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5|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二一一:「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癉」,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陽明病,脈遲」,脈遲為寒,就是胃虛寒了,「食難用飽」,吃一點點就飽了,「飽則微煩、頭眩」,因為胃寒,消化能力差,吃下去的東西會撐在胃裡面,久了造成氣壅濕聚而內生熱(久濕生熱),虛熱上逆而頭暈,這種頭暈的現象與水飲造成的頭暈不同,「必小便難」,濕熱下流於下,下焦被濕堵到了,造成排尿困難,「此欲作谷癉」,脾臟功能不好,脾濕盛胃熱不足,濕會越來越多往下焦停滯,造成腹滿的現象,「雖下之,腹滿如故」,看到腹滿時用攻下之法,而腹滿的情況卻未見改善,「所以然者,脈遲故也」,這是因為脾主濕,脾臟功能差,胃熱不足,濕會越來越盛,濕是往下的,濕不停地累積在下焦,造成腹滿,如果濕太多堵到了,小便自然會減少,如果小便很正常,代表濕有管道排掉,造成虛寒的原因就是裡面濕太盛了,濕氣太重了,濕堵在裡面就全身發黃,就是「谷癉」,去濕的方式要利小便而非攻下。
谷癉是脾濕太盛,濕往下堵到十二指腸,濕堵在裡面不走自然就會有「熱」產生,所以「濕熱」把十二指腸的通道給堵住了,食糜無法往下送自然就會脹滿了,造成胃的下口有宿垢,膽汁無法進入十二指腸會逆流進入肝臟入血分,造成皮膚黃的現象,當濕熱累積越來越多後,濕熱會下注到膀胱,使得膀胱裡面濕濕黏黏的,小便受阻而無法排出來,如果濕熱下注到大腸中,就會形成肛門痔瘡,所以痔瘡是來自小腸(十二指腸)濕熱下注造成的,並非來自大腸,原因在此,而根本的源頭就是脾臟寒濕。
這條辨告訴我們,同樣都是腹滿,陽明實熱的腹滿,脈數且大,不大便、口燥渴、流大汗;而陽明中寒的腹滿是脈微而遲,有大便只是消化速度很慢,沒有流大汗,小便少,身體發黃,是脾濕太盛造成的。水的氣化靠胃熱,食物的消化靠脾,脾濕盛脾臟腫大造成的腹滿,應該要健脾去濕利小便,而非治療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經方,中醫行醫濟世的寶典,被歷代名醫尊為救世經典之方,傷寒與金匱是漢朝張仲景集大成之作。但由於時空背景的不同,導致這千年偉大的醫學知識,被世人所淡忘。倪海夏先生,本世紀最偉大的經方家,窮盡畢生精力,以淺顯易懂的文字將古代的智慧解密。而今師已仙逝,雖無法再見其風華典範,但傳承中醫的精神,卻永遠深留筆者內心,不斷前行。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