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國中國文課文言文<兒時記趣>嗎?沒想到多年過去了,「蓋一癩蝦蟆拔山倒樹而來」、「鞭數十,驅之別院」…在自家陽台(FIG 1)植栽的平凡日子裡,與小動物們的驚遇,讓清朝文人沈復所寫的句子再度浮出我的腦海。所不一樣的是,他是年幼時就明察秋毫,能見藐小微物;我是後知後覺,成年了才領受大自然的禮物,才慢慢體會。我沒有沈復的好文筆,但幸運的是,我有這個年代人才享有的數位相機。
FIG 1 因為工作的關係他住在都市。但堅持要住有陽台的房子。然後他真的有一個陽台了。陽台有1.5坪,說大不大,說小不小。1.5坪能餵養什麼呢?
玩攝影的網友曾經詢問,大部分的數位相機也都有錄影的功能。那麼,大家什麼時候拍照,什麼時候錄影呢?我的習慣是,光線好的時候拍照是基本的,因為相片可以勾勒目標(花、鳥、蟲等)的細節(FIG 2),如果目標以動作為表現,影片更是適合;相反的,光線不好的時候,即使相片拍了,事後整理時往往覺得不具美感,有白花時間精神的感覺,如果是小動物正表現一些有趣的動作,那不妨錄影下來,反正影片的重點是動作,細節不是太重要,畢竟我不能要求小動物在光線好的時候再加演一場。
FIG 2 一隻叫「左左」的綠繡眼來我的陽台吃早餐,可是她今天不開心,頭一直晃來晃去。我幫她拍了照片,原來是不知哪來的棉絮/纖維沾上了她的臉,一會兒卡住鼻孔,一會兒遮住眼睛。現代的相機很厲害,看得比我戴了眼鏡的眼睛還清楚,若不是把照片放大看,還不曉得是什麼擾亂了「左左」今早的好心情。(點圖可放大看)
此外,相片和影片的後製需求不同。一般來說,相片後處理比較簡單,透過電腦軟體的裁切放大等,搭配文字的撰寫,就可以上網發布了。當然有些朋友可能熱衷後處理特效,那就很花時間另當別論;相反的,影片的後製通常比相片麻煩多了,即使只是單純剪輯、配字幕、配音樂,都要花不少時間。我用習慣的是「Shotcut 免費影片編輯軟體」(點此連結官網)。網路上有教學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參考。
我本來對相機是大外行,為了陽台攝影才上網去看了一些資料。目前我用習慣的(是太太送我的,謝謝嘍!)是不具反光鏡、使用微4/3系統(簡稱M4/3)的「微單相機」。相較於具反光鏡的傳統「單眼相機」,「微單相機」通常體積比較小,重量比較輕。重量輕對我而言蠻重要的,例如,在搭配一顆14-42mm「餅乾變焦鏡頭」近拍時,我可以左手捧蝶,右手操作相機。再如,在搭配一顆14-140mm「高變焦倍率鏡頭」拍鳥的時候,我可以把它掛在窗簾的軌道上,待機的時候手不用拿,不會酸;拍攝的時候相機帶可以防手震,一舉兩得(FIG 3)。
FIG 3 我拍鳥的「微單相機」搭配14-140mm「高變焦倍率鏡頭」,掛在落地窗窗簾的軌道上,省力又防手震。不過操作時我會戴黑布手套,防止指印或油脂污染了玻璃(擦玻璃很累人呢!)。黑色手套不會刺眼。
除了體積重量,選相機時,「對焦速度」對我而言也蠻重要的。那些在陽台出現的小動物可不等人,精彩的動作往往只出現在一瞬間。「防手震系統」也蠻重要的,錄影尤其比拍照對晃動敏感,即使相機拿得穩穩地,微風吹拂著葉子,也會讓葉子上的小動物在影片中晃動得很嚴重。
鏡頭的部分(FIG 4),由於我的陽台淺淺的,拍鳥時我用的是14-140mm涵蓋「廣角」和「中等遠攝」的「高變焦倍率鏡頭」(FIG 5),而不是郊外看到鳥友們專業用的、俗稱「大砲」的「遠攝鏡頭」或「超遠攝鏡頭」。陽台淺,鳥離人不遠,剛好替我省下不少拍攝器材費。早幾年拍大隻昆蟲(例如無尾鳳蝶)時,我用的是14-42mm的「餅乾變焦鏡頭」(FIG 6)。後來為了小隻昆蟲(例如跳蛛、蚜獅等),太太又送我(謝謝嘍!)一顆45mm「微距定焦鏡頭」(FIG 7),我還在練習中。
FIG 4 我的陽台攝影全套鏡頭共三顆。中間扁扁的是14-42mm的「餅乾變焦鏡頭」,超輕巧,變焦(影像拉近、放大)是壓按鈕電動的,一般性拍攝我都靠它。左邊高個子是14-140mm涵蓋「廣角」和「中等遠攝」的「高變焦倍率鏡頭」,除了拍鳥外,也適合手搆不到的小動物(樹枝密叢中的小昆蟲、小爬蟲,或天花板下的蜘蛛)。右邊中個子是45mm「微距定焦鏡頭」,可以貼著小動物近拍,也可以拿遠一點一般性拍攝,不過不能變焦。相機附有閃光燈,方便又實用。
FIG 5 一隻叫「右右」的綠繡眼停在陽台血桐枝條上,梳理他的羽毛,我人剛好在陽台。我用14-140mm的「高變焦倍率鏡頭」拍了幾張相片。陽台拍鳥我通常不用三角架,因為機動性不好。我用左手拿相機,那天我把左手肘頂在旅人蕉的截斷面上,左手腕放在藍花楹的橫向樹枝上,右手腕靠著木棉的樹幹。我喜歡他短暫發呆的表情,似乎若有所思。
FIG 6 這隻無尾鳳蝶叫「王美麗」,拍攝時的早上陽台正充滿漂亮的秋天陽光。「微單相機」搭配一顆14-42mm「餅乾變焦鏡頭」仍然很輕,我可以單用右手操作;至於左手,就留給「王美麗」。我知道很多強壯的人可以單手抬重物,但若讓他/她另一手同時穩穩地、不顫抖地捧著一根羽毛,可能也需要練習一番。對比起來對一般人而言,兩手同時穩穩地捧著羽毛應該都不會太難。
FIG 7 陰雨天的傍晚,陽台的掌葉蘋婆葉子上停著一隻蜉蝣。我用45mm「微距定焦鏡頭」同時開啟相機的附設閃光燈拍下它。之前我曾經也用14-42mm「餅乾變焦鏡頭」拍蜉蝣,不過拍不清楚頂在頭上像杯子蛋糕的那對複眼。
既然稱之為「拍鳥」,主角當然是鳥嘍。鳥從哪裡來,為什麼要光臨陽台?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陽台有植栽,提供鳥休息時需要的枝條,這時拍照時候陽台的綠意同時入鏡,畫面就會美麗又自然。如果陽台空蕩蕩,就算鳥真的來了,把鳥和水泥牆或鐵欄杆拍在一起,拍幾次後可能就興趣缺缺了。
其實,仔細觀察的話,不同鳥有不同的棲習習慣,例如:伯勞鳥大多棲息在視野較為開放的地區,且通常會停在突出的高處,像是樹梢;麻雀喜歡在路旁電線上擠擠挨挨地成群站在一起(大捲尾則會在電線上築巢);鳩鴿類在地上啄啊啄的覓食;黑冠麻鷺駐足在公園綠地上,有時淡定扭動脖子,忽地啄地拉出蚯蚓…
而常來我家的一對白頭翁,曾經看上陽台的血桐,因為血桐是盾狀葉,鳥停在彎彎的葉柄上,上面的葉子像把傘可以遮蔽(提供安全感?),因此一到傍晚就來陽台報到,選好葉子睡覺,直到隔日天薄薄亮才離開(FIG 8)。因為太常來,鳥大便也沒帶走,結果從被鳥大便汙染的盆子長出桑樹,我沒除掉,一樣澆水,桑樹長大後每年開花結桑果,甜又多汁,是白頭翁和綠繡眼春天最棒的點心,一口吞一顆,結果就是鳥大便長出「誘鳥樹」,鳥就更愛來了(FIG 9)。
FIG 8 「阿肥」和「阿瘦」是常來陽台的一對白頭翁,他們停在血桐彎彎的葉柄上,通常各睡各的,偶而睡同一根葉柄。我等他們睡熟了,再開啟陽台的吸頂燈,隔著落地窗偷拍。他們睡覺時脖子後轉,頭埋進羽毛裡。
FIG 9 春天正是陽台桑葚結果的季節。白頭翁「阿瘦」很聰明,比起紅果子和粉果子,黑果子是最熟最甜的,這天「阿瘦」又挑對了。
可別小看供睡覺用的血桐,一到春末,蒴果蹦開,裡頭的種子可是白頭翁和綠繡眼的營養聖品(FIG 10)。而到了夏天,我陽台的誘鳥樹換人當了,是構樹。構樹也屬桑科,熟的構樹果橙紅色,比桑果大多了,一顆構樹果白頭翁或綠繡眼要分十幾次才啄得完(FIG 11)。
FIG 10 春末是陽台血桐結果的時節。綠繡眼「左左」費盡千辛萬苦,終於把埋在蒴果裡的種子挖了出來。你瞧,她把寶貝叼在嘴裡,向我炫耀,眼神露出的是無限的驕傲。
FIG 11 夏天到了,陽台構樹的果子也熟了。綠繡眼「右右」伸長脖子,肢體語言已經告訴我們一切。
我的陽台朝東方,早上光線好,是拍照的好時機。不過,由於大部分的植物都喜歡陽光,隨著枝條往陽台外探出,各種花及果實也容易長到欄杆外,要拍照會遇到挑戰(FIG 12)。理論上如果相機能擺在(A)的位置,光線角度好,還有整個陽台的綠意當背景,最容易拍到漂亮的照片,可惜,事與願違,我家不是一樓,(A)只存在夢幻情境(要動用空拍機?)。
FIG 12 陽台觀察者報告-拍鳥圖解
如果把相機擺在(B)的位置,很容易拍出大逆光的照片,偶爾拍拍鳥的剪影可以(FIG 13),但如果每次都看不出鳥的眼睛,應該會很沮喪。真不行的時候,搬個凳子,站高高往低處拍,是一個辦法,微逆光可以勾勒鳥的輪廓,也不錯(FIG 14)。
FIG 13 剪影是指主體位於較明亮的背景前的純色、暗色影像。若要呈現完美的剪影,需要依賴主體有可辨識的形狀,並搭配乾淨而明亮的背景。我陽台的鳥通常埋在一堆葉子中,沒有乾淨的輪廓,實在不是剪影的好題材。
FIG 14 大清早,綠繡眼「左左」佇立在藍花楹的樹枝上。此時太陽剛升起,仰角不大,我站在凳子上,剛好可以捕抓到她閃閃發光的嘴巴。
如果考慮四季的影響,位北半球的台灣,冬天的太陽從東南方的地平線升起,因此人要站在靠南的角落(C),鏡頭朝東北方去,這樣就不容易完全逆光,甚至得到漂亮的側光;夏天的時候,太陽從東北方的地平線升起,因此人要站在靠北的角落(D),鏡頭朝東南方拍(FIG 15)。如果接近中午還想拍,因為太陽的仰角變高,就比較不用考慮角度與逆光的關係了(FIG 16)。
FIG 15 夏天太陽從東北方的地平線升起,我站在陽台靠北的角落,鏡頭朝東南方,此時可以利用側光看清楚綠繡眼「右右」的眼睛。其實平時綠繡眼的虹膜沒那麼橙紅色,是因為他前方構樹果的關係。
FIG 16 接近中午時,遲到的綠繡眼「左左」想吃構樹果,她歪著頭琢磨著那裡還留有最多殘留的果肉。此時光線從頭頂上灑下來,正好照著她的眼睛。
大部分的鳥都不是蜂鳥,不會(或不常)停滯在空中進食。譬如白頭翁或綠繡眼,都是先停在果子附近夠支撐重量的枝條上,再探頭去吃果子(但是偶爾例外,直接在空中邊拍翅膀,邊叼走樹上的果子)。因此,仔細觀察果子附近的地形,多練習幾次,應該有機會事前預估出鳥的行進路線,先拿好相機,來個「守株待鳥」。
然後預拍幾張照片,點點看,畫面中有哪些障礙物會阻礙到我們的標地(果子或鳥),要事先排除。通常是幾片葉子或枝條,大部分時候,你不需要真的摘除它們,或費力地移動整個盆栽,而是只要把葉子或枝條撥到旁邊,或用繩子固定到旁邊。移除障礙物在冬春兩季或許不那麼重要,反正各種植物的葉子沒太多;但夏秋兩季就很重要,因為陽台滿滿都是綠葉,若偷懶沒準備,等到時候鳥來時,往往飲恨,「只聞鳥聲,不見鳥影」。
當然,我不是為了拍幼鳥,把鳥巢旁的遮蔽枝葉剪掉,或把幼鳥移到巢外,讓幼鳥暴露在風險的環境…或是故意從野外、鄰居家、或市場拿了鳥愛吃的果子放在陽台,讓鳥兒聚集以便拍照,那應該就是誘拍了。其是若是大家都愛鳥也愛拍鳥,在自家的陽台或花園種了誘鳥的植物,那最好了,等於在社區裡營造了友善大自然的環境。
幾年前剛開始陽台拍攝時,動機比較單純,只想記錄下陽台的點點滴滴。回顧照片或影片時才發現有些作品的品質實在堪慮:逆光、手晃動、解析度不夠等等。改善相機設備後,透過觀察小動物們各自的行為模式,選擇適合拍照的背景,再搭配時間和光線的選擇,才慢慢自我改進。
不過即使如此,陽台拍攝也不總是一帆風順。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時候等很久鳥不來吃果子,有事得出門,只得放棄;有時候天空飄來烏雲,等到鳥來時光線已不如預期;有時候鳥雖然來了,估錯鳥的行進路線,鳥被一堆葉子遮住,只錄到鳥叫聲…別灰心,或許明後天還有別顆果子會熟,沒果子了也沒關係,明年還有機會。陽台攝影很有趣,多多練習的過程,也等於是多多享受。
日子也就這樣一天天過了…
※27位小模倩影全都曝...歡迎轉傳分享呦!
感謝眾多小模特兒們(阿瘦、阿呆、左左、右右、阿宅、艾蜜莉、假面超人…):
經過一整年的辛勞,甚至搏命演出(嘿!搖蚊組的,我在說你們),我們的影片【我的陽台御膳房】終於趕在年底前殺青了。在此慣老闆向你們深深一鞠躬,但不知看官們覺得小模特兒們中,誰最上相、誰最敬業呢?不嫌棄的,明年也要再來喔。最好是呼朋引伴,而且時間一到就乖乖上工,不要遲到,讓慣老闆等太久。
背景音樂是莫札特最著名作品之一:第五號 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K.219第一樂章。當時19歲的他,於1775年12月在薩爾茨堡完成的,距今200多年。拉琴的是我的甥女(謝謝嘍!)。
【作者簡介】
作者熱愛生命,喜歡大自然;他住在都市,卻想種一座森林。透過一系列自家陽台攝影,他編著了世界上第一本聚焦於陽台生物的雜誌《陽台觀察者報告》。目前人生的志向是推廣陽台綠化,讓台灣的都市蛻變成森林都市。他們說,如果把花園和各種植物帶回城市,動物們也將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