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賞味期

最近在整理冰箱及廚房的櫃子時,赫然發現一些醬料、麵條、茶葉,都已過了保存期限,無奈之餘,只好都把它丟了。丟之前還是提醒自己,買了就要記得吃,即使是別人送的,也一樣,禮物是別人的心意,最後進了垃圾桶,雖然不是自己花錢買的,但總覺得過意不去。
這幾年國人掀起一陣哈日風,最受歡迎的出國地點,日本無疑是首選。旅日總會大肆採購一些吃的,還記得,有陣子新聞出現日語詞彙「賞味期限」和「消費期限」的討論。簡單來說,賞味期限是品嘗食物的最佳期間,過了賞味期限但還沒到消費期限前,別擔心,保存得當的話,東西沒壞還是能吃的,風味就沒有在賞味期限享用那麼好了。
如果用個簡單的公式來表達,賞味期+有效期=保存期。這樣子大概大家就秒懂了。賞味期最好吃,有效期還是能吃,過了保存期,最好別碰為妙
吃的東西,舉凡泡麵、零食、咖啡、奶粉等等,從製造完成日起算,一直到有效期之前,符合特定儲存條件下,基本上都可以吃下肚,不會出人命。賞味期限之前吃,東西是最好吃的,消費者大快朵頤能得到最高的滿足感。賞味期限有長有短,拉麵、章魚燒、刨冰、舒芙蕾,送上客人面前,拍照手腳也得快一點,拖過三分鐘,有時麵就糊了、變軟了,味道自然沒有剛端上來時那麼美味可口。

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難怪常聽長輩說,「趁熱吃」。想一想,這三個字還真有道理。
除了吃東西要趁熱外(吃冰就是趁還沒融化前),賞味期也能應用在很多層面,像是學歷。廿年前,大家對於國外名校碩博士,不管是從商或從政,總是有加分的作用,彷彿有了那張畢業證書的加持,讓大家對於其能力有了極高的期待及想像空間。當然,後來學歷變得愈來愈不值錢,我記得廿多年前從英國念了碩士回來,投了幾份履歷表,基本上我念的不是名校,所以面試時,也沒人問我念的是什麼。
感覺像是,Oh,國外碩士學位,那英文應該沒問題,就這樣。我花了100多萬投資在自己身上,辛苦存錢去念個學位回來,原來賞味期這麼短。留學回台後的兩份工作,學歷還有一點點作用,面試時問個一兩句,後面的工作,就再也沒人在意你念什麼學校了,有啥了不起的,滿街都是碩博士,不差你一個。
擔任主管職也有十多年的經驗,每當看到一堆優秀的台大、政大商學院高材生來實習或是擔任正職工作時,對於學歷賞味期的感受就更深,學歷只是證明你會念書而已,讓你找工作時有個敲門磚,以後的路,都要靠自己努力,學校只是幫你在金融領域裡起個頭,你要努力證明自己的能耐。

職場上也有賞味期

食物、學歷有賞味期,職場上也是。剛到新公司報到,試用期一到三個月不等,這個試用期跟賞味期的概念相仿。面試時,應徵者看來聰明機伶,口條也清楚,誰知上工沒多久就原形畢露,既不吃苦也不耐勞,別說和同事合作專案了,跟客戶的連絡信火星文頻頻出現,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真不知學校老師是怎麼教的!
我必須重申,這些年我「交手」過的國立大學商學院高材生,不分男女,個個聰明絕頂,英文一個比一個厲害,會寫、會講、表達能力一等一;可惜,三不五時都會出現建中或北一女畢業、又念台大,在職場上一開始表現亮麗,沒多久就露出眼高手低、甚至開始耍小聰明的例子。若我能作主,shortlist上兩個條件相仿的應徵者,我會優先錄用中南部大學的新鮮人,根據我的觀察,他們更珍惜眼前的機會而全力以赴,長線潛力更佳,不會像部分天龍國出身的天之驕子一般,前後不一,做沒一年就急著想升官或跳槽。
至於已有工作經驗的新進人員,試用期就更是要睜大眼睛看。到職前,即使多方打聽,很多東西是打聽不出來的,用了以後才發現問題多多;怎麼眼前這個有十年以上研究經驗的人,連個基本的報告都錯誤百出?看來聰明又優秀的人,為何一來不到兩個星期,整個部門都不跟她說話?遇到這樣子的狀況,做主管的,了解真相後,最好是當機立斷做出決定,免得試用期一過,跟吃的東西一樣,賞味期後美味程度只會愈來愈低,能在試用期就先止血會較好,拖過試用期的賞味蜜月期,一旦變正式員工,處理起來更為棘手。

男女戀愛更是如此。相遇時的怦然心動,賞味期若沒有好好把握,曖昧的甜美只會愈來愈淡。無論是戀愛中或是已走入婚姻,很多文章在探討如何保持賞味期的新鮮感,不時撒嬌、定期約會、送小禮物、寫小卡片,都是維持或延長賞味期的妙招。若不幸走到行禮如儀、相敬如冰的地步,保存期大限總有一天會來,分不分手、離不離婚,就看雙方的智慧了。
時間無疑是賞味期的最大敵人,吃的、學歷、工作、愛情都是。食物一旦出廠、端上桌,「趁熱吃」,美味程度無敵。畢業了,「打鐵趁熱」,用學歷先把自己推銷出去,試用期滿前多聽多看多學,爭取留任的機會;愛情或婚姻,需要用心經營,若無法做到「熱情如火」、維持像拉麵剛端上桌時的熱度,記得三不五時添點柴火,讓賞味期能無限延期。
歡迎追蹤本專題或到臉書粉專《JC Talks》,一同精彩活出人生下半場!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