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所說〉佛國 #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如來淨土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爾時長者子寶積,説此偈已,白佛言:
「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願聞得佛國土清靜,唯願世尊,説諸菩薩淨土之行。」

佛言:
「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
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説。」
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言:
「寶積!
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所以者何?
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
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
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所以者何?
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
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
若於虛空終不能成,
菩薩如是。
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寶積!當知
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
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
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
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
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
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
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
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
四攝包括了四種,分別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
三十七道品乃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知、八正道。
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説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
八難:
三惡道、邊地、盲聾瘖啞、
世智辯聰(沈迷外道、不信正法)、生長壽天(外道)、生在佛前佛後。
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
十善:
不殺、不偷、不淫、
不貪、不瞋
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不邪見。

「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
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如是。寶積!
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
隨其深心則易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
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
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
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
是故,寶積!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
「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
「於意云何?
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
(舍利弗言):
「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世尊言):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淨,非如來咎。
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
「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
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靜,譬如自在天宮。」

舍利弗言:
「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棘砂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螺髻梵言:
「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
見此土為不淨爾。」
(世尊言):
「舍利弗!
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

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佛土嚴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
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花。
佛告舍利弗:
「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舍利弗言:
「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語舍利弗:
「我佛國土常淨若此。
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世眾惡不淨土爾。
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
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
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
求聲聞乘三萬二千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父母恩、眾人恩、神鬼恩、佛法僧之三寶恩,
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生,
祈願未來世、同生極樂國。

七個白頭翁 wanna say
恭喜你|妳讀完了一千七百字的半篇章佛經含註解,如能在身、口、意三業上亦作精進,對治及淨化,對你|妳自身所謂的『轉運』便能有所幫助,並廣結善緣,增上善緣,真誠地祈願你|妳福生圓滿。
七個白頭翁針對佛經,因於全文字句皆為人工作業之親手擅打,如上倘若存在字句、字義之錯誤,還請見諒,如實有錯謬之處,歡迎不吝截圖,來信提醒:in5smilly@gmail.com

專題介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2會員
92內容數
科普八字典籍之唐朝的【窮通寶鑑】、 宋朝的 【淵海子平】與【滴天髓】,以及明朝劉伯溫(即劉基)的釋義本,並囊括清朝的【三命通會】,將容易被誤判、誤解、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的八字議題重新提出、詮釋、重編,以軟體工程師理性的背景、命帶華蓋星的藝術天賦、且具備天德天乙守護的佛緣心靈,誓願為所有未來可能被誤解的孩童改寫其命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川甜品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六波羅蜜為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六波羅蜜為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言: 心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乃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如來之知見。當知凡所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沒有佛法的地方,眾生苦,愚痴,造業重,沒有覺悟的時候。菩薩慈悲,到沒有佛法的地方去教化眾生,為眾生做佛法的增上緣,這個了不起!好像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發這樣的心。雖然看到眾生一個也度不了,但給他種下了種子,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是一切大願裡面第一大願,就是四弘誓願的眾生無邊誓願度。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前言: 心不取相,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乃至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如來之知見。當知凡所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沒有佛法的地方,眾生苦,愚痴,造業重,沒有覺悟的時候。菩薩慈悲,到沒有佛法的地方去教化眾生,為眾生做佛法的增上緣,這個了不起!好像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發這樣的心。雖然看到眾生一個也度不了,但給他種下了種子,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這是一切大願裡面第一大願,就是四弘誓願的眾生無邊誓願度。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