命中流過的痕跡,好比《理性與感性》經過多年,他才表現出自己對李安的認同;在《哈利波特》難以忍受的拍攝過程中,偶爾也能窺見了他對這些年輕演員的疼愛。
他曾感嘆道,如果不要將作品看得太重,或許生活會輕鬆一點,而這正是艾倫受人尊敬的真正原因──不在於他個性完美無瑕,或待人處世面面俱到,而是他發自內心地尊重演員,尊重角色,尊重作品,得獎與否都是其次,他真正看見了「人」與「藝術」改變世界的可能,他也竭盡所能地守住了這道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