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1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短影評】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呼叫愛美子》、《思念是一種塗鴉》、《禁羈綺想》、《姊妹夏日絮語》。

《呼叫愛美子》電影劇照。
《呼叫愛美子》電影劇照。

《呼叫愛美子》
故事要寫與凡人不同的小孩,但沒有選擇能與凡人貼合的敘事手法,大量的日式尷尬、留白、冷幽默,更突顯角色的難以理解。而這又影響到本身並不出彩的電影節奏和主旨,還有不夠完整的配角描寫與情節,讓人在觀影過程一度很討厭主角(從她的視角敘事卻讓人討厭她,這是很難得的極大缺陷⋯)、一度不知道電影到底想表達什麼、一度不想再看下去。較好的在小女孩的表演,結尾也不錯。不過很難讓人共感,包括在一些意象上的處理,不是特別空洞而不必要,就是意圖太強而廉價。最後電影也只給出一個特別的孩童看見的世界,沒討論到他人對她的排斥,以及到底何為正常。
另外發現和前幾部新導演競賽片的映後相比,可能因為這不是導演的創作而是改編,蠻多回答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想法,雖然這和提問本身都有點可愛有關係,不過如《禁羈綺想》、如《思念是一種塗鴉》的創作者,基本上再小的元素都有他們想表達的意思,這點在《呼叫愛美子》上是找不到的。

《思念是一種塗鴉》電影劇照。

《思念是一種塗鴉》
和預期不太一樣,和一般電影不太一樣。談青春,產生事件,卻不以描寫事件的整體性以至細節,來對青春產生影響,反而選以突發、巧合、機運,可能一瞬即逝,可能短暫存在,可能長久陪伴的,震驚也好、夢幻也罷,來刻下專屬青春的印記。這讓電影不是只屬於青少年的,印下的也不只是當下的迷惘與孤獨,而是作為人類的記憶、心靈,轉變。
16釐米攝影為電影帶來迷幻基調,青春就像場夢,長大之後能憶起什麼我們不知道,卻知道這已流逝的時間造就了現在的我們,如同塗鴉的短暫存留,一次次被新的藝術覆蓋,但卻無法稱作取代。

《禁羈綺想》電影劇照。

《禁羈綺想》
不規範的擬音,不規範的性別(打破表面的性別描寫),不規範的生物(人類、動物、植物),不規範的慾望和愛(打破表層的性徵或同性元素)。這讓《禁羈綺想》作為一部抽象或意象或體驗的電影,都相當具有說服力。而在形式上選以16mm拍攝,以及三原色的象徵性,其實都很好的為電影打下基底。
故事上非全然意識,甚至以聲音引導,使電影更是有跡可循的。但要說可惜的話,我想是電影的「奇」戛然而止(也可能是節奏掌握出錯),讓這部能留下深刻印象的電影,印象更在它的影像質感、構圖、色彩,而非故事本身,奇特的元素本身。

《姊妹夏日絮語》電影劇照。

《姊妹夏日絮語》
撇除亮眼的配樂,恰到好處但平平淡淡的選角和表演,在內容上的親情關係、青年群像、個體成長,全部落在一個非常表面的刻板印象上。尤其在妹妹這位主要角色,設定的基底和與其他角色的比對都已經做出來,卻在內在的破壞描寫上單薄無力。然而電影想敘說的主題只能從妹妹的「被破壞」和與姊姊的對比、切不斷的親密上來開啟,尤其選擇用百無聊賴的夏日呈現,要怎麼用各種小事引發出一個巨大的破壞,或是這些小事要怎麼足以影響一生,是最關鍵的,這就使電影完全沒有足夠的厚度帶來深刻故事,像是個時間過去就被淡忘的夏日。
另雖導演明顯有意將色彩、形式、故事元素向年輕人貼合,只是卻反倒顯現出生硬感,扁平的角色像是傀儡做著「好像很年輕人」的派對、滑板、喝酒、親吻。於是《姊妹夏日絮語》對我來說是很不成功的青年觀察,論群像刻板,論個體只在表層,但在姊妹觀察上還能勉強及格(父女部分馬馬虎虎,畢竟也不太寫,但正常來說這個故事設定應該是要深入談的),且最好的是在整體的技術水平不錯,讓觀感並不差。

「躲在電影裡的詩人」推出全新「兩分鐘短影評」專題,將以不暴雷、純分析電影劇本和技術層面的形式,用兩分鐘就能讀完的文字來介紹各種電影,用字也會更加直觀有力,讓此專題成為您未來觀影前最好的參考依據~!

本屆台北電影節其餘作品的短評,歡迎至以下Instagram連結的精選動態「隨筆短評」裡閱讀~
每週將會提供不同的資訊,並擁有IG平台的獨家內容,歡迎按下追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