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9/0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112年青年壯遊臺灣-Day7】: 台南安平-雲手麥面

聾聽合作會擦出什麼火花?

其實品嚐看看雲手麥面就能明白!

↓店家人很好還借我們制服,穿上阿泰設計的大方簡潔俐落的制服似乎還有幾分架子呢!

↓ 一桌家常好菜,平凡簡單卻踏實美味。

↓ 豆比最愛的麻醬麵和滷味!鹹而不膩、簡單但不平凡。

說實在的,一個對手語一竅不通的聽人,碰上一個將手語作為母語使用的聾人,因緣際會相遇、相識、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甚至一同創業,聽人從不會手語到能夠翻譯聾人的話語;聾人從不信任到完全接納,只有緣分能說明這種巧妙了吧!

 然而,感情再好,有著不太一樣的思維的兩人,一同共事仍少不了爭吵。

 「你們會吵架嗎?」

 「歐,很常啊!」

↑ 阿新認真滷製滷味的模樣,認真的男人最帥!

聽人阿新毫不猶豫直接回答,這句話根本像舌頭塗了潤滑油一般,直接溜出。

意見不合在創業夥伴之間是難免有的事,但是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吵架絕不在對方朋友前吵,一定會顧及對方的面子,夥伴的尊嚴這比任何事都來得重要。

最有趣的是,聾人老闆阿泰下巴留著一小撮鬍子,看起來就很潮(?)一位之下才知道原來過去他也曾開過兩間酒吧呢!(原來兩位都很能喝(?))

看到他們,讓豆比也不禁想到我跟小猴阿哈哈,有聲跟無聲的世界仍然可以因為手語相連啊!也可以用手語、用眼神、用表情、用肢體聊天、吵架、鬥嘴啊! 

這世界本來就是如此多元有趣呀。

 #聽人聾人的思維差異

「聾人的思考會比較簡單一點。」

聽人阿新這麼說到,當他在講述他們會吵架的原因時。

 ↓ 阿泰聾老闆曾經學過設計,這是他精心設計的手語圖

豆比其實有同感,其實小猴因為從小在聽人的環境長大(都在一般學校受教育,是早期融合教育的「受惠者」,為什麼用「」表示?代表當時沒有完善配套措施的「融合教育」只是一昧地將身心障礙學生丟入一般學生的環境,毫無考量他們每個人的性格和障礙程度來給予適度的需求,苦了不少人,小猴是其中一位犧牲者。),她的思維和表達其實已經相當「聽人」了,但偶爾我們合作的過程中,豆比仍會感覺到她的「聾性」

—表達比較直接、思考比較單純(但也可能跟個性有關)。

↓ 聰明的阿泰設計的小白板,解決結帳時需要的溝通問題。

我們的不同也給了我們微妙微俏的互補關係:

當豆比有點思慮過多時,膽怯向外請教時,她的單純反而會推我一把,她會很積極地向外求助,又或者抱著「直接試試看,失敗不會怎麼樣」的心態行動。

有時候想太多、猶豫太久只會有不必要的焦慮擔憂。

小猴總是帶著孩子般的好奇和單純勇敢探索這世界。

#人少了一種感官, #世界更單純

其實人真的很有趣,當五官少了一種,人的思維和表達都會更單純和更直接明瞭,此時豆比其實想到台灣的一位盲聾人-劉育伶。她打從娘胎出生後便聽不到也看不到,對於世界的理解是透過嗅覺和觸覺和感受。

但由於對外資訊吸收的受限,她的世界相對簡單,例如:原本她想要談戀愛、結婚生子,但知道一個朋友慘痛失戀的經驗後,毅然決然一輩子單身。

因為一個單一資訊的吸收,她會馬上有根深蒂固的特定觀念,但她仍能用僅有的感官感受世界的溫暖與美好,難以想像,但這世界本就充滿形形色色的過人生的方式。

 #創業的辛苦為何物?

問到創業的辛苦時,阿泰與阿新想到的只有「溝通」的困難而已。

這個溝通可以包含起初阿新對於手語的不熟悉,也可以包含阿泰與聽人客人的語言差異。

但創業就是如此:

遇到一個問題,就解決一個問題。如果聾人阿泰無法與聽人溝通,他自己創造出一個小白板,上面還很精確寫上各個品項&價位,讓他能夠清楚結算客人的消費金額。

另外,在中場休息時,隨意聊天才聊到原來他們選的點位雖然挺好的,因座落在安平老街旁,人潮算多,然而房子是鐵皮屋,光是前置作業的木頭貼片就花了七萬多,在台南的炎熱夏日中,即使冷氣開到15度仍只能微微感受到涼意,酷暑的熱氣逼人。

但對他們來說並不算創業之苦。

 #台灣第1001個故事的用心

跟阿新與阿泰訪問的過程中,豆比留意到電視上播放的關於雲手麥面的採訪,節目剛好是「台灣第1001個故事」。

阿新說那個節目是完全無償找上他們並幫他們宣傳

—也太有愛了吧!

不僅如此,最讓豆比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用詞相當精準到位。別於一般電視節目會稱呼「聾啞人士」、「瘖啞人」、「聽障者」、「聽損者」。

前兩者其實有歧視的意味,且聾不等於啞,啞不等於聾 ;「瘖啞人」應該是從出生及自幼就同時無法聽到聲音和無法說話。但是聾人或是聽障人士雖然聽力功能有受損,但是並不代表他們的聲帶功能等也有受損的情形;後兩者比較中立,但仍要看當事人主觀感受而使用。

他們是使用「聽人」與「聾人」

這個細節其實道出他們的細心之處,不夠尊重或在乎或同理,是不可能這樣子稱呼聾人族群的。

 ↓ 阿新突然拿出這件背心,穿上去就氣勢十足!

詞彙的選擇很重要,用對了,代表你對特定族群的文化認同 ; 用錯了,沒關係,表示這樣的教育是需要持續推進,許多社會大眾用錯詞彙不是出於惡意,而是出於不理解。

 當我們願意耐心、心平氣和地給予教育,而被教育者也願意敞開心房認識,並使用讓對方舒服的詞彙稱呼,也達到一種基本尊重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