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信仰而奮鬥——周聯華牧師
走進位於台北市新生南路上的浸信會懷恩堂,入了穿堂映入眼簾的,是一大幅由小篆體書寫工整的文字,內容是文理版聖經詩篇八十四篇:「萬軍之耶和華歟爾之帷幕何其可愛兮、……」視之肅然起敬,不輸入了雄偉天主堂那種神聖感。親手書寫此墨寶的,是前懷恩堂牧師周聯華。周牧師不是書法家,民國初年出身商賈世家,讀教會開辦的中學大學,到美國神學院取得博士學位,他是西學底子的學者兼牧師。是在他近中年時,一位不認得他的老弟兄在他面前批評台灣的傳道人底子淺,「我看到好幾個人連字都寫不好,一支毛筆至少有幾百斤重,根本不會寫字!」周牧師聽了很尷尬,立志寫好字。他拜師學顏體書法、又學小篆體。蔣介石先生鼓勵他讀好中文,張學良先生指導他書法,成就他與中國知識分子溝通的基礎。周聯華牧師辦公室擺有烏龜飾品,他自認不夠敏慧,只是堅持努力,相信勤能補拙。
筆者曾經在服務的機構見到周聯華牧師,他穿著輕便的格子襯衫加牛仔褲,飛快的腳步踏上階梯,為同工上神學課程。當時心中的一個詞彙出現——「自由派」。這是由於他主持蔣介石總統追思禮拜時,最後禱告程序說了一句「請諸位默禱,紀念蔣總統,請所有的同胞對你所信的神明祈禱。」這句依周牧師嚴謹做事的態度早就擬好的話,出口就炸了鍋,讓台灣基要派福音派基督教領袖大加撻伐,要求說清楚講明白。周牧師本著他謙和的個性理念,並未反駁。適時我也是對他極為反感、懷疑他基督徒牧師的身分。經過許多年,我逐漸了解周牧師,並在信仰神學教會歷史的領域開闊後,我覺得對周牧師的誤解實在感到慚愧。周牧師是對自己所信的神及由聖經領受的真理,在人在神面前做無愧的工人。他不因政治宗教的正確,不因討好有權有勢的團體,更不因利益所誘,而做出違反所信之神的誡命。他的傳福音對象,是所有在台灣的同胞,他的使命,就是藉著講道讓眾人信服神。在懷恩堂大堂的古舊木製講台桌面上,周牧師刻上四個字——為此而活。
周聯華牧師本身是一位中國近代史的見證人,而周牧師本人也如中國近代史,是在衝突、磨難、傷痛、企盼下,不斷成長前進。他接觸的人與事,在神的奧秘安排下,都是重要的近代史一部分。他在上海讀中學時,遇上日本侵華淞滬戰事,學生集訓總隊長之一是孫元良將軍。八一四空戰那天,周牧師曾到被擊落的中國戰機處憑弔。大學畢業時,周牧師在基督教青年會工作,奉命自戰區將廣西大學學生兩百多人帶領撤退至安全後方,他在萬般艱難危險中達成任務。學生安頓好,周牧師走到一個小教會,坐在內痛哭失聲,是他覺得一生和神最親近的機遇。後來教會送他到美南浸信會讀書。拿到博士,他的愛神與愛國信仰,使他放棄當美國公民的身分選擇到台灣傳道。
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是他來台的首選,教書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周聯華牧師很願意幫助需要的人。懷恩堂成立之初,以英語聚會為主,周牧師負責講台輪值。不出幾週,婦聯會請他在禱告會講道,獲得會長宋美齡女士注意,就請周牧師到她所建立的私人禮拜堂——凱歌堂講道。在凱歌堂聚會的人,都是私下邀請的國府政要,但與政府無關。周牧師以平常心著長袍馬褂赴凱歌堂主日崇拜講道,台下坐著同樣穿長袍馬褂的蔣介石總統,以及宋美齡夫人;俞鴻鈞、張群、何應欽、王寵惠等諸位也是在座會友。自此開始近四十年在凱歌堂的講台服事。他被貼上「宮廷牧師」、「總統牧師」的標籤,其實周牧師將總統視為他的會友,牧師如何對待會友,他會用同樣標準應對在凱歌堂的服事。
在偶然機會,我進過周牧師在懷恩堂的牧師室——小驢居。他過世後,辦公室維持原樣,簡單樸素。掛的一大幅周牧師油畫肖像,可能是後來放上的。觀此肖像,周牧師和藹可親,一副從容,想到他致力福音本色化的努力,要讓基督教信仰內容符合台灣在地的文化,讓中國儒家道統思想在基督教信仰元素中也有出路,懷恩堂的建築就是儒家哲學與基督信仰的結合。周牧師在台灣教會中,或有爭議,但他是以更寬廣的視野,來面對所遇到的事。「唯愛主義」——和平和好、不戰不爭——是周聯華的座右銘,只有不戴上有色眼鏡,我們才能看得清楚真實的周聯華牧師。
(本文刊登於《每日活水》月刊2020年5月,校園書房出版社。2023年4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