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在橋上:宜灣部落祭典觀禮

這幾年已經很少跑部落祭典,畢竟要在這樣炎熱的夏天跟著慶典一整天,絕對是體力活,在此對所有回家參加 malikoda* 的族人致敬。但週日去了宜灣一趟,觀禮第四天的送靈。

跺著舞步上橋的族人們

跺著舞步上橋的族人們

知道宜灣,是因為幾年前意外看到一部關於黃貴潮先生的紀錄片,認識到這位素人民族學家,並第一次聽到他來自的部落Sa'aniwan(宜灣)。

之後每次出差南來北往經過這個海灣時,都對這小小部落(相較於都蘭、港口之類其他東岸大部落)卻蘊藏有豐富璀璨的阿美族文化,感到驚奇。

或者應該是說,因為黃貴潮先生的紀錄,所以此刻的我才擁有一把鑰匙,得以穿透水泥牆壁與門牌號碼(現代國家治理與消費文化),閱讀到一些美式時空。

紅白相間的臀飾

色彩繽紛的頭飾

文化之所以迷人不只是因為傳統,也因為傳統遞嬗與現代交織的模樣。

宜灣部落有著阿美族中少見的黑色服飾,據信是傳承過去的色系。另外,被戲稱為聖誕老公公帽子的臀飾,還有美到不行像耶誕燈的頭飾。這些風格如何演變與繼承至今,難以探索與了解。不過宜灣的祭典的確獨樹一幟。

階級名稱出現在服飾上

年齡階級是阿美族文化中的重要元素,穿著白T恤的俊男們,是尚未進入階級的青少年(Pakalungay),從這裡之後才會開始進入擁有著各自特殊名稱與記憶的階級。

無論是在圖案上畫有消波塊,名為La Pa Kecang(Pakecang, 漢人肉粽的阿美族語)的拉長長,或是居然做了階級襪的拉拓寬。許多部落會以晉級當年的部落大事作為階級名稱,因此在祭典現場芳名錄中看到目前最年輕一級,叫做「拉疫情」(La lifong,瘟疫/流行病),完全可以理解。

部落塑膠椅和來拍攝祭典的攝影師等待著

這裡的一切都不一樣,而且出奇的不一樣。祭典在送靈時,族人們跳出部落,來到台 11 線公路上的大濱橋。

在網路上看過好多次影片,但真正目睹著青年們站定公路兩邊,舉手擋車。現代化便利是否能為珍貴的傳統暫停幾分鐘?整個部落由年長階級帶領著,歌聲不斷、人龍不斷。原本拍岸的浪潮聲被詠唱蓋過,族人們跺著舞步一圈又一圈。

在傍晚魔幻光線的浸潤中,這座橋就是人與靈溝通的界。連日祭典來到高潮,而人生的高潮也是如此,當你仍有一個舞圈能夠進入,能有一個階級牽手,有一座依山面海的橋作為語言和祖靈們說再見。文化怎麼能夠不叫人依戀,不叫人堅強。

長長的人龍跳上大橋

是橋也是路,部落青年站在兩端衛守

宜灣並不是默默無聞的部落,​前陣子剛好姑媽 何穎怡的大耳朵 上傳了黃貴潮先生監製的宜灣專輯(1995 年水晶唱片「台灣有聲資料庫」系列),所以此時在 youtube 就可以聽見這麼美好又珍貴的聲音。

有機會的話,大家可以前往宜灣部落拜訪。先了解部落對於日期的安排(通常會註明哪天是迎賓日),以及,若是攜帶專業相機前往拍攝,記得跟服務台登記申請攝影證(每個部落規則不同,但就是謹記前往部落參加祭典,不是娛樂也不是觀光。觀禮者之所以能夠經由參與打開眼界,正是因為族人們努力維持的文化沃土。)

*註:我知道身邊朋友大多稱呼祭典為 illisin,但不同區域用字不同,宜灣這裡用malikoda,都蘭用kiluma'an,還有一個是malalikit。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一座永遠擔任盛宴甜點的城市,被期待脫俗登場、提供歡愉。至於基礎設施普及率、市民平均壽命與每家戶可支配所得;甚少人談我城的發展。移居花蓮第十年,知道的事情不多不少,剛好可以寫些什麼。 又或者,這座城市長什麼樣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需要它的什麼。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海忙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