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29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身分的迷失與追尋:關於安部公房的小說<沙丘之女>與<燃盡的地圖>

在日本作家中,安部公房(1924~1993)可能是日本味最淡的一位,這或許是他與絕大部分日本作家迥異的生活經驗有關。

安部出生於東京,隔年就隨父親遷居到中國東北奉天,當時的滿州國。因此他的童年、青少年幾乎都在滿州度過,事實上安部幾乎可以稱為是「滿生」,滿州之於安部,可能才是更像故鄉的地方。安部直到高中時期才回到日本東京就讀,期間曾因結核病休學又回到奉天休養。到了1943年安部考上東京帝大醫學科系,當時已是二戰末期,日本敗象已露,但卻也是「大東亞共榮圈」的民族情緒最高張之時,不過他對「大東亞共榮圈」極度反感,因此他偽造病歷逃離兵役,因此暫時辦理休學回到奉天。沒多久戰爭結束了。在奉天的安部,遇上了一個歷史舞台布景快速轉換的年代。首先滿州國消失,然後來蘇聯佔領軍到來並把安部一家人趕出了原本奉天的住所,他的階級在一夜間錯置、反轉,世界顛倒過來。隨後國民黨接收東北,沒多久八路軍又趕跑了國民黨。政權、政策像走馬燈般快速過場。在此期間安部的父親過世,等待引揚的安部與家人顛沛流離、惶惑不安,直到1946年終於回到日本。

成長於殖民地的特殊情境下的安部,在歷史快轉的年代經歷了大日本帝國的崩解,長期的異鄉人經歷,以及終戰時瞬間面對價值體系的崩解,這些特殊經歷無疑給安部造成巨大的衝擊,也因此,對於身分的迷失與焦慮追尋成了他的小說一個不斷出現的主題。而長期生活於他鄉,安部遠離了日本內地的教育體系,可能也因此疏離了日本文學的傳統美學體系,使得他的作品很不「日本」。他的小說美學大致上是西方的、現代主義的,每每論及這位作家,許多人給他的評論是日本的卡夫卡,「前衛、晦澀、深奧和抽象概念的構思」似乎就是他的作品的特色。<沙丘之女>與<燃盡的地圖>這兩部他知名的長篇小說可為代表。

<沙丘之女>的開端這樣寫,「八月的某一天,一個男人失蹤了。」一個失蹤的男人,也就是小說的男主角,然而接下來的整部小說,始終沒有提及這個男人的姓名。事實上<沙丘之女>中所有的角色幾乎都沒有姓名。失蹤的男人是一位酷愛製作昆蟲標本的男教師,他來到一座荒蕪海邊漁村的沙丘,希望能在這裡發現新品種的日本虎甲昆蟲,這樣他就可以以自己的名字為這新品種的虎甲來命名。不過他卻沒料到自己會像一隻昆蟲誤入捕蟲網般,遭到村民的誘騙。他沿著繩梯垂降進入當地一座沙坑的底部,沙坑底有一座傾頹的草屋,住著一個女人。他以為只在這裡待一夜;隔天,發現繩梯撤除,他自此被困在這沙坑的底部。被迫在此和這位無名女子日復一日重複著挖沙鏟沙的工作。他不甘於自己被囚禁,千方百計想要逃出沙坑、逃出生天,不過幾次行動都以狼狽失敗告終。最後,他終於得到能夠成功脫逃的機會。不過他卻在一種不明所以的心態下,放棄逃離沙丘的機會。他似乎已安於坑底的生活,看著自己架設的、命名為「希望」的儲水裝置,「他伸手浸到桶子的水裡面,這才忍住了沒讓自己哭出聲來。水很冷,凍得刺骨,他就這樣蹲著,動也不動。」。因為「不必趕著逃走,現在,握在他手中的來回票是空白的,去處和歸處,全都隨他自由填寫」。

姓名意味了身分。而書中這些沒有姓名的他者,在這個荒蕪、無名之地卻兀自努力上演著一幕幕荒謬戲劇。而他們的荒謬劇更像只是一齣大戲的背景,模糊而沒有面貌,一群被異化了的人。姓名的消失,彷彿意味了身分的抹除。諷刺的是,男人的姓名在小說結尾終於出現,然而卻是出現在法院的失蹤人公示催告和失蹤宣告聲請判決書中,而這些官方文件卻是宣告了他的身分在人間的消失。男人終究沒有離開這座沙丘。

<燃盡的地圖>則是安部另一本以失蹤為主題的小說。<沙丘之女>的背景是在一片荒蕪的、封閉的沙丘上。<燃盡的地圖>的場域則是在人間的都市裡,一個「被封閉的無垠空間,決不會迷失的迷宮,所有的區域都被編上相同的門牌號碼。」在這裡「你只能依循自己的地圖。」

<燃盡的地圖>有一個推理、偵探小說的外殼,故事描寫「他」失蹤了,不知去向,他的妻子委託徵信社的員工「我」協尋,不過妻子無法提供太多線索,只有一張相片和一個火柴盒,這就像是一份留了太多空白的地圖,無法按圖索驥,只能先想法填滿空白。隨著調查的進行,「我」發現妻子的神祕弟弟似乎也在尋找失蹤人,總是和「我」在特定場所裡不期而遇,也許妻子的弟弟才是失蹤案的真正委託人,接著事件逐漸失控。首先妻子的弟弟在一次街頭鬥毆中遭人殺害,然後是失蹤人「他」的公司下屬自殺。「我」也覺得自己似乎被人跟蹤。「我」開始覺得自己並不是在追尋「他」的蹤跡,而是追尋自己的蹤跡。這是一個「荒唐可笑的捉迷藏,不存在的人互相尋找對方」。於是「我」彷若丟失了、燃毀了地圖般逐漸迷失在這個迷宮般的城市,最後意識到自己其實也是失蹤者。丟失了自己的「我」和「他」逐漸成為一體。我們都在這個世界迷失了身分。

<沙丘之女>發表於1962年,<燃盡的地圖>則在1967年。上世紀的60年代。彼時,戰爭早已經過去了十餘年,原本崩毀的世界,看著似乎已然復原,人間生活重新恢復色彩。不過這是個被分成兩半的世界,隱隱暗伏著總要將世界撕裂的力量。如果明天或後天,這個世界就要被毀滅了,今日之「我」的存在,會有何意義?上世紀的60年代即是如斯,泛著苦悶無出路的焦慮。幾乎是一種時代的氛圍,人們想在重重迷霧中,找到光的所在。安部的小說某種程度而言是反射了那個時代的氛圍。同時也反映了小說家不尋常的成長經驗,對於自身身分的自我辯證。關於安部的小說,一如卡夫卡的作品,由於寓意複雜,總有許多不同的解讀。不同的人總會看見不一樣的風景,也許這就是他的小說的一種魅力或特色,或也可說是對於讀者的心智折磨吧。

書名:<沙丘之女>、<燃盡的地圖>

作者:安部公房

出版社:聯經出版(股)公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