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演化(三)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次我們聊到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創造出當今地球上肉眼可見的生物基礎,但主要都還是以海洋生命為主,本週開始探討生命是如何從海洋登上陸地。

奧陶紀生命

海洋

生物起源於海洋,首次全球規模的海洋動物多樣性的爆發性輻射事件是發生在古生代(Palaeozoic Era)之初。然而,期間(該演化事件)的複雜性直到最近才日趨明朗。這一多樣化事件可以大致分為兩個主要部分:寒武紀大爆發和奧陶紀大輻射。相對而言,寒武紀大爆發和文德紀生命演化的「前奏」都以「門」和「綱」級別的基本體型構制(body plans)的起源和初步多樣化為特徵;而奧陶紀輻射則集中表現為較低級別分類單元發生前所未有的指數級劇增。在奧陶紀,全球海洋動物的科和屬級的豐度在寒武紀的基礎上增加了3到4倍。而且,整個海洋動物群的組成也出現了根本性的變革:隨著時間的推移,面對此後將主導古生代的有鉸類腕足動物(articulate brachiopods)、窄唇綱的苔蘚蟲(stenolaemate bryozoans)、有柄棘皮類(stalked crinoids)和其它類群的興起,三葉蟲和其他典型的寒武紀動物群的代表逐漸式微。而諸如腹足類(gastropods)、雙殼類(bivalves)以及一些將在後古生代(post-Palaeozoic)統治海底的類群也在奧陶紀經歷了相當可觀的多樣化。
此次輻射對整個底棲海洋生態學方面的影響也是巨大的。生活模式(mode of life)的研究表明:經歷了生物大輻射之後,奧陶紀海洋生物的生活模式增加到30種,在寒武紀的基礎上增長了超過50%。而且奧陶紀是「非移動」類生物(例如底棲固著的生物)和濾食性生物(諸如腕足類、筆石和苔蘚蟲等等)多樣性快速增長的時期。疑源類(acritarch,一般認為是浮游植物)此時多樣性的迅速增長,意味著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的食物鏈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食物網也較之前進一步複雜化,底棲礦化動物的生物量(biomass)也較寒武紀獲得了顯著增長。隨著有柄棘皮類(例如海百合)的快速興起,硬質基底也逐漸在奧陶紀淺海變得普遍,這正是寒武紀開始的底質革命的繼續,也為硬質基底群落的繁榮發展奠定了條件。
礁生態系統從微生物礁(microbial reefs)向動物礁(metazoan–dominated reefs)轉變也是奧陶紀大輻射的其中一個重要特徵。早寒武世末古杯礁滅絕之後,微生物幾乎一直統治著礁系統,除了個別的石海綿礁(lithistid sponge-bearing reefs)以外,動物礁在隨後的中晚寒武世海洋中一直鮮有報導。直到進入早奧陶世,諸如苔蘚蟲礁(bryozoan reefs)和海綿礁(lithistid sponge–Calathium reefs)才開始興起。隨著大規模動物輻射事件的發生,自中奧陶世以來,動物(特別是珊瑚和層孔海綿)在礁生態系統中的作用也變得更加顯著。同時,在生態學上,能與現代珊瑚礁類比的礁系統也在淺水的碳酸鹽環境中漸漸變得普遍,而且這些生物礁類型一直延續並在隨後的志留紀和泥盆紀時期仍非常繁盛。

陸地

綠藻在寒武紀晚期和奧陶紀很常見。陸生植物可能是從綠藻進化而來的,最初以微小的非維管植物形式出現。在最上層的奧陶系沉積物中發現了來自陸生植物的孢子化石。
植物登上陸地
最早的陸地真菌可能屬於球囊霉目(Glomerales),通過菌根共生可使植物在陸地上的擴張中起著重要作用,使植物細胞可利用礦物質養分。在威斯康辛州發現了這種真菌的菌絲和孢子化石,其地層年代大約為4.6億年前,當時的陸生植物群只有非維管植物。

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

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英語:Ordovician–Silurian extinction event),也稱奧陶紀大滅絕(英語:Ordovician extinction),在地球歷史上五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中名列第二,發生在4.45億年前,其間約有85%的物種滅絕。根據化石資料研究,此時腕足動物門、苔蘚動物門、頭足類、三葉蟲類、筆石類、珊瑚、濾食型浮游生物等生物大量減少。
關於此次滅絕事件的原因有多種說法,得到普遍認同的是奧陶紀末期發生了冰期,海水溫度迅速下降了5度左右,從而導致了生物滅絕事件,而當時的火山頻繁噴發是溫度下降的原因之一。當時可能有一顆10公里到12公里大小的天體撞擊了地球,其威力相當於100億顆廣島原子彈爆炸,巨大塵煙包裹了地球,地球進入早古生代大冰期(冰河期),許多無脊椎動物不能適應環境而滅絕。
根據2005年由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及堪薩斯大學的科學家作出之共同研究結果,指出地球於4億4500萬年前的奧陶紀-志留紀滅絕事件,有可能是一顆極超新星釋出的伽馬射線暴引起的,其過程持續了十秒,並摧毀了地球一半的臭氧層,使得太陽釋出的紫外線襲擊地球,導致地面及近海面的大量生物死亡,從而破壞食物鏈。
截至奧陶紀結束為止,雖然生命主要還是於海洋中,但綠藻已經嘗試登上陸地,逐漸演化成苔癬植物,而動物登上陸地要等到志留紀甚至泥盆紀,我們之後再來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3會員
165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週我們聊到冰河時期促成複雜生命的產生,本篇文章將從前寒武紀末期的埃迪卡拉紀最初的複雜生命說起。 埃迪卡拉生物群 埃迪卡拉生物群(英語:Ediacaran biota)又稱艾迪卡拉生物群,是一群神秘的盤狀、管狀、葉狀或袋狀生物,生活在前寒武紀末期的埃迪卡拉紀(5億8000萬年前-5億4200萬年前)
上次我們講到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以及最原始簡單的生命發展歷程,而我們所熟知的多細胞且肉眼可見的生物在地球四十多億年的歷史裡只是最近六至八億年的事,其餘時間地球上的生命都只有單細胞的原和生物與簡單原生生物,最多海中有一些中大型的藻類,那複雜生命是如何演化出來的呢? 光合作用最地球生命的影響地球就像其他行
生命起源學說 自然發生論,或者說生命起源,指的是自然歷程中無生命物質如何演變為有機分子乃至生命的學說。目前普遍接受的假設是,地球上從非生物到生物的過渡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而是一個前進演化的過程(即一個複雜性逐漸增加的過程),其中涉及到宜居星球的形成、有機分子的前生物合成、可自我複製、自組裝、自催化的
上週我們聊到氣候變遷的議題,談到二氧化碳與氣溫的因果關係,一個會有讀者好奇說氣候學界為何鮮有提出另類聲音的人?學術界不是一個獨立於世俗以外清幽殿堂嗎?但真實的學術界真是如此嗎?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議題。 研究也是需要人力物力的 科學工程方面的研究,儀器設備購買與維護所需要的開銷對常人而言根本就是天文
氣候變遷的議題,一直以來都是氣候學家研究的重點,有鑑於近幾十年來地球溫度逐漸上升,且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隨之增加,便產生出當代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之氣候變遷理論,在理論上也看似很有道理,本週就來聊聊這個議題。 從氣溫與二氧化碳的關係看 下圖是近八十萬年以來氣溫與二氧化碳的關係圖,紅色是氣溫,藍色為
地球上的生命各式各樣,有動物、植物與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但光是脊椎動物就有數萬種,更不用說數量更為龐大的無脊椎動物、植物與微生物,那這些數量龐大的地球生物該如何分類呢,下面篇幅詳細敘述之: 生物分類學 生物分類學(英語:biotaxonomy)簡稱分類學(taxonomy),是關於生物個體的鑑定(i
上週我們聊到冰河時期促成複雜生命的產生,本篇文章將從前寒武紀末期的埃迪卡拉紀最初的複雜生命說起。 埃迪卡拉生物群 埃迪卡拉生物群(英語:Ediacaran biota)又稱艾迪卡拉生物群,是一群神秘的盤狀、管狀、葉狀或袋狀生物,生活在前寒武紀末期的埃迪卡拉紀(5億8000萬年前-5億4200萬年前)
上次我們講到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以及最原始簡單的生命發展歷程,而我們所熟知的多細胞且肉眼可見的生物在地球四十多億年的歷史裡只是最近六至八億年的事,其餘時間地球上的生命都只有單細胞的原和生物與簡單原生生物,最多海中有一些中大型的藻類,那複雜生命是如何演化出來的呢? 光合作用最地球生命的影響地球就像其他行
生命起源學說 自然發生論,或者說生命起源,指的是自然歷程中無生命物質如何演變為有機分子乃至生命的學說。目前普遍接受的假設是,地球上從非生物到生物的過渡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而是一個前進演化的過程(即一個複雜性逐漸增加的過程),其中涉及到宜居星球的形成、有機分子的前生物合成、可自我複製、自組裝、自催化的
上週我們聊到氣候變遷的議題,談到二氧化碳與氣溫的因果關係,一個會有讀者好奇說氣候學界為何鮮有提出另類聲音的人?學術界不是一個獨立於世俗以外清幽殿堂嗎?但真實的學術界真是如此嗎?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議題。 研究也是需要人力物力的 科學工程方面的研究,儀器設備購買與維護所需要的開銷對常人而言根本就是天文
氣候變遷的議題,一直以來都是氣候學家研究的重點,有鑑於近幾十年來地球溫度逐漸上升,且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隨之增加,便產生出當代溫室氣體造成全球暖化之氣候變遷理論,在理論上也看似很有道理,本週就來聊聊這個議題。 從氣溫與二氧化碳的關係看 下圖是近八十萬年以來氣溫與二氧化碳的關係圖,紅色是氣溫,藍色為
地球上的生命各式各樣,有動物、植物與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但光是脊椎動物就有數萬種,更不用說數量更為龐大的無脊椎動物、植物與微生物,那這些數量龐大的地球生物該如何分類呢,下面篇幅詳細敘述之: 生物分類學 生物分類學(英語:biotaxonomy)簡稱分類學(taxonomy),是關於生物個體的鑑定(i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新世(約2300萬至530萬年前)是目前地球上最後一個的溫暖時期,自中新世晚期開始經過上新世(約530萬至260萬年前)直到更新世的冰河時期(約260萬年前至現在尚未結束)這段時間地球的年均溫幾乎都在下降中,因此對中新世時期生態的研究可以有效銜接地球自溫暖時期到現代這段期間的生物演化過程。 在這次
Thumbnail
恐龍曾經主宰地球,但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完全滅絕。科學家通過化石證據確定了這一點。現代鳥類被認為是恐龍的後代,隨著盤古大陸的分裂和生態位的多樣化,恐龍在不同大陸獨立演化。小行星的撞擊被認為是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並引起了劇烈的環境變化。本篇文章探討了恐龍的演化歷史及其滅絕原因。
這個世界曾經毀滅過一次。 不。 也許不只一次。 只不過就紀錄上來說曾有那麼一次,人類從地球上完全消失了,就像是被誰從歷史上抹去。 而在那段時間裡,海洋、陸地上的生物大量繁殖,在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下發展出了截然不同的地貌,更多樣的大氣、更深沉的海洋、更聳立的山脈、更陡峭的低谷。 少了人類,整個
Thumbnail
早在19世紀末,科學家就開始探索前寒武紀(寒武紀以前)生命的存在,首次埃迪卡拉紀的化石描述也可追溯到那個時期,但當時的發現並未引起廣泛關注,許多古生物學家不願接受前寒武紀存在大型
Thumbnail
正式宣布:明天開始進入冰河時期,凌晨00:00起準時開始。 而5000年後,你覺得世界上物種多數會長什麼樣子?
Thumbnail
最早的維管束植物出現於約4億2千萬年前的志留紀晚期,而具有木質結構的樹則大約至3億8千萬年前的泥盆紀中晚期演化出來。泥盆紀中晚期存在的古代蕨類有瓦蒂薩屬(Wattieza)、古蕨屬(Archaeopteris)、蘆葉屬(Calamophyton)等等,高度都不亞於現今的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的木本物
Thumbnail
在動物的演化史中,寒武紀大爆發堪稱其中最重要、最引人入勝的時期。大爆發的發現源於早期對地層化石的研究,當時人們驚訝地發現,寒武紀地層中突然出現了大量豐富多樣的動物群化石,與前一時期的地層相比,這是一個極其戲劇性的轉變,也展開了顯生宙時代。早在18世紀,古生物學家威廉·布克蘭就曾談論過這一現象,連
Thumbnail
化石庫是留存豐富生物化石的沉積岩床,也時常保有動物的軟組織化石,由於生物物種豐富,因此可以窺探該地區當時的古生物生態系。現今所發現的寒武紀至奧陶紀化石庫幾乎都是當時熱帶與溫帶氣候的區域,而古生代早期極圈以內的化石庫出土甚少,因此到此我們對於寒武紀—奧陶紀的極圈生物生態瞭解不多。
Thumbnail
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生命的演化應該是由簡而繁,由少而多,漸次地佈滿地球的舞台。但是地質紀錄卻告訴我們不是這麼一回事。大約在五億四千四百萬年前,地質學上的寒武紀年代,它的地質紀錄顯示,在短暫的幾百萬年到仟萬年間,所有的動物門全數出現,動命生命由單調乏味瞬間轉變為多樣與燦爛,地球舞台上搖曳著各式各樣的動
Thumbnail
目前主流認為開花植物(被子植物)是出現在侏儸紀到白堊紀早期(有些人認為更早),昆蟲協助植物授粉也被認為是發生在開花植物出現之後,但近年來的化石發現這樣的共生現象早在二疊紀的裸子植物就已存在。以往要從化石了解古生代或中生代昆蟲授粉的資訊都是由間接的途徑得知,如植物的毬果、花朵的形態適合蟲媒或者昆蟲的口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中新世(約2300萬至530萬年前)是目前地球上最後一個的溫暖時期,自中新世晚期開始經過上新世(約530萬至260萬年前)直到更新世的冰河時期(約260萬年前至現在尚未結束)這段時間地球的年均溫幾乎都在下降中,因此對中新世時期生態的研究可以有效銜接地球自溫暖時期到現代這段期間的生物演化過程。 在這次
Thumbnail
恐龍曾經主宰地球,但在66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完全滅絕。科學家通過化石證據確定了這一點。現代鳥類被認為是恐龍的後代,隨著盤古大陸的分裂和生態位的多樣化,恐龍在不同大陸獨立演化。小行星的撞擊被認為是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並引起了劇烈的環境變化。本篇文章探討了恐龍的演化歷史及其滅絕原因。
這個世界曾經毀滅過一次。 不。 也許不只一次。 只不過就紀錄上來說曾有那麼一次,人類從地球上完全消失了,就像是被誰從歷史上抹去。 而在那段時間裡,海洋、陸地上的生物大量繁殖,在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下發展出了截然不同的地貌,更多樣的大氣、更深沉的海洋、更聳立的山脈、更陡峭的低谷。 少了人類,整個
Thumbnail
早在19世紀末,科學家就開始探索前寒武紀(寒武紀以前)生命的存在,首次埃迪卡拉紀的化石描述也可追溯到那個時期,但當時的發現並未引起廣泛關注,許多古生物學家不願接受前寒武紀存在大型
Thumbnail
正式宣布:明天開始進入冰河時期,凌晨00:00起準時開始。 而5000年後,你覺得世界上物種多數會長什麼樣子?
Thumbnail
最早的維管束植物出現於約4億2千萬年前的志留紀晚期,而具有木質結構的樹則大約至3億8千萬年前的泥盆紀中晚期演化出來。泥盆紀中晚期存在的古代蕨類有瓦蒂薩屬(Wattieza)、古蕨屬(Archaeopteris)、蘆葉屬(Calamophyton)等等,高度都不亞於現今的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的木本物
Thumbnail
在動物的演化史中,寒武紀大爆發堪稱其中最重要、最引人入勝的時期。大爆發的發現源於早期對地層化石的研究,當時人們驚訝地發現,寒武紀地層中突然出現了大量豐富多樣的動物群化石,與前一時期的地層相比,這是一個極其戲劇性的轉變,也展開了顯生宙時代。早在18世紀,古生物學家威廉·布克蘭就曾談論過這一現象,連
Thumbnail
化石庫是留存豐富生物化石的沉積岩床,也時常保有動物的軟組織化石,由於生物物種豐富,因此可以窺探該地區當時的古生物生態系。現今所發現的寒武紀至奧陶紀化石庫幾乎都是當時熱帶與溫帶氣候的區域,而古生代早期極圈以內的化石庫出土甚少,因此到此我們對於寒武紀—奧陶紀的極圈生物生態瞭解不多。
Thumbnail
從進化論的觀點來看,生命的演化應該是由簡而繁,由少而多,漸次地佈滿地球的舞台。但是地質紀錄卻告訴我們不是這麼一回事。大約在五億四千四百萬年前,地質學上的寒武紀年代,它的地質紀錄顯示,在短暫的幾百萬年到仟萬年間,所有的動物門全數出現,動命生命由單調乏味瞬間轉變為多樣與燦爛,地球舞台上搖曳著各式各樣的動
Thumbnail
目前主流認為開花植物(被子植物)是出現在侏儸紀到白堊紀早期(有些人認為更早),昆蟲協助植物授粉也被認為是發生在開花植物出現之後,但近年來的化石發現這樣的共生現象早在二疊紀的裸子植物就已存在。以往要從化石了解古生代或中生代昆蟲授粉的資訊都是由間接的途徑得知,如植物的毬果、花朵的形態適合蟲媒或者昆蟲的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