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之島二~巫瑪芙、馬詠恩ep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公視群山之島第二季第四集劇照

公視群山之島第二季第四集劇照


「我們不是登山家,因為山是我們的家」

(微雷提醒)

身為喜愛爬山之人,公視的紀實片《群山之島》自是不會錯過。尤其導演在第一季必問主角們的大哉問「山對你來說是什麼?」,也成了那一陣子和友人爬山最常相互問起的(歡迎參閱幼獅文藝2023年七月號,在下和作家李玟萱通信的專欄文章)。打開公視+的頁面,如此介紹著「這是來自台灣高山嚮導的四個故事,跟著他們回到最初的啟蒙之山,一同探尋他們的登山哲學。」

但,第二季最後一集特別不同,因為標題深情的傳達身為山之子民的驕傲,以一種布農人的方式。在颱風假的這天,影片不只有美麗山林,不只有主角訪談,更有歌聲與吟唱,伴著外頭的雨滴聲,讓人想起那些年在花蓮的颱風假,或許也像今日,在鍵盤敲打著服役、工作、與人交往,及更多向原住民及部落學習的文字。

好一陣子沒遇到強烈觸動到想立刻寫點什麼的影片,看劇的量也不算少,偶爾會有想寫一兩句的,但願意花上一篇文章篇幅來寫的,這集應該是近期唯一。我有個微小而具體的困擾,寫劇總是得考慮爆雷多少的問題。考慮劇集剛播畢不久,就以抽象的概念來分享好了。

我覺得這集有個核心是「Min Bunun」,直翻是成為一個「人」,對兩位主角來說,尋根是成為人的旅程其中一段,但即便都是布農族,在傳統與現代的匯集的巨流中,每位布農人都有屬於自己的Min Bunun。不同於首季對「山的意義」之探問與追尋,第二季末集透過兩位布農人行在山林間的身體、歌聲與吟唱,合音同行劇組,迴聲震盪觀劇的你我,這題不是問句,而是持續不斷的進行。我們都在成為一個人的路上走著找著,如同心理學的「Becoming a person」,成為一個人這條路沒有終點,我們永願走在成為自己的路上。

當馬詠恩為同輩族人健康而擔心,且難過於此行只有他一位馬遠部落的人上山,在該是多人吟唱的古謠,卻只有他一人領唱,卻無人應唱的孤單。導演貼心的提出請他教唱,當詠恩領唱,接著響起其他非布農人同行夥伴應和歌聲的那一刻,我覺得大家都是Min Bunun,行走、一起與分享。當巫馬芙、馬詠恩藉由山徑更靠近自己祖先的時候,其他人也離成為更好的自己更近了。

馬詠恩與農男樂團《看月亮》〈回家〉

avatar-img
41會員
36內容數
如果沙龍是輕鬆寫意聊的話,歡迎大家抱著輕鬆的心情閱讀我的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任依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退伍後,他回到台北,千禧年剛過沒幾年,台灣的經濟巔峰已過,時下最熱門的就是資訊業了。他在校時也想過電腦相關產業的出路,修了資管輔系,但發現寫程式好難,也不知從哪裡開始學,還有那難到靠北的資料結構,大刀老師每次當人都是2/3起跳。幸好他在四下時退掉,斷尾求生。但還是很羨慕那些能修完資管輔系的同學。
鏡頭以素熙(金施恩飾演)獨自在練舞室,戴著無線耳機,對著大面落地鏡,賣力的跟著音樂練習困難的舞步開始。她大概想不到(怎麼可能想得到),之後實習遇到的困難遠遠超出跳舞。興趣跟工作畢竟不同,相同的是人類面對困難總是先設法突破,但最難的就是遇到超出自己能力或非己能控制的艱難,有時人生就卡在這裡,過不去了。
春,四季之初。 或是人們自我欺騙的幻覺,四季循環,任何一季皆可當頭。 地軸偏斜及繞日轉動,太陽輪流直射北回歸線、赤道與南回歸線,光能不均,始有四季之分。台灣本島位於北回歸線加減不過兩個緯度,大概只有北部略有冬感。人類終究沒其他物種敏銳,尤其植物。
在找尋平價、天然、溫柔而可靠的身體潔淨產品時,意外地找到Sukin舒心®,一間來自澳洲品牌的公司。我選擇「Sukin 草本沐浴露:萊姆與椰子之戀500ml」及「Sukin 敏感肌無皂基沐浴露 500ml」這兩款產品。
年假前夕,終於撥了空,來到新北市圖坪林分館。連日台北陰天,今日轉晴,捷運新店站搭923公車。公車行駛新店市區載客,接著上國道三號,下深坑走106乙繼續載客,適逢學校結業式,沿途有多位高中職學生上車。
走出登山大站-雙溪,穿過竹編意象招牌的商家,左轉中華路後,可見各式店面,應為雙溪的商業中心。右轉新基北街,稍等一下,別急著轉過去,有看到轉彎處蓋著黑油布的矮磚房嗎?請停駐一會,欣賞門口一把一把的各式刀具,是難得一見的傳統打鐵舖。過橋,抱歉,請稍等再過橋。
退伍後,他回到台北,千禧年剛過沒幾年,台灣的經濟巔峰已過,時下最熱門的就是資訊業了。他在校時也想過電腦相關產業的出路,修了資管輔系,但發現寫程式好難,也不知從哪裡開始學,還有那難到靠北的資料結構,大刀老師每次當人都是2/3起跳。幸好他在四下時退掉,斷尾求生。但還是很羨慕那些能修完資管輔系的同學。
鏡頭以素熙(金施恩飾演)獨自在練舞室,戴著無線耳機,對著大面落地鏡,賣力的跟著音樂練習困難的舞步開始。她大概想不到(怎麼可能想得到),之後實習遇到的困難遠遠超出跳舞。興趣跟工作畢竟不同,相同的是人類面對困難總是先設法突破,但最難的就是遇到超出自己能力或非己能控制的艱難,有時人生就卡在這裡,過不去了。
春,四季之初。 或是人們自我欺騙的幻覺,四季循環,任何一季皆可當頭。 地軸偏斜及繞日轉動,太陽輪流直射北回歸線、赤道與南回歸線,光能不均,始有四季之分。台灣本島位於北回歸線加減不過兩個緯度,大概只有北部略有冬感。人類終究沒其他物種敏銳,尤其植物。
在找尋平價、天然、溫柔而可靠的身體潔淨產品時,意外地找到Sukin舒心®,一間來自澳洲品牌的公司。我選擇「Sukin 草本沐浴露:萊姆與椰子之戀500ml」及「Sukin 敏感肌無皂基沐浴露 500ml」這兩款產品。
年假前夕,終於撥了空,來到新北市圖坪林分館。連日台北陰天,今日轉晴,捷運新店站搭923公車。公車行駛新店市區載客,接著上國道三號,下深坑走106乙繼續載客,適逢學校結業式,沿途有多位高中職學生上車。
走出登山大站-雙溪,穿過竹編意象招牌的商家,左轉中華路後,可見各式店面,應為雙溪的商業中心。右轉新基北街,稍等一下,別急著轉過去,有看到轉彎處蓋著黑油布的矮磚房嗎?請停駐一會,欣賞門口一把一把的各式刀具,是難得一見的傳統打鐵舖。過橋,抱歉,請稍等再過橋。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影片開始十五分鐘,我如坐針氈、努力抑制想要關掉畫面的本能,依靠意志力撐著:看下去。把片子看完才會知道,瑪莉娜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我還記得被監控之前網絡是什麼樣子。」  然而,時至今日,大數據年代早已高速的運行,同時疫情當前,在閱讀《第四公民》背後的脈絡時,討論早已溢出了紀錄片的本身。在六年後的今日,到底史諾登連帶的事件帶給我們的討論空間和引發的價值判斷,還剩下多少?
創作的土壤是生活,每一個創作者的作品,必然都有創作者的生命痕跡,看了紀錄片《昨天》,我才多少理解到,是什麼樣的文化土壤,醞釀出他作品的獨樹一幟;對我來說,看蔡明亮導演的電影,就像解謎,透過《昨天》所透露出來的線索,讓我得以解構,蔡明亮導演作品裡,所含藏的情感與生命密碼。
時年88歲的安妮華達,與時年33歲的JR一同開著一台內建大圖輸出機的廂型車,跑遍法國境內各個鄉野小鎮,用鄉野街頭訪談、用黑白巨型照片,將一篇篇動人的故事搬到螢光幕前與我們分享,進而喚醒在地意識,創造話題。
「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 寫作《使女的故事》之前,愛特伍花了很多時間田野調查,她蒐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受壓迫卻無法發聲女性的故事,將她們的生命歷程雜揉進她的小說中。無外乎,《使女的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如此有血有肉。
前言 英文片名「The Propaganda Game」直譯為「宣傳遊戲」,在片名即揭示了其實我們都是政治宣傳手段這個遊戲裡的一份子。 作為一部紀實的紀錄片,卻好似電影一樣不真實,因為編導的成份高到「眼見不一定為憑」。 紀錄片《我愛金正恩》(導演:Alvaro Longoria / 上映:2015年
影片開始十五分鐘,我如坐針氈、努力抑制想要關掉畫面的本能,依靠意志力撐著:看下去。把片子看完才會知道,瑪莉娜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我還記得被監控之前網絡是什麼樣子。」  然而,時至今日,大數據年代早已高速的運行,同時疫情當前,在閱讀《第四公民》背後的脈絡時,討論早已溢出了紀錄片的本身。在六年後的今日,到底史諾登連帶的事件帶給我們的討論空間和引發的價值判斷,還剩下多少?
創作的土壤是生活,每一個創作者的作品,必然都有創作者的生命痕跡,看了紀錄片《昨天》,我才多少理解到,是什麼樣的文化土壤,醞釀出他作品的獨樹一幟;對我來說,看蔡明亮導演的電影,就像解謎,透過《昨天》所透露出來的線索,讓我得以解構,蔡明亮導演作品裡,所含藏的情感與生命密碼。
時年88歲的安妮華達,與時年33歲的JR一同開著一台內建大圖輸出機的廂型車,跑遍法國境內各個鄉野小鎮,用鄉野街頭訪談、用黑白巨型照片,將一篇篇動人的故事搬到螢光幕前與我們分享,進而喚醒在地意識,創造話題。
「切記,在這本書中我所用的所有細節都是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換句話說,它不是科幻小說。」 寫作《使女的故事》之前,愛特伍花了很多時間田野調查,她蒐集了來自世界各地受壓迫卻無法發聲女性的故事,將她們的生命歷程雜揉進她的小說中。無外乎,《使女的故事》中的女性角色如此有血有肉。
前言 英文片名「The Propaganda Game」直譯為「宣傳遊戲」,在片名即揭示了其實我們都是政治宣傳手段這個遊戲裡的一份子。 作為一部紀實的紀錄片,卻好似電影一樣不真實,因為編導的成份高到「眼見不一定為憑」。 紀錄片《我愛金正恩》(導演:Alvaro Longoria / 上映:2015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短短幾天裏,不能說我們與嚮導和腳夫們建立了深厚友誼,但在閒聊之中,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純樸,每一個嚮導的過去,都經過無數次以腳夫身分上落山,他們與林賈尼火山的關係密不可分,他們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對大地大山的熟悉,依賴和愛護。每一次看到他們對大自然畏懼又真摯的眼神,都提醒我要時刻保持謙卑。
話題還是在小娟的己土朋友身上。 我:己土是農田土阿,本來就是來生養萬物的 小娟:聽起來好辛苦喔,我還是當一個美麗的風景好了,開心的時後看看海,不開心的時後照照太陽,多好阿。 我:你是山阿,你本來就是來當風景的,只是你要把你的山變成你覺得好看的樣子。 小娟:那還是要幾顆樹 我:我媽好像是樹耶
Thumbnail
「山那麼多,為什麼台灣人對山林如此陌生?」 其實不止志祺的標題,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許多愛山的人們。 台灣走入世界舞台剛好滿四百年,而多山之島的台灣,島民對山的陌生,起點各異,卻完整訴說了一段段開拓與衝突的歷史。直到千禧年後,台灣才真正迎來自由的全民之山。
Thumbnail
《山豬.飛鼠.撒可努》裡面的故事都深深的震動著心裡的某一部分,部落原住民獨有的幽默說話方式,有著開闊的心。 從祖先流傳下來的故事,關於獵場、山、海邊、小米田,也帶著關於這塊土地上很深的孤獨與傷。 裡面故事簡單深刻,同時也一直反覆問著: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Thumbnail
山上的生活會偷走任何事物。 你真美好,請你駐留。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01/05/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後記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二十二天的相聚,總有分開的時候。 我們其實都是不同象限的人,然而這條山徑將我們集結在一起。 終究我們還是要各自回到各自的世界。   蘇里曼說有個羅伯切山的行程。 傑藍要帶安娜普娜峰健行團。 蘇吧,尼瑪及丹
Thumbnail
  剛從山上回到了「平原」(相對於山上療養、以「月」計時的環境,「平原」為《魔山》中形容山下「正常人」的生活環境,),1081頁的《魔山》,陪我跨過2020、迎向2021。在現實生活中不到3周的閱讀過程(中間還岔開去忙〈柏格森《物質與記憶》〉的報告),小說中的時間卻已過了7年,作者湯瑪斯‧曼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07/05/2010  當業餘遇上職業 登神山,神山公園規定每個登山客必需要請嚮導。 所以我們也花了筆費用請了個嚮導。 和Bungin第一次見面,睿恩說,他長的好像是由亞庇到神山公園的那位司機。 這些天,他總覺得馬來人長的有點兇。 不過Bungin的長相就是很老實的。 在台灣登山和原住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短短幾天裏,不能說我們與嚮導和腳夫們建立了深厚友誼,但在閒聊之中,我們感受到他們的純樸,每一個嚮導的過去,都經過無數次以腳夫身分上落山,他們與林賈尼火山的關係密不可分,他們踏出的每一步,都是對大地大山的熟悉,依賴和愛護。每一次看到他們對大自然畏懼又真摯的眼神,都提醒我要時刻保持謙卑。
話題還是在小娟的己土朋友身上。 我:己土是農田土阿,本來就是來生養萬物的 小娟:聽起來好辛苦喔,我還是當一個美麗的風景好了,開心的時後看看海,不開心的時後照照太陽,多好阿。 我:你是山阿,你本來就是來當風景的,只是你要把你的山變成你覺得好看的樣子。 小娟:那還是要幾顆樹 我:我媽好像是樹耶
Thumbnail
「山那麼多,為什麼台灣人對山林如此陌生?」 其實不止志祺的標題,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困惑著許多愛山的人們。 台灣走入世界舞台剛好滿四百年,而多山之島的台灣,島民對山的陌生,起點各異,卻完整訴說了一段段開拓與衝突的歷史。直到千禧年後,台灣才真正迎來自由的全民之山。
Thumbnail
《山豬.飛鼠.撒可努》裡面的故事都深深的震動著心裡的某一部分,部落原住民獨有的幽默說話方式,有著開闊的心。 從祖先流傳下來的故事,關於獵場、山、海邊、小米田,也帶著關於這塊土地上很深的孤獨與傷。 裡面故事簡單深刻,同時也一直反覆問著:我是誰?我從哪裡來?
Thumbnail
山上的生活會偷走任何事物。 你真美好,請你駐留。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01/05/2017 山海中的島與峰—後記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二十二天的相聚,總有分開的時候。 我們其實都是不同象限的人,然而這條山徑將我們集結在一起。 終究我們還是要各自回到各自的世界。   蘇里曼說有個羅伯切山的行程。 傑藍要帶安娜普娜峰健行團。 蘇吧,尼瑪及丹
Thumbnail
  剛從山上回到了「平原」(相對於山上療養、以「月」計時的環境,「平原」為《魔山》中形容山下「正常人」的生活環境,),1081頁的《魔山》,陪我跨過2020、迎向2021。在現實生活中不到3周的閱讀過程(中間還岔開去忙〈柏格森《物質與記憶》〉的報告),小說中的時間卻已過了7年,作者湯瑪斯‧曼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07/05/2010  當業餘遇上職業 登神山,神山公園規定每個登山客必需要請嚮導。 所以我們也花了筆費用請了個嚮導。 和Bungin第一次見面,睿恩說,他長的好像是由亞庇到神山公園的那位司機。 這些天,他總覺得馬來人長的有點兇。 不過Bungin的長相就是很老實的。 在台灣登山和原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