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素帖-2.普賢菩薩問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圓覺經之普賢菩薩發問】

 

(世尊前段回答文殊師利菩薩的發問,談到一切如幻,大行普賢菩薩因此對幻境中的修行產生迷惑)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之中立刻從座位起身,俯首至佛足,然後順時針繞佛三圈,直身而跪,雙手交叉於胸前合掌,問佛說:無比慈悲的世尊啊!期待您能為前參加法會的各位菩薩,也為末法時代一切修習大乘佛法的眾生們,讓大家認識這個圓覺清淨境界是怎麼修行的。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

云何複說修行如幻?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請問世尊:

如果眾生他們知道一切如幻的道理,包括他們自己的身心應該也是虛幻的,令人想不通的是,怎麼還能靠這虛幻的身心去解除虛幻,來達成修行呢,靠譜嗎?

此外,如果各種虛幻消失,那用來修行的心應該也沒了,沒有心,又靠什麼來修行呢?

「修行如幻」又是什麼樣的說法?

最後,如果有些眾生原本就不修行,一直處於幻化的生死輪迴裡,從來也感受不到如幻的境界,那怎麼讓他們的妄想心解脫呢?

希望您能為末法時代的一切眾生考慮,看有什麼取巧的方法或權宜之計,可以循序漸進的修習,讓眾生們永遠脫離各種虛幻。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普賢把這些話說完之後,行五體俯地的大禮,這樣重覆了三次,最終,世尊才開始解答。

這時世尊告訴普賢菩薩:問得很好!先生們,很慶幸你們能為菩薩們和末法時代的眾生們修習「如幻三昧」(在一切如幻的情況下止息雜念,回到不動的境界),並探索權宜而循序漸進的方法,讓眾生們得以脫離各種虛幻,你們現在仔細聽著,這就為你們解說。

這時普賢菩薩高興的承受指教,各與會大眾靜默的聆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

眾生幻心,還依幻滅。

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

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先生們,一切眾生的種種幻化,都暫存在於完全覺悟且不可思議的自性(佛性)面前,就像空中花從虛空中出現,就算幻化的花消失了,原本的虛空自性並不受影響。

眾生的幻心,還是可以用幻化的方式來消滅(以幻修幻)。

所有幻化都消失了,虛空自性(覺心)仍然會不為所動的在那裡。

因為虛幻,相對出現了「覺」的概念,這也是一種衍生的幻。

如果有人說自己覺悟了,那還是沒有脫離幻化,如果說自己沒有覺悟,當然也沒有脫離幻化。所以真正的幻滅是「不動」,也就是只剩下原本虛空自性的狀態。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遠離為幻亦複遠離,離遠離幻亦複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

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先生們,一切菩薩和末法時代的眾生,應該要遠離一切幻化的虛妄境界,由於有堅持遠離幻化的決心,首先也要遠離「如幻的心」;接著,要瞭解「遠離如幻的心」這個動作也是幻化的,所以要再遠離「遠離如幻的心」;而「遠離遠離如幻的心」這個動作仍然是幻化的,所以要再遠離「遠離遠離如幻的心」,如此不斷地層層遠離遠離遠離遠離遠離遠離遠離…,一直到沒有什麼可以再遠離的,也就去除了各種幻化。

以鑽木取火為例,兩個如幻的木頭彼此做為因子,互相磨擦,鑽出火之後,最終如幻的木頭燒完了,彼此都消失了,以幻修幻也是這個道理。

如幻的木頭雖然最終消失,但不應該理解為「斷滅」。

(所謂斷滅相,是認為如果「有」或「無」都不存在,非有非無,那做什麼都沒有意義,當下擺爛即可。其實,儘管非有非無,並非什麼都不存在,不動的虛空自性仍然存在)

先生們,知覺到幻化的那一刻就開始遠離幻化了,只不過還要繼續層層遠離,這沒有什麼取巧的方法或權宜之計,遠離幻化那一刻又是另一個覺悟和遠離的開始,也沒有什麼步驟。

一切菩薩和末法時代的眾生按照上述來修行,如此才能永遠脫離各種幻相。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這時釋迦牟尼覺者又用連句的偈言把上述的含義重點說明一下:

普賢你應該知道,一切眾生們,遠從不知何時開始就因為幻化而看不清真相,但這些幻化畢竟也是從原本完整覺悟的自性面前產生。

就像虛空中的花,是依附在虛空之中而產生的幻相,就算這空中花消失了,虛空仍然在那裡一動也不動。

幻相是因為知覺而發現,幻相消失,知覺也就圓滿,這是虛空自性不動的道理。

如果是菩薩們和末法時代的眾生,應該時常遠離幻化,而且要不斷遠離直到全部遠離。

以幻修幻就像以木取火,木頭燒完了,火也滅了,而覺悟之法,則並沒有什麼步驟或取巧的權宜之計。

 

avatar-img
2會員
168內容數
這是自己和自己對話的週記。取名雙塔,有兩層含意,一是指父母,一是指南北兩座工廠,在兩座人生的塔裡,處處都是道場,我希望記錄下來,做為紀念以及終生精進的資糧。這個過程,不乏庸俗與分別心,但願分別過後,實為不二。 雙塔(上)的主軸在於雙親、兩岸與兩廠。而雙塔(下)是從新冠疫情開始,是身與心的探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
Thumbnail
禪定的重點? *菩薩摩訶薩當安住深忍法中。 云何菩薩摩訶薩能安住深忍。 童子。菩薩摩訶薩應當如實觀一切法猶如幻化 如夢如野馬如響如光影如水中月如虛空性。 體性空寂猶如幻 是空亦復非生滅 體性空寂猶如幻 若能安住是法中 謂無眾生無壽命 猶如泡沫及炎電 諸法亦如水中月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教義,強調菩薩應於後末世安住四法,以慈悲之心說法,並且避免與世俗及邪道近親,以保護自身及信仰的純淨。透過文殊師利的問答,文本清晰闡明菩薩的行處和親近處,引導修行者於滅後時期如何恪守信仰,並持續修習佛法。這些教誨對當代信徒實為重要指引。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導讀: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承上,佛陀略說法要,菩薩行者應遠離四相,通達「人我無」,以行菩薩乘,而後隨說即泯,實無有法,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
Thumbnail
禪定的重點? *菩薩摩訶薩當安住深忍法中。 云何菩薩摩訶薩能安住深忍。 童子。菩薩摩訶薩應當如實觀一切法猶如幻化 如夢如野馬如響如光影如水中月如虛空性。 體性空寂猶如幻 是空亦復非生滅 體性空寂猶如幻 若能安住是法中 謂無眾生無壽命 猶如泡沫及炎電 諸法亦如水中月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教義,強調菩薩應於後末世安住四法,以慈悲之心說法,並且避免與世俗及邪道近親,以保護自身及信仰的純淨。透過文殊師利的問答,文本清晰闡明菩薩的行處和親近處,引導修行者於滅後時期如何恪守信仰,並持續修習佛法。這些教誨對當代信徒實為重要指引。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
Thumbnail
※經文: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 ※導讀: 【何以故?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承上,佛陀略說法要,菩薩行者應遠離四相,通達「人我無」,以行菩薩乘,而後隨說即泯,實無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