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不舉教懺戒第五(菩薩戒四十八輕之五)

不舉教懺戒第五(菩薩戒四十八輕之五)
《佛說梵網經講錄》慧僧法師(1905~1982)講。果靖居士校訂
經文:若佛子。見一切眾生犯八戒。五戒。十戒。毀禁。七逆。八難。一切犯戒罪。應教懺悔。而菩薩不教懺悔。同住。同僧利養。而共布薩。一眾說戒。而不舉其罪。不教悔過者。犯輕垢罪。
所謂「八戒」:即是八關齋法,含八戒一齋,八戒是(一)不殺(二)不盜(三)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著花鬘瓔珞及香油塗身(七)不坐高廣大床(八)不歌舞觀妓,及一齋(九)不非時食。「五戒」:是清信優婆塞、優婆夷所受。「十戒」:是十善戒,或沙彌十戒,有時又指此經十重戒。「毀禁」﹕總明犯一切戒,即毀三世諸佛明禁。「七逆」﹕下文將詳。「八難」﹕並非禁戒本身之名,而是犯戒之果報。(一)地獄(二)畜生(三)餓鬼(四)盲聾瘖啞,諸根不具(五)生邪見家,世智辯聰(六)佛前佛後(七)北瞿盧洲(八)無想天。有半句偈,念熟便容易記得八難。偈云:三塗北長壽,前後辯聰根。
三塗,就是地獄、餓鬼、畜生;北,北瞿盧洲;長壽,就是無想天;前後,就是佛前佛後;辯聰,就是生邪見家,世智辯聰;根,就是盲聾瘖啞,諸根不具。
所謂「一切犯戒罪」:若大若小,若重若輕,若因若果,皆教懺悔。或是大乘戒,或是小乘戒;或是犯十重戒,或是犯四十八輕戒;無論他是犯戒因,或是已經犯戒了(果),皆應當教他懺悔。
至於「教懺悔」:以見聞疑三根舉事,令改往修來,捨過遷善。或是見到,或是聽到,或是疑惑這個人犯戒;有見、聞、疑這三根,才可以舉事。目的是為了幫助他,教他改以往的過錯,修將來的善根;捨去過錯,遷上善道。
梵語「懺」摩,KSAMAYATI,此云請忍、請恕之意;請你要安忍,請你要恕過。即表除於往昔罪愆。「悔」是此方之語,義稱惡作。謂追責前來所作是惡,決志改途易轍。即表修於來善。追責以前所作是惡,決志改過。即表示修於將來諸善。「懺悔」合起來,是改往修來之義。
而「同住同利」:是共食味。「布薩說戒」:是共法味。布薩就是誦戒,這叫做布薩。若僧團中有犯戒者,理應如法舉罪。若故意不舉不教者,犯戒。
具緣:此是遮業。四緣成罪。
(一) 有罪。
(二) 有罪想:知道對方有罪,有這個思想。
(三) 不教心。
(四) 默然同住。不教悔是一罪。同食味復一罪。同法味又一罪。隨事各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Sir George 救急先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