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檢查
某天在執業的物理治療所,和個案M先生的治療過程中,他偶然提到,年長的母親用一般正面上樓梯的方法膝蓋會有疼痛,所以採用側上樓梯的方式。他認為母親應該有某些組織出現狀況,於是安排了檢查。儘管最後在各種威逼利誘下讓母親同意去做身體檢查,但過程卻是被百般不情願地回拒,會一直被拒絕理由他其實也不明白。
雖然我也沒有非常確定M先生他母親拒絕的理由,不過我分享了自己類似的切身例子
父親。助聽器
我父親因年輕時某次摔傷,導致某側聽力有些許受損。他聽得到聲音,但清晰度就沒那麼好。隨著年紀增長,聽力功能也隨之退化,於是過往的聽力問題也更加明顯。要比較大聲說話,他才能比較清楚。這樣的對話往往不順暢,同一句需要重複許多遍,並且不斷拉高音量。說的人覺得累,聽的人也覺得不被尊重,為何要被吼。於是不斷地跟他說要配戴助聽器,這樣會讓溝通比較沒有障礙,不過他總是用價錢或是種種理由回絕。直到他看見其他親戚朋友也開始配戴,似乎開始願意去了解,但仍然沒有足夠的刺激點讓他願意真的去嘗試配戴使用,也依舊抗拒到醫療院所做更進一步的檢查測試。
真正讓他認真開始考慮嘗試,是因為一次去醫院,定期追蹤一些身體指數時,醫師發現他怎麼好像聽不太清楚,隨即安排了聽力測試。報告顯示的果真是聽力有退化,被高度建議配戴助聽器。對於父親而言,醫師扮演的是個權威的角色,思想傳統的他,比起周圍人們的說勸,醫師必然有比較強大的影響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和我姐決定順水推舟,趕緊找了評價不錯的助聽器門市並安排時間讓他體驗,在這期間,父親也開始會在賣場留意助聽器的資訊。後續也順利配到他滿意且願意戴的助聽器。親朋好友也能明顯感覺到,在與父親對話上的流暢度與反應有明顯改善,彼此在輸入和輸出訊息時,都能輕鬆許多。
長輩的角度
M先生聽完我父親的案例後,也分享了一段自己曾在書中看到的案例,正好也是跟助聽器相關的:
在說服長輩佩戴助聽器時,與其說出不戴有多不方便,戴了能有什麼好處。這些長輩當然也知道,但始終沒能突破,選擇安於現狀。不如從感性的角度來切入,讓他真正感受到會因為做出改變,而得到喜悅。比如說是一個疼愛幼年孫子女的祖父母,看見他們可愛的模樣時,必然會覺得開心。那麼會不會想聽到、聽清楚更多他們牙牙學語,和你充滿稚氣的對話呢?想必大多數的長輩肯定是渴望的。用這樣的角度和長輩溝通、說服他們嘗試,或許會更有機會認同。而且在溝通過程應該會是比較和諧,不會是一直苦口婆心相勸,卻被鐵口直斷的拒絕,甚至是減少衝突的產生。
改變
改變,對於許多的我們其實都是困難的。對於長輩們更是困難,已經用相似的模式生活幾十年,即便是身體的退化,也讓他們能慢慢適應。當問題不足以嚴重影響他們生活,他們往往會堅持用習慣的方法繼續生活。若不是疼痛難耐,或是較嚴重的傷病,投向醫療院所的意願並不會太高。因為這樣就必須被強迫接受自己的老化,接收許多額外的資訊,甚至是改變生活模式,對於適應能力普遍較差的長者們,這是相當有壓力的!
日新月異的科技與環境,讓多數的長者難以跟上,即便再智能再精緻的工具,卻難以真正吸引他們。反倒是最簡單直覺的,往往才是他們選擇的首要項目。以長輩的角度來思考,或許要從更多感性方面著手,而不是許多複雜的優缺點比較。也需要注意所做的「改變」與原先變化幅度不要過大,讓他們得以掌握這些「改變」後的結果,避免讓長輩有更明顯與周遭他人的差異感受,甚至有「不如人家」的念頭,承擔過多心理上的負擔。讓他們得以掌握這些改變後的結果,在能夠得到需求滿足的同時,也不會造成自己與他人額外的壓力。
若是多加上這一層考慮,或許能稍微理解M先生他母親為何會拒絕去做檢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