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理所當然,所謂的生活感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總會覺得奇怪,自己竟然是如此裡外不一
人前的溫良謙讓,踏進家門後轉瞬蕩然無存
對著家人發鬧著立刻就覺得後悔的脾氣
『我真是這樣情緒化的惡家人嗎?』經常自問卻無法被解答
思索著才發覺,原來是那個理所當然啊!
與家人的密切生活中,不小心就理所當然習慣了彼此的零距離
零距離的互動,零距離的干擾,零距離的無視
於是,成了理所當然的生活感
因為理所當然,所以心裡經常忽略生活中的被付出
『作息這麼不正常,想把身體弄壞嗎?』被理所當然地只聽見語氣中的情緒,而非關懷
『我好累......』被理所當然地只聽見抱怨,而非需要關懷
生活中一切都是自找的,但不一定該是咎由自取
選擇性的人生瑣事,有太多的需要、必要、無奈和人情
『你活該!』總被浮濫使用,久而久之成了人們不想或沒有心力傾聽時的擋箭牌
某一方內心因此出現有著裂痕的生活感
當有人需要被傾聽時,無論自己是否做好傾聽的心理準備
先試著把原本企圖脫口而出的話緊咬在嘴裡
調整好呼吸,穩妥打理好心情,然後聽聽對方可能漫無目的的訴說
有時不說一句話,自己就糊里糊塗、理所當然扮演好傾聽者的角色了
花了十多年的時間,我才懂了這簡單如呼吸的道理

家中那面斜映著樓梯口的鏡子,總是第一時間提醒我母親正緩緩背向著下樓梯
因為理所當然地為家庭辛勞付出,不知休息,所以損耗了健康
那時的我只是理所當然地看了幾眼,確認大致沒問題就別開視線
現在的我卻總無意識地就往鏡子看
發楞了一陣,才幽幽想起母親已經因病理所當然地離開我們
於是開始在家裡每個角落找尋過去和母親有關的那些理所當然
傳來飯菜香卻早已沒有人掌杓的廚房
晴空下飄動的衣服卻不再有母親細心洗淨後晾衣的身影
腦中呼喚我那熟悉的聲音,已不再屬於聲音的主人
如果那天當祢因病痛纏身、孤單無力而哭訴著對外公外婆的思念時,我可以理所當然給予大大的擁抱,是否就能給祢更多勇氣和撫慰呢?
失去後,我理所當然地做著一切原本被母親理所當然承擔的事
然後回憶著那些年理所當然的歡喜、悲傷、倔拗、冒失與傷害
花了四十多年人生,這才了解錯過理解這些理所當然的生活感有多痛
    avatar-img
    11會員
    1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這是我認識一個好幾年的姐姐跟我說的,因為她發現我都發一些關於私生活的貼文,她覺得很「奇怪」所以就跟我說這些。當然她是沒有惡意的。雖然她這句話很去脈絡,但這句話並沒有惡意。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和自己在一起的感覺是怎樣的呢?原來,並不舒服。因為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我直覺的選擇忽視與逃避 - 忽視內在小孩的感受,對她施以冷對待。而這種模式,跟小時候我媽媽對待我的模式,竟然如出一轍。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你們和家人的關係如何呢? 我從小就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就很微妙,雖然從外觀來看,我應該是個幸福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家從來沒給我經濟壓力,甚至我的零用錢都比同齡的人多;爸媽平常雖然工作忙碌,但假日還是會陪我們,帶我們出去玩;我家每天開火,甚至到現在出社會了,我媽還會替大家帶便當,總而言之,在這樣環
    有許多事情,我認為是不需要開口的,比如說,發起的人要主動去聯繫,拿起菜單就點菜的人,是準備要請客的。朋友交到了今天,還有在往來的,基本上都是這個樣子的人。但是過年的時候,是最痛苦的。莫名其妙的就跟一堆親戚聚在了一起,血親還好,因為基因的相似,個性脾氣差不了太遠,而且自小就往來了,多少知根知底知現狀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這是我認識一個好幾年的姐姐跟我說的,因為她發現我都發一些關於私生活的貼文,她覺得很「奇怪」所以就跟我說這些。當然她是沒有惡意的。雖然她這句話很去脈絡,但這句話並沒有惡意。
    Thumbnail
    一個人的生活,出現了意外的訪客。心裡再多的不願及不甘還是要學習面對。 家始終是我們想逃離卻又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理性層面來說我們無法選擇父母及成長的環境。 如果說靈魂投生前真的是有意識選擇,那麼這個家就是我們所選,只是不記得了。 無論如何,要面對的始終逃不了。轉念是唯一能做的事。孝順是我們從小到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Thumbnail
    和自己在一起的感覺是怎樣的呢?原來,並不舒服。因為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我直覺的選擇忽視與逃避 - 忽視內在小孩的感受,對她施以冷對待。而這種模式,跟小時候我媽媽對待我的模式,竟然如出一轍。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你們和家人的關係如何呢? 我從小就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就很微妙,雖然從外觀來看,我應該是個幸福的孩子,從小到大我家從來沒給我經濟壓力,甚至我的零用錢都比同齡的人多;爸媽平常雖然工作忙碌,但假日還是會陪我們,帶我們出去玩;我家每天開火,甚至到現在出社會了,我媽還會替大家帶便當,總而言之,在這樣環
    有許多事情,我認為是不需要開口的,比如說,發起的人要主動去聯繫,拿起菜單就點菜的人,是準備要請客的。朋友交到了今天,還有在往來的,基本上都是這個樣子的人。但是過年的時候,是最痛苦的。莫名其妙的就跟一堆親戚聚在了一起,血親還好,因為基因的相似,個性脾氣差不了太遠,而且自小就往來了,多少知根知底知現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