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怎麼建立個人知識庫? 想終身學習的你該有的必備技巧!

  離開學校後,沒有了每學期固定的課表與書單,人生真的彷彿網路上常聽到的,「猶如一張空白的畫布」。
也許很多人像我一樣,開始接觸各式各樣主題還有形式的資訊,像是書、網路文章、電視節目、Podcast、YouTube頻道等等。(圖片來源:michal-parzuchowski on Unplash)
也許很多人像我一樣,開始接觸各式各樣主題還有形式的資訊,像是書、網路文章、電視節目、Podcast、YouTube頻道等等。(圖片來源:michal-parzuchowski on Unplash)
  相信有很多人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裡試著找出自己有興趣的主題學習,然而在大量閱讀、吸收知識的情況下,不免會遇到怎麼將學習到的知識整理、內化、然後運用的問題。在閱讀David Perell 的 "The Ultimate Guide to Writing Online"後,我覺得他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在整合一些自己在其他地方學習過的技巧後,我整理出以下建立個人知識庫的簡單攻略:

1.改變吸收資訊的方式
(1) 讀經典、有深度的東西:
短篇幅--有意義的YouTuber/Podcaster
中篇幅--讀網路文章
長篇幅--讀書/上課/看電影紀錄片
(2) 重質不重量,不用瘋狂看遍每一篇文章,擷取對自己有意義的精華
(3) 利用read-it later apps蒐集資料庫:
有空時就到自己建立的這個資料庫裡讀書,讓我們在空時不會漫無目的地在臉書、YT、IG、Twitter上遊走,
"...raise the bar for what grabs your attention." -David Perell

2. 記錄自己的想法
(1)一有想法馬上寫下來:
- 記錄為什麼想要儲存這個資訊,方便之後整理時提醒自己原因,任何原因都要寫下來,方便之後取用
- 人的大腦不善儲存知識,一次只能記得不超過五件事,所以我們要建立資料庫,大腦則用來建立筆記間的連結,產生自己的想法,成為帶得走的知識
(2)行動導向筆記:資訊被收集後,之後要往哪裡去,必須思考。提出實際行動與生活中的運用

3.寫作
輸出是蒐集這些知識的最終目的,沒有消化理解的筆記與資料不能成為帶得走的知識
(1) 連結筆記:把寫過的片段知識串連在一起形成一個更完整的想法
(2) 從別人的回饋中學習:自己寫作會有盲點,透過與人分享可以改進我們不好的地方
離開學校才體會到「學習是一輩子的事」這句老生常談的意義,尤其是渴望找出一個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的時候,必須不斷地閱讀、整理,再進行嘗試與修正,希望這篇簡單攻略有幫助到想學習的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