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莒哈絲最後的情人》:當我們談論莒哈絲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欣賞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的文字和影像時,或許是因為身處暗處、窺探奇情並渴求戲劇性之心態,我們很難將作品與她鮮明的形象以及精采跌宕的人生故事分割,僅管她本人曾宣稱:

「我寫,因為我要讓自己變得庸俗,我要把我自己給宰了,其次就是為了奪走我的重要性,卸去我的重量:我要文本取代我的位置,如此一來,我才會比較不存在。」(註1,頁101)

出生在法屬殖民地印度支那的勞工階級白人家庭,十五歲時與中國富商談了場轟轟烈烈的禁忌戀情(註2)的莒哈絲,回到法國求學定居後加入共產黨,二戰時第一任丈夫因涉及反抗運動被德軍抓入集中營,戰後曾任總統密特朗秘書,積極參與六八學運,與眾多作家、學者、導演交情匪淺,時常將公寓門戶大開讓巴黎時下當紅的藝術家們自由來去。她創作不輟,於小說、戲劇、電影皆有成就,對理念不合之人及其作品愛恨分明、批評犀利不加矯飾,晚年因酗酒問題屢次住院治療,又在佝僂多病的風燭殘年,與年幼三十八歲的男友相伴至過世。

她的直言不諱與自成一格,她對激情與死亡的永恆追逐,她飽富爭議的生平,皆讓「莒哈絲」如同一尊藝壇中高大刺眼的象徵,勾引出潛藏人性之中共通慾望的同時,又保有讓無心久探、只是走馬看花的「俗人們」難以親近之孤寂,與她本人矮小、不修邊幅的樣貌形成強烈對比。神秘魅力時刻誘惑著眾生,引發後人頻頻致敬,對她的作品進行再創作,竭盡所能旁敲側擊地靠近她,卻彷彿沒人能真正瞭解她──而我們有時甚至忘了,連「莒哈絲」也並非她的真實姓氏(註3)。

raw-image

*當我們談論莒哈絲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本屆臺北文學.閱影展以「如果攝影機是一把武士刀」為源頭開啟策展論述,企圖探討電影這個媒介,如何展現橫跨多領域的創作者之「理念」與「意志」。綜觀選映的五部莒哈絲改編作品──《廣島之戀》(Hiroshima mom amour,1959)、《長別離》(Une aussi longue absence,1961)、《印度之歌》(India Song,1975)、《留愛在蔚藍海岸》(Azuro,2021,改編自小說《塔吉尼亞的小馬》)及《莒哈絲最後的情人》(Vous ne désirez que moi,2021)──其中又以《莒哈絲最後的情人》最不與莒哈絲「直接」相關,卻無處不見她「真實」的身影如鬼魅般充盈全片。

《莒哈絲最後的情人》改編自莒哈絲晚年情人揚.安德烈(Yann Andréa)的訪談錄《我想聊聊莒哈絲》(Je voudrais parler de Duras),該書由揚與記者米榭.芒索(Michèle Manceaux)於 1982 年 12 月 2 日及 12 月 3 日的兩場長篇對談構成,訪談錄音一直沒有交還給揚,待兩人皆過世後,輾轉由揚的姊妹逐字謄寫,並於 2016 年出版,成為本片的依據。電影結尾利用旁白客觀、冷靜地陳述改編之事實,打破前面九十分鐘極力以少剪接的長鏡頭,接近「實時」呈現的綿長言談與語句中宛若當下即興所生的停頓、思索和口誤,以及如紀錄片般詳實捕捉的室內環境細節建立之「紀實假象」,揭露一切皆是專業演員的演繹,是導演克萊兒.西蒙(Claire Simon)對當年對話現場氛圍的想像與再詮釋。

揚娓娓道來自己從沉迷莒哈絲著作的哲學系學生,到成為伴她身側親密愛人的經歷──一切始於一場《印度之歌》的映後,終於見到莒哈絲本人,已經觀看電影不下十次的他鼓起勇氣舉手,發表自身對結尾運鏡的詮釋,獲莒哈絲認可,爾後拿《毀滅,她說》索取簽名,順道取得她私人住處地址後,開始長年寫信給她。

揚與米榭一來一往綿延談話間,時不時穿插他的回憶片段,包含:初識莒哈絲的電影院、長期通信後終於私約見面,前往特魯維爾濱海城(Trouville)巴士途中的興奮與忐忑、兩人同居後爭執導致他多次試圖自殺,每每嘗試坐火車遠離卻又焦慮萬分而返回、乃至被莒哈絲嫌惡壓抑同性肉體慾望,只得在夜晚樹林間尋找陌生男子釋放……這些重點時刻的再現,除了提供更具體的想像讓觀者身歷其境,也呼應著米榭循循引導揚時所言──「再多描述些當時實物的印象」──角色話語構成指令,跨出戲外帶領團隊製造畫面,映照出揚的腦內劇場。

「我想聊聊莒哈絲」,這終將是一場關於莒哈絲的訪談,一部莒哈絲未實際出場、卻實為主角的電影,自然不會一面倒於揚的單方說詞。導演設計「主軸對談之外」的閃現畫面,除了揚的回憶,還有《印度之歌》電影片段,以及莒哈絲本人的訪談影像,她如鬼影般冷不防現身,魔幻地出現在電影院大銀幕上回應映後提問、在《阿伽達與無限閱讀》(Agatha et les lectures illimitées,1981)片場以導演身分對揚指指點點,彷彿監控著揚的思想,也對鏡頭後方的你我宣示主權及強烈的存在感。莒哈絲不在這裡,卻在所有地方。

raw-image

*「你什麼都不是,你不存在,你只透過我才存在」

當揚皺著眉陳述兩人逐漸變得「有毒」的關係──莒哈絲控制慾極強,嚴格管理揚的交友與思想,她要成為他唯一且所有的慾望,而他必須對這份厚重的愛照單全收──外人看來可能會認為就是個性轉版 PUA(Pickup artist)故事,病態又令人窒息,光是莒哈絲不停從樓下打來提醒訪談時間將至的室內電話鈴聲,都足以讓銀幕前的你我神經緊繃。

但,真的如此簡單嗎?揚只是個被擁有權威性的偶像操弄心智進而傻傻貢獻出全身的迷弟?遙遠對比莒哈絲當年與中國富商的戀情,只是以青春幼體換取金錢資助嗎?

在遇見莒哈絲之前,揚從不相信自己能與女人做愛,他感嘆陰陽結合讓他真正「成為一個男人」,並看清過往人生的本質,太習慣把問題全數歸咎於同性戀,其實根本的原因是他感受不到愛、缺乏愛,而從沒有人像莒哈絲這般給予他愛。莒哈絲一方面否認並排斥揚的同性傾向,卻對他使用陰性語法(feminine),儘管揚宣稱他透過莒哈絲成為真男人,他的所作所為反而更像「女人」,負責家務瑣事並臣服於伴侶,也讓這段關係在心理層次也像是莒哈絲曾評論「因無法生育而大大拉近與死亡距離」(註1,頁171)的同性戀情。

訪談中,明明仍是現在發生的事,揚卻忍不住用過去式表述,或許,他是有抽出一段距離檢視自身、並用情感條理兼具的語言留下紀錄的能力的,只是被莒哈絲響亮的名氣及話語權籠罩下,他選擇少說,而纏繞、迷離、互相牽制又共生的兩人世界,我們外人終究只能窺見冰山一角。

曾拍攝法國高等電影學院 La Fémis 紀錄片《電影夢的開始》(Le concours,2016),並獲得威尼影展最佳紀錄片的導演克萊兒.西蒙,相當懂得如何遊走現實與虛構的模糊邊界。

raw-image

片中米榭初來乍到,麥克風試音時,曾兩次按下「開始錄音」,第一次打斷了背景音樂,人聲進入,這時觀者尚以為只是戲劇「進入正題」的普通表現,隨著人物變換姿勢,無論是梳理電線或將底座放置桌上,產生的回音都讓這段連續動作很有臨場感。

接著米榭回放,觀者與兩人一起重聽一遍方才錄製短短的段落,確認設備正常運作後,她按下暫停鍵,電影卻突然進入無聲狀態,直到米榭第二次按下「開始錄音」,環境音與人聲才再度出現。

西蒙利用看似微不足道的錄音細節,巧妙將音畫拉出分離的意義(註4)──突來的無聲暗示觀者「未被錄音帶收錄的間隙」才是實際的對話,而它們只存於當下、稍縱即逝,我們永遠無法觸及、無法從剝除音軌的畫面中聽見聲音。

而電影能做的,僅是藉由留下的證據、被記錄下的音檔及文字試圖還原,就算看似再怎麼同步,也只是場精準配合的演出──以畫面本位的角度而言,聲音便是配音及擬音;以聲音本位的角度而言,演員就是在對嘴。

但再退一步,以上都是西蒙透過敘事技法對「何謂真實」做出的辯證,在劇情片前提之下,兩者皆為虛構。事實上,演員也表示為了不受影響,拍攝前並未聽取音檔,僅憑訪談文字發展表演。

raw-image

回到一開始的疑問,當我們談論莒哈絲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莒哈絲迫切的書寫中,總是伴隨著慾望與死亡,揚也坦承她激發出自己原先沒有的暴力因子──愛到想把對方殺了,可是又無法想像對方死亡;難以接受存活於沒有她的世界,卻又相愛到忘記遇到她之前,自己是如何存在著。

「她使我回歸虛無,以重新創造我(She uncreated me to recreate me)」

或許,在深層的意識裡,我們都渴望這輩子能碰到一次具備毀滅與重生力量的濃烈之愛,它會點燃生命的靈光,帶著我們參透死亡、飛越恐懼,直至再無所感的那刻。

全文劇照提供:台北文學閱影展

註1:繆詠華(譯)(2013)。懸而未決的激情:莒哈絲論莒哈絲。臺北市:麥田出版。(Marguerite Duras & Leopoldina Pallotta della Torre,2013)

註2:1984 年將此段經歷寫為小說《情人》(L'Amant),熱銷百萬冊並獲龔固爾文學獎(Prix Goncourt),1992 年改編的同名電影由尚-賈克.阿諾(Jean-Jacques Annaud)執導,珍.瑪奇(Jane March)及梁家輝主演。

註3:本姓 Donnadieu,語意為「獻給神」,莒哈絲覺得宗教成分太濃,遂將筆名姓氏改為父親的出生地 Duras,既能保留與父親的連結又能避免宗教之聯想。

註4:論形式,「音畫分離」充分貼近了莒哈絲的創作精神,本片引用的《印度之歌》和《阿伽達與無限閱讀》皆採取類似手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執起導演筒的莒哈絲,同樣拒絕陷入男性導演的創作思維,她把攝影機當作鋼筆、把聲音和影像當做文字,繼續執行著顛覆性的文學實驗,藉由聲音和畫面的分離,用「痛苦的書寫」解構傳統電影用時間和空間建立的線性敘事,引導觀眾進入私密的女性內心世界:跳動的慾望、擺動的歡愉、死亡的驅力。
Thumbnail
執起導演筒的莒哈絲,同樣拒絕陷入男性導演的創作思維,她把攝影機當作鋼筆、把聲音和影像當做文字,繼續執行著顛覆性的文學實驗,藉由聲音和畫面的分離,用「痛苦的書寫」解構傳統電影用時間和空間建立的線性敘事,引導觀眾進入私密的女性內心世界:跳動的慾望、擺動的歡愉、死亡的驅力。
Thumbnail
當我們談論莒哈絲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莒哈絲迫切的書寫中,總是伴隨著慾望與死亡,揚也坦承她激發出自己原先沒有的暴力因子──愛到想把對方殺了,可是又無法想像對方死亡;難以接受存活於沒有她的世界,卻又相愛到忘記遇到她之前,自己是如何存在著。
Thumbnail
當我們談論莒哈絲時,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莒哈絲迫切的書寫中,總是伴隨著慾望與死亡,揚也坦承她激發出自己原先沒有的暴力因子──愛到想把對方殺了,可是又無法想像對方死亡;難以接受存活於沒有她的世界,卻又相愛到忘記遇到她之前,自己是如何存在著。
Thumbnail
致謝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46 LGBTQ得以作為一種題材被表現,然而,在電影的媒介必須面對如何讓幕後隱身。在《燃》中明顯地是失敗的範例,這點尤其出現在故事中的千金與畫家互相訴說對於對方一舉一動的觀察時,這些內容
Thumbnail
致謝 Savoir|影樂書年代誌 刊登本文:https://www.savoirtw.org/article/4546 LGBTQ得以作為一種題材被表現,然而,在電影的媒介必須面對如何讓幕後隱身。在《燃》中明顯地是失敗的範例,這點尤其出現在故事中的千金與畫家互相訴說對於對方一舉一動的觀察時,這些內容
Thumbnail
「如果上帝給了妳第二次機會,妳會選擇跟現在不一樣的道路嗎?」 閱讀本書緣由:會讀這本小說,純粹是朋友分享給我(他一直買了沒看),而朋友當初只是因為這個作家保羅·柯艾略很有名所以買了。總之,我就開始讀了,這個真人真事改編的小說。
Thumbnail
「如果上帝給了妳第二次機會,妳會選擇跟現在不一樣的道路嗎?」 閱讀本書緣由:會讀這本小說,純粹是朋友分享給我(他一直買了沒看),而朋友當初只是因為這個作家保羅·柯艾略很有名所以買了。總之,我就開始讀了,這個真人真事改編的小說。
Thumbnail
今年國際文壇的大事,就是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以自傳體日常書寫聞名的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讓我們來回顧她的前輩作家莒哈絲的作品《情人》,來看看女性書寫到底走了多遠?
Thumbnail
今年國際文壇的大事,就是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以自傳體日常書寫聞名的法國女作家安妮.艾諾。讓我們來回顧她的前輩作家莒哈絲的作品《情人》,來看看女性書寫到底走了多遠?
Thumbnail
九月二十三日,法國香頌的長青樹 :茱麗葉·葛瑞科(Juliette Gréco),以九十三歲高齡離世,全法國各大媒體皆回顧報導這位藝壇傳奇人物,也觸發了許多懷舊人士"思想起" 這位聖日耳曼德普雷區(Saint-Germain-des-Près)的繆斯 : 茱麗葉。
Thumbnail
九月二十三日,法國香頌的長青樹 :茱麗葉·葛瑞科(Juliette Gréco),以九十三歲高齡離世,全法國各大媒體皆回顧報導這位藝壇傳奇人物,也觸發了許多懷舊人士"思想起" 這位聖日耳曼德普雷區(Saint-Germain-des-Près)的繆斯 : 茱麗葉。
Thumbnail
逐步地,我們藉由分析《痛苦》中的重要段落、理解莒哈絲──那些可能被我們輕易定義為對德國投懷送抱、不潔身自愛、沒有愛國情操的女人之一──最終破譯德佔巴黎的神話。這對於莒哈絲、或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法國女人而言,無疑都是相當必要的。
Thumbnail
逐步地,我們藉由分析《痛苦》中的重要段落、理解莒哈絲──那些可能被我們輕易定義為對德國投懷送抱、不潔身自愛、沒有愛國情操的女人之一──最終破譯德佔巴黎的神話。這對於莒哈絲、或是我們所不能理解的法國女人而言,無疑都是相當必要的。
Thumbnail
唯有記憶才能作為永恆的印記,如同Héloïse當初所相信的:「有些東西是可以永恆不會消逝的。」儘管兩人此後不會再相見,卻是彼此在生命終點會呼喚的那個名字。
Thumbnail
唯有記憶才能作為永恆的印記,如同Héloïse當初所相信的:「有些東西是可以永恆不會消逝的。」儘管兩人此後不會再相見,卻是彼此在生命終點會呼喚的那個名字。
Thumbnail
要選擇《燃燒女子的畫像》作為文章封面的圖片非常困難,因為這部片實在有太多值得收藏的定格,瑟琳席安瑪以攝影機為畫筆,精準呼應了片中一名女子替另一名女子繪畫的故事,這是一部有自覺的電影,這是一部美麗的電影,這是一部電影院的電影,以燭光、素紗、海浪譜寫而成的仲夏戀曲,以最幽微的聲音,只唱給有好耳朵的人聽
Thumbnail
要選擇《燃燒女子的畫像》作為文章封面的圖片非常困難,因為這部片實在有太多值得收藏的定格,瑟琳席安瑪以攝影機為畫筆,精準呼應了片中一名女子替另一名女子繪畫的故事,這是一部有自覺的電影,這是一部美麗的電影,這是一部電影院的電影,以燭光、素紗、海浪譜寫而成的仲夏戀曲,以最幽微的聲音,只唱給有好耳朵的人聽
Thumbnail
另一個四十年過去了,我們離二戰又更遠了,它將不再傷害任何人了嗎?以下讀者要看見的不會是「傳奇女作家」莒哈絲,就像她自己曾在散文集《寫作》中寫過的:「我是平庸,平庸的傑作。」她的惡與善良、憤怒與愛、誠實與謊言都應是被展開好好討論的,這樣我們才知道為何去揭發「痛苦」對她而言比和平還要重要。
Thumbnail
另一個四十年過去了,我們離二戰又更遠了,它將不再傷害任何人了嗎?以下讀者要看見的不會是「傳奇女作家」莒哈絲,就像她自己曾在散文集《寫作》中寫過的:「我是平庸,平庸的傑作。」她的惡與善良、憤怒與愛、誠實與謊言都應是被展開好好討論的,這樣我們才知道為何去揭發「痛苦」對她而言比和平還要重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