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八:「陽明病」,初欲食,大便自調,小便反不利,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煩,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陽明病,初欲食」,陽明病一開始的時候仍可以吃得下東西, 排除腸胃虛寒,寒濕阻滯三焦的情況下(也就是上一條辨的論述),大便應當是比較乾燥,小便是通利的。陽明是受納飲食的地方,吃下去的水谷會被消化後變成身體可受用的氣血津液,所以陽明是多氣、多血、多津、多液之腑,邪熱在此會與正氣相爭,正氣盛則邪退,流汗變少;正氣弱則邪勝,流汗變多,津液不停喪失,而大便越來越硬,小便會越來越少。「大便自調,小便反不利」,雖有陽明病卻沒有出現大便乾燥的現象,代表腸胃津液仍足尚未燥化,但卻顛倒出現小便不利的情況,代表三焦水道循環有所阻滯,推究其因是太陽寒水內陷造成,「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太陽寒水壓迫關節造成骨節疼痛,熱邪鬱閉在體內不能散出,故而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煩,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並」,此水指的是太陽寒水,谷氣指的是胃氣,胃氣回來了,胃熱上衝所以發煩,正如「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會有一股熱氣往頭面衝而讓人煩躁,當脾臟功能恢復後,邪就可以藉由發汗的方式被推出體外,「脈緊則愈」,脈緊代表腸胃緊實起來,胃熱回頭,免疫力變強了,病退到表後,所以只要再用麻黃湯、葛根湯之類的處方將表證去掉,就會恢復健康。
臨床上,病從「太陽」剛剛進入「陽明」的初期,可以先補充病患的津液觀察即可,如果胃氣回頭,有足夠的腸胃津液時,病人就會自己恢復,不需要用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