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4|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2050「淨零排放」台灣產業轉型三面向

台灣是出口導向的國家,尤其是製造等工業產品約是總GDP一半以上,製造相關產業在2019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占比全國51%,可見製造業對整體環境的影響很大。
適合不同企業的減碳方法不同,國家發展委員會在2022年3月底發佈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中,提到台灣製造產業的轉型,可以從製程改善能源提效及轉換循環經濟三大面向規劃減碳路徑。
以下依據製程改善能源提效及轉換循環經濟三大面向,並整合WEF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Net-Zero Challenge: The supply chain opportunity」報告中,統計出製造業常見的減碳方法和平均成本,讓企業可以依據不同的產業特性,選擇對自身最有經濟效益的減碳方式。

1. 製程改善

製造業最多的排碳比例就是在工廠端的生產過程中產生,企業在短期應該思考優化製程、引進新設備,並導入智慧節能管理的系統為主。長期應該以創新技術(如氫氣、含氟氣體削減)的開發為方向。

使用更有效率的製程/流程:
減少每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約需10-100歐元的成本
從世界經濟論壇發表的燈塔工廠成果和實際案例可以看到,以自動化、數位化、感測器、物聯網IoT和AIoT等技術收集數據,再利用數位軟體系統平台將數據轉化,建立數據模型,提供製造業工廠有效的改善建議,更同時達到環境永續的目標。
提高製造過程中的生產效率,如提升設備利用率OEE、降低設備待機時間,或優化工藝成效以提升生產品質,各種提升生產效率並減少生產時間的方式,都能達到減少電力使用率及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的效果。
依據精實管理中減少浪費的核心精神,利用數位系統工具協助,優化現有製造流程的和工作流程,降低企業營運中碳排放量的產生。
若各流程間的資訊不夠透明,無法掌握相關上下游的相關數據或無法即時溝通,都是造成企業營運流程沒有效率,最常見的原因。在製造過程中透過產銷溝通,確保客戶需求、訂單,和生產線上的產品型號一致,就能做到減少產生廢棄物的數量。
利用數位系統工具、物聯網IoT、5G和感測器等技術,整合不論是企業辦公室的營運或是生產現場流程中,各部門的即時數據資訊,除了讓各職能的溝通基準一致,更能逐步建構AI數據模型,協助企業優化流程。
減碳的第一步,必須要進行碳盤查,先了解目前企業本身碳排放量的數據狀況,才能規劃減碳藍圖進行減碳工作。利用碳盤查數位工具,協助企業能夠更快速的做到符合ISO 14064和ISO 14067的規範。

2. 能源提效及轉換

短期以擴大使用生質燃料等再生熱能為主,長期則朝百分百使用綠電及無碳能源。

降低能源的浪費:
減少每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約需小於10歐元的成本
透過能源管理,能降低能源電力不必要的耗損,應該要能掌握各種設備的用電狀況,導入智慧化能源監控系統,透過對整體用電尖峰和離峰時間的了解,進行電力使用時機的調配。台電近期調整電價,在做好節能的同時,設定適合本身用電數的契約容量,更能節省電費,降低企業營運成本。
利用符合 ISO 的智慧化能源監控系統,並整合IoT電錶,協助企業即時監控能源使用狀況,透過能源績效管理系統,長時間進行能源數據收集後,就能進一步做到能源的預測,異常狀況提早預警,以數位管理技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又讓電力使用更合理且最佳化。

使用可再生熱能:
減少每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約需10-100歐元的成本
利用微生物、植物、動物及其排泄物等,像氫氣、生質燃料或沼氣等更環保的方式,來代替製造業生產流程中,原本使用的煤炭和石油,把生質物中的化學能轉換為電能、熱能或機械動力等各種能源型態的使用。

使用再生能源/綠電:
減少每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約需小於10歐元的成本
國家發展委員會鼓勵企業實踐RE100目標,強化使用再生能源的比例。像是可以使用太陽能光電、離岸風電,或生質能源等,各種再生能源發電方式。也可透過購買綠電或綠電憑證的方式,達成再生能源的使用。
現今太陽能光電的技術已非常成熟,越來越多企業選擇在本身的廠區佈建太陽能發電設備。但太陽能的前期投資金額較為龐大,且過程中手續和官方需求文件繁瑣。
企業可以透過綠色融資進行資金的籌措,並利用數位系統工具做到太陽能光電,從前期投資到後期維運的專案管理。除了可從前期就利用數據模型,確保投資報酬率IRR外,更能協助做到建置期的成本控制,做好更全面的風險管理,且能同步做好ESG的整體布局。

3. 循環經濟

短期以產品設計和原物料替代為主,長期則朝二氧化碳捕捉再利用(CCUS)等新技術的開發應用。

增加使用回收/可循環材料:
減少每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約需小於10歐元的成本
在產品設計初期階段,就應該規劃材料使用的選擇條件。減少使用原始材料,增加回收材料使用量,並提高可循環材料的占比。環境永續如何從全產品生命週期開始做起?如何利用循環經濟打造「碳中和」產品?蘋果怎麼從產品設計做到碳中和的呢?
日常產品設計時,最常使用的原料就是塑膠了,塑膠在製造過程中,有很多物料回收再利用的方式。數位系統工具像是可以協助企業,做好原物料使用的狀況管理,包含客戶對原物料的要求、產品規格對原物料的條件,原料和次料在製程中的使用和比例,及如何做好物料回收動作。讓塑膠次料回收再使用更便利,產品品質更穩定,且能同步降低物料成本。

CCUS:
減少每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約需大於100歐元的成本
CCUS指的是碳捕捉、再利用和儲存(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為的是減少製造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碳排放。收集工業產品製造,或化石燃料的能源轉化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透過各種技術進行碳捕捉後,再利用回收合成化學品研發(如:轉化為甲醇、甲烷等化工原料)或封存在土地中。

2050淨零轉型,找出最有效益的減碳方式

減碳的方式多元,適合不同產業和企業的減碳方法不同,如果以花費成本、執行難度效率三個面向來比較,台灣製造業可以優先思考利用工業4.0和智慧製造技術,做到降低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減少材料的浪費,或使用再生能源/綠能三種方法,當作企業減碳路徑的初期選擇。
像台灣國發會在2022年3月發表的淨零轉型的9000億預算中,「節能及鍋爐汰換」項目,用來進行提升設備能源利用效率及鍋爐的汰舊換新補助就達1280億元,企業也可思考依據國家策略,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減碳方式。
淨零碳排是長期的馬拉松競賽,企業應該先透過碳盤查,了解本身的狀況,再利用真實數據做為依據,量身打造自己的碳中和藍圖,選擇最適合的減碳方式。把握時間,利用2050淨零轉型的機會,化危機為轉機,更站穩全球供應鏈中的商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