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1/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雞皮疙瘩.小矮人的復仇》讀後

《雞皮疙瘩.小矮人的復仇》(《Goosebumps: Revenge of the Lawn Gnomes》)讀後

《雞皮疙瘩.小矮人的復仇》封面。

《雞皮疙瘩.小矮人的復仇》封面。




作者:R.L.史坦恩(R.L. Stine)
譯者:連婉婷
ISBN:9789865482640
購入時間:110.10.06
閱讀時間:112.04.23-112.07.29
觀後感:★★★★




這個故事本身其實是有意思的,可以說是很典型的R.L.史坦恩的《雞皮疙瘩》模式,甚至可說是很有畫面感,有一些場景情節,能在我腦中非常影視化的動感上演。
不過,終究還是翻譯的語言風格吧?明明一方面覺得場景是躍動的,文字的語感卻讓我感覺有某種僵固,一條條、一行行間感覺獨自分立,每句話都是完整的,但卻沒有連貫感,就好像本來應該觀看流暢播放的動作片變成分鏡檢閱,氛圍感無法有效營造,敘述上的強烈情感反倒顯得疏離。
翻譯終究是最直觀影響閱讀感受的,不過,如果暫且擱置這種頗依憑主觀的個人性敏感,回到情節內容本身,這故事倒也讓我有了一些不同以往的觀察。

可能因為我也隨著歲月在變遷,也可能因為我曾經「有意為文」式的「分析」了R.L.史坦恩《雞皮疙瘩》的「深意」,這個故事,讓我更明確的看見它當中有意無意體現的「關懷」。
我覺得我甚至可以拿著這本書,對孩童說明萬物有靈的真義──人面對萬事萬物都應該懷抱尊重之心,善待一切。
我想起我曾經跟一個孩子說,摔東西的話東西會痛,孩子抗辯認為東西又不是活的。我對他說,那麼我可不可以也「相信」他不是活的而摔他呢?
《雞皮疙瘩》裡總是很強調「相信」這件事。如果說有什麼魔法的話,「相信」肯定就是最偉大的魔法。因為「愛」也是從「相信」裡誕生的。

「不相信」本身就是某種「暴力」吧,如果說得嚴重點的話。
如同《雞皮疙瘩》裡,總是無法「相信」孩子們「相信」的事的大人們。
反過來說,當孩子們表現得「異常」的時候,大人們不是更應該關心孩子們究竟怎麼了嗎?XD

這本書最後的「驚險場面」,我認為正是前後呼應了「相信」與「愛」、「不相信」與「暴力」間的關聯性。
同時也的確是青少年們很可能會遭遇的場面──只是奇幻化了而已。

所以它最後的收尾──一般來說是驚悚的再啟──我還是選擇「相信」是個溫馨的畫面。
它說,「做個善良的」,「別像那些可怕的」。
然後我相信,書中主角得到的是一個友善的回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雞皮疙瘩.小矮人的復仇》
4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