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在家了,但...》I Was at Home, But...

《我在家了,但…》海報
《我在家了,但…》海報
ɪ ᴡᴀs ᴀᴛ ʜᴏᴍᴇ, ʙᴜᴛ...|我在家了,但... 2023台北電影節|焦點影人:安格拉.夏納萊克
晚間看完安格拉.夏納萊克(Angela SCHANELEC)的《我在家了,但...》(I Was at Home, But...),步出戲院沿著邊緣的林蔭小徑走出華山園區;周圍被入夜的靜謐覆蓋,幾乎與自己生活的大安區形成強烈的對比。這一小段的路程中,我沒有立即拿出手機;不讓銀幕的光劃破黑夜的陰暗,難得能在城市生活中找到猶如電影《我在家了,但...》那種「回歸大地」的歸屬感。
《我在家了,但…》劇照
或許是第一次在戲院裡觀賞安格拉.夏納萊克的電影,從一開場人煙罕至的山嶺,狗、野兔與驢的幾個畫面,都讓人覺得很不真實。畫面一轉,揮別8分鐘沒有對白、沒有人跡的鏡頭後,一個女孩正襟危坐在路旁;隨後一個滿身泥濘的男孩漠然地走過她的身旁,往前方的光亮處走去。男孩似乎在等待那一棟灰冷建築的大門開啟;置身在樓台下,日光燈的聲響迴盪於四周,劃破了電影自開場以來的寧靜。
《我在家了,但...》的「設定」非常獨特,一如今年柏林影展的新作《聲聲長流》(Music);透過布列松 (Robert Bresson)式的自然攝影,緩緩道出劇情的主線。13歲的男孩失蹤了一星期之久,他某日突然現身家門;得知消息的母親焦急地狂奔回家,一家團聚本該是熱淚盈框,卻在減少對白與畫外音的填充與支撐之下,漠然與冷感在劇情裡持續了好一陣子。
《我在家了,但…》劇照
在安格拉.夏納萊克非線性的敘事風格與演員間守口如瓶的靜默下,觀眾幾乎很難在第一時間得知劇情的發展;哪怕是最簡單扼要的部分。或許正是這樣的敘事結構,將觀眾置於某種虛無與空洞之中;等待著某種訊息即將揭曉,例如男孩的母親突然間出門去買單車等種種不合邏輯的舉止。
「單車」作為電影的另一條支線,男孩的母親透過網路廣告向一名「失語」的年長者購買一台二手單車;豈料才剛上路沒多久,車輪就卡死了。這段無心插柳、看似無足輕重的劇情轉折,試圖讓這個喪偶的女人,作為兩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儘管屋漏偏逢連夜雨。
《我在家了,但…》劇照
另一個支線是男孩女孩們的學校作業《哈姆雷特》。返校後的離家男孩菲利普,與班上的同學一起演出話劇,並在當中擔任主要角色;顯示男孩內心已逐漸走出喪父之痛,回歸正常生活。另一方面,菲利普也承擔起父親長期缺席、母親不在家時的大人角色。當母親因單車卡鍊而晚歸隔著房門聽見哥哥菲利普唱著〈月河〉哄妹妹芙蘿入睡;兄妹感情上的緊密對照家庭關係的疏離,在畫面上看起來極其諷刺,特別是母親精神崩潰時…
《我在家了,但…》劇照
同時作為演員的安格拉.夏納萊克,也在劇情中大量地討論表演與藝術之間的關係;透過男孩母親對學校戲劇教授作品的質疑,道出演員之於表演上的不真實與不自然,是否意味著演員們正在詮釋著一段他們並不熟悉,亦無法令人信服的演出。這是安格拉.夏納萊克對於導演、演員角色對立與切換的自我懷疑;也反應出德國人對於劇場存在著某種不真實的想像。
冬季的陽光灑落在柏林的街道上,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繫從「死亡」與「離家」展開了一場漫長的對話;而這場對話並非由過多或矯情的台詞所建立,反而是處處流動的光線、肢體接觸以及場景切換等小細節所構成。安格拉.夏納萊克非常簡練地的使用「音樂」這個具有填補劇情留白的效果工具。當俄勒岡州民謠搖滾歌手 M Ward翻唱的大衛鮑伊(David Bowie)歌曲《Let's Dance》劃破了這個柏林家庭的寂靜,是多麼奢侈的享受。
對照契訶夫名作《海鷗》改編的《夏午時光》(Afternoon),以及法國新浪潮意識流淌的《我心遺留在馬賽》(Marseille),我似乎更喜歡《我在家了,但...》與《聲聲長流》。「我在家了,但…某些東西卻消失了」;而消失的一切,正透過人生的某種機遇,逐漸被拼湊起來。
法蘭茲羅戈斯基(Franz Rogowski)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當紅影帝法蘭茲羅戈斯基(Franz Rogowski)也在《我在家了,但...》客串演出拉斯這個角色;而飾演男孩母親的則是《我是你的完美男友》德國女演員瑪倫艾格特(Maren Eggert)。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