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微雜談:寫在芭比影片完成之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隨著民主思想的開放,對於多元文化的包容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的趨勢,而由於體制上的不完善,以及環境教育的長期影響,少數群體因為權益受損或遭受歧視而發起抗爭的運動,在世界各地也早就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了。而在網路爆炸的現在,更有各種政治正確的運動在發生。

但也因為資訊傳播速度非常的快,潮流的變化速度幾乎快到跟不上,所以就會有很多根本不知道這個運動是在幹嘛,但反正很多人都說這是對的事情,所以為了避免被排擠,我也必須跟著搖旗吶喊的跟風狀況發生。加上各種偏激份子的荒謬言論,導致原本良好的立意卻越走越歪,進而引發劇烈的反彈,而這種狀況在如今已經是一種異常的常態了。

在我觀察思考以及跟朋友討論的過程中發現,這種極端情境的產生,似乎是源自於多數的人們對於「錯誤/邪惡」的厭惡跟害怕,所以對「正確/正義」就會有某種強烈的渴望,特別是在資訊爆炸的網路世代,可能是為了彰顯自己,可能是為了吸引關注,可能是害怕落伍…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總是會習慣去跟隨「正確/正義」的一方,並希望自己能儘快跟上大部隊。

而這種害怕跟不上的焦慮、不安、恐慌,加上各種生活跟工作上的雜事,也就會促使我們放棄思考。於是,跟風就成為了一種生活態度,當然也就導致我們很容易被所謂的「主流」或是「同溫層」拉著跑,甚至於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最終從單純的「跟風」變成「盲從」。

所以我才會覺得芭比這部電影的三個荒謬情境,完全反應了現實世界的某種真實狀況,因為有很多群體就真的是極端到只能容許一種道德價值存在。

而網上在探討關於芭比最後去婦產科的疑問,其實也反應了我們需要一個正確答案跟定義的心理,這部分就跟奧本海默在秘密聽證會上所面臨的狀況很像(芭比海默不只是迷因)

這讓我想起了蘇珊桑塔格在《反對闡釋/反詮釋》中提到的:

「真正的藝術能使我們感到緊張不安,通過把藝術作品削減為作品的內容,然後對內容予以闡釋,人們就馴服了藝術作品,闡釋使藝術變得可被控制,變得順從。」

「闡釋是智力對藝術,也是對世界的報復。」

把藝術替換成人也是一樣的,人性的複雜和矛盾讓我們感到緊張不安,所以我們就會想去找出一個既簡單又可以快速理解的標準答案,但其實很多事情本來就不會有標準答案,而且每個人因為自己價值觀的不同,對於答案的標準自然也會有所不同,我們都不喜歡別人用自以為是的想法去揣測跟定義我們,但我們卻也都習慣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去臆測他人行為。

比起去追求主流或同溫層的「正確/正義」,或許我們更該學會去尊重每個個體的「正確/正義」。

視聽語言/編劇結構/編導創作 電影/動畫/影集/戲劇 一個喜歡探索故事的編導實習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1月13日到7月7日,歷經了半年的時間,霹靂玄蒙紀終於畫下句點,這部打破霹靂以往偶像至上的風格形式,主打人性衝突的作品,雖然有著各種令人驚喜的亮點,也造就了許多足以載入史冊的名場面,但同時也存在著不少明顯可見的致命缺點。
從1月13日到7月7日,歷經了半年的時間,霹靂玄蒙紀終於畫下句點,這部打破霹靂以往偶像至上的風格形式,主打人性衝突的作品,雖然有著各種令人驚喜的亮點,也造就了許多足以載入史冊的名場面,但同時也存在著不少明顯可見的致命缺點。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芭比》透過所有人的童年玩具——芭比娃娃,藉以反映當代社會對於女性審美的專制與物化,不僅僅是在批判父權體制,推崇女性主義,更巧妙地利用Barbieland與真實世界間性別權力的相互角力與傾軋,描繪「身而為人」的存在危機。
因為很喜歡導演/編劇Greta Gerwig的前兩部作品《淑女鳥》和《她們》,再加上《芭比》在歐美的試映反應都非常好,讓我帶著很高的期待去看電影。所謂「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第一次看完《芭比》的當下,並沒有覺得有如各大影片所說的那樣「不得了的好看」,而且甚至覺得台詞好滿、節奏太快,想說的議題一直丟出
現在讓我們在《芭比》上映前一天,回頭看看這部電影的一支正式預告,可以說,它已經在那時我們還搞不懂導演葛莉塔潔薇要怎麼處理這部電影時,就已經嚴重爆雷。這部預告傳遞一個訊息:「如果你喜歡芭比,你會喜歡這部電影;如果你討厭芭比,那你也不能錯過這部電影」。 你知道嗎?這句話完全沒說錯。HOW?!
《芭比》透過所有人的童年玩具——芭比娃娃,藉以反映當代社會對於女性審美的專制與物化,不僅僅是在批判父權體制,推崇女性主義,更巧妙地利用Barbieland與真實世界間性別權力的相互角力與傾軋,描繪「身而為人」的存在危機。
因為很喜歡導演/編劇Greta Gerwig的前兩部作品《淑女鳥》和《她們》,再加上《芭比》在歐美的試映反應都非常好,讓我帶著很高的期待去看電影。所謂「期待越高,失望越大」,第一次看完《芭比》的當下,並沒有覺得有如各大影片所說的那樣「不得了的好看」,而且甚至覺得台詞好滿、節奏太快,想說的議題一直丟出
現在讓我們在《芭比》上映前一天,回頭看看這部電影的一支正式預告,可以說,它已經在那時我們還搞不懂導演葛莉塔潔薇要怎麼處理這部電影時,就已經嚴重爆雷。這部預告傳遞一個訊息:「如果你喜歡芭比,你會喜歡這部電影;如果你討厭芭比,那你也不能錯過這部電影」。 你知道嗎?這句話完全沒說錯。HOW?!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正向思考成為主流,打破框架亦是各位現代獨立女性之必需。蛤?你不同意《芭比》?蛤?你說Metoo運動已白熱化至女人使用「有毒的」陽剛氣質?!你是不是為父權說話? 女性主義崛起,健身網紅變成「正能量」的化身 :我們要愛自己,認識自己,相信自己本來就值得,相信自己是最美好的存在。
Thumbnail
《芭比》和《可憐的世界》透過電影敘事,探討了性別觀念和男女角色在父權社會下的困境,以及女性主義對性別框架的質問和解構。 本文從電影中的角色與情節,揭露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Thumbnail
  ...這個可憐既像是貝拉的處境,但當看見貝拉跳脫限制的自由能量展現,以另一種幽默與反諷的角度,看待這種權勢的侵入與不自在的同時,可憐的難道不是那些被教條與恐懼束縛卻不自知的人們?   究竟可憐的東西要定調為喜劇又或者是悲劇,或許隨人的視角不同。不過,自古喜劇總是經由悲劇堆疊而來的一種昇華。
Thumbnail
《芭比》將聚焦在兩性議題與自我定位之世代焦慮上,以粉色喜劇包裝諷刺意味十足的黑色幽默。電影中以實景打造的夢幻粉色芭比樂園以及其完美還原童年的細節設計令人津津樂道,不過故事敘事方式與點題方式卻較為淺薄,也些許淪為說教電影,難以使人產生共鳴。
Thumbnail
在《芭比》熱潮稍微退卻之際,這部電影仍值得深度探討。雖然外界對其女性主義的標籤可能使部分觀眾望而卻步,但其在性別議題上的深刻反思,使人們能共享共鳴。不僅強調女性的力量,還透過肯尼角色展現了男性在當代社會中的掙扎。電影最終以現實世界的回歸收束,真正反映出平權的複雜性與努力。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當代生活中,偽意義對人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尋求最佳商品時,人們常常需要面對兩派聲音的幹擾,這也反映出現代設計中對美感和功能性的平衡。此外,政治運作中的黑箱操作和表面上的民主也令人疑惑,使人難以擺脫偽意義的迷惘。在網絡媒體的影響下,人們追逐潮流,很難擺脫現代社會的牽制。
Thumbnail
正向思考成為主流,打破框架亦是各位現代獨立女性之必需。蛤?你不同意《芭比》?蛤?你說Metoo運動已白熱化至女人使用「有毒的」陽剛氣質?!你是不是為父權說話? 女性主義崛起,健身網紅變成「正能量」的化身 :我們要愛自己,認識自己,相信自己本來就值得,相信自己是最美好的存在。
Thumbnail
《芭比》和《可憐的世界》透過電影敘事,探討了性別觀念和男女角色在父權社會下的困境,以及女性主義對性別框架的質問和解構。 本文從電影中的角色與情節,揭露為什麼我們每個人都該成為女性主義者。
Thumbnail
  ...這個可憐既像是貝拉的處境,但當看見貝拉跳脫限制的自由能量展現,以另一種幽默與反諷的角度,看待這種權勢的侵入與不自在的同時,可憐的難道不是那些被教條與恐懼束縛卻不自知的人們?   究竟可憐的東西要定調為喜劇又或者是悲劇,或許隨人的視角不同。不過,自古喜劇總是經由悲劇堆疊而來的一種昇華。
Thumbnail
《芭比》將聚焦在兩性議題與自我定位之世代焦慮上,以粉色喜劇包裝諷刺意味十足的黑色幽默。電影中以實景打造的夢幻粉色芭比樂園以及其完美還原童年的細節設計令人津津樂道,不過故事敘事方式與點題方式卻較為淺薄,也些許淪為說教電影,難以使人產生共鳴。
Thumbnail
在《芭比》熱潮稍微退卻之際,這部電影仍值得深度探討。雖然外界對其女性主義的標籤可能使部分觀眾望而卻步,但其在性別議題上的深刻反思,使人們能共享共鳴。不僅強調女性的力量,還透過肯尼角色展現了男性在當代社會中的掙扎。電影最終以現實世界的回歸收束,真正反映出平權的複雜性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