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2|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倘若我們不再假裝《地球盡頭的盡頭》

最近台北的天氣簡直熱到讓人懷疑人生。

讓我突然想起三年前讀過的散文集,《地球盡頭的盡頭》中的最後一篇〈倘若我們不再假裝〉

地球盡頭的盡頭,攝於飛地書店

作者是強納森・法蘭岑,美國小說家、散文作家,紐約客撰稿人。
我喜歡讀批判性的文章,他的文字相當坦承,有自己獨到幽默的見解。

世界需要說真話的人,但是人們往往不願意相信真相。

以下摘錄皆出自〈倘若我們不再假裝〉:

世上毫無希望,除了屬於我們的希望之外。

氣候末日即將臨頭。想做好準備,就得承認:這種事我們阻止不了。2019.9.8

 卡夫卡告訴我們:「世上有無窮的希望,只是不屬於我們。」這位作家筆下的人物,都在努力達成看似可及的目標,奮鬥的過程或悲或喜,總之最後他們始終都搆不到成功的邊。這樣的作家會冒出這句有點玄的話,還真貼切。不過我覺得,在我們這個驟然黯淡的世界,把卡夫卡這句話反過來講,好像也說得通:「世上毫無希望,除了屬於我們的希望之外。」

近幾年逐漸極端的氣候,讓現代人愈發擔憂,也對未來失去希望。國際新聞常常報導著地球一端的地區大乾旱,另一端則是爆雨成災。許多自然災害頻頻發生,也讓人們終於意識到,地球的平衡早已被破壞了,而這個失衡的天秤只會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傾斜。

某些針對氣候變遷議題的重大提案,把「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當成指導方針,但「綠色新政」依舊包裝成了我們得以逢凶化吉、拯救地球的最後機會,而解方就是各項超大規模的再生能源計畫。許多支持這類提案的團體,對外運用的文字策略是「阻止」氣候變遷,或暗示我們還有時間防止氣候變遷。
歐盟下令使用生質燃料,卻導致印尼為了種植油棕樹、採收棕櫚油,加快了大肆濫伐的腳步。還有美國為乙醇燃料提供補助,結果除了玉米農之外,誰也沒撈到好處。

好笑的是,我們越努力投入資源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卻好像製造了更多的麻煩。
許多歐洲國家為了減少碳排放,積極開發許多綠電,推廣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等。然而綠能『產業』,終歸也是一種產業,仍然會陷入資本主義以金錢利益為優先的困境之中。

綠能真的環保嗎?當然不能否認他減少碳排放的作用,但是實際上依舊造成了地球資源的危害。公視紀錄觀點曾播出《綠能黑暗面》這部紀錄片,其中講述了為了發展綠能產業,必須開發稀有金屬來製造這些產品。而這些產物在後續廢棄後的回收,也造成一個很大的問題。專題報導也曾報導過關於電動車廢棄電池如何回收的問題,以目前的技術來講是非常困難的。

《綠能黑暗面》,講述發展綠能產業開採的稀有金屬,以及設備退役後難以回收的問題。以下分享為預告短片。


我們的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就算我們把大部分資源孤注一擲,致力於降低碳排放,盼能換得一線生機,投進全部資源仍是不智之舉。我們有許多超大規模的再生能源計畫,卻破壞了現存的生態系,像是肯亞數座國家公園現正進行的「綠」能開發計畫;巴西龐大的水力發電工程;捨有人居住的區域不用,反而在廣闊的開放空間興建太陽能農場——自然界已在掙扎求存,而這種種開發計畫,無一不在磨耗自然界的復原力。土壤與水耗盡、濫用殺蟲劑、全球漁場枯竭等問題,同樣需要集體意志來面對,而且這些狀況和碳的問題不同,都是我們有能力解決的事。此外有個附帶的好處——許多低科技的節能行動,像是復育森林、保存綠地、少吃點肉,都可以減少我們的碳足跡,而且成效與大規模產業變革不相上下。

在這樣極端的世界裡,我們該如何活下去呢?作者認為我們應該拋棄還有可能逆轉氣候現況的想法,而是思考如何為這些災害做好準備。承認我們已經無力改變之時,我們要做的便不是對抗氣候,而是學習如何與它共存。

氣候變遷這場仗,唯獨在你有把握打贏的時候,才有不惜一切投入戰爭的道理。要是你願意承認我們早就吞了敗仗,那除了戰爭之外的各種行動,便有了更重要的意義。想在溫度越來越高的環境存活下來,我們就得盡全力,讓自然界和人類世界的每一種體系維持健全。

那麼,屬於我們的希望是什麼呢?既然氣候已經不可逆轉了,我們是不是也不用再為改善地球努力了呢?雖然前文列舉了相當多令人感到既悲傷又絕望的案例,但在這篇文章的最後,作者仍然留下了小小的希望。

我們要一直為地球做該做的事,但同時也要繼續努力拯救你心愛的「具體事物」——它可以是社區、機構、荒野、面臨困境的某個物種。就算你的努力只有小小成績,也是一劑強心針。你此刻行的善,固然可說是對抗日後酷熱的一種避險措施,然而真正重要的是,它在當下便成就了善。只要你心有所愛,就有所盼望。

也許這篇文章也是我的小小盼望吧。

氣候變遷的時代已然來臨,你可以盼望人類能「人定勝天」逆轉氣候,也可以因為這個世界各種開倒車的行為感到憤怒,或者你也可以接受大難即將來臨,重新思考起「懷抱希望」的意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