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還沒30歲,當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我被搖醒,感到一陣搖晃,是地震,我房間內擺在牆邊的導演椅也倒下了,而且都停電了,我頓時起了雞皮疙瘩,7月29日台北才大停電,晩上漆黑的街頭給人末日的景象氛圍,現在又來了一個大地震,不知住在板橋的女友有沒有怎麼樣?趕快打電話給她,還好,電話還撥的通,但話筒的另一端傳來害怕的聲音說著:「剛才地震好大,好可怕。冷氣機的插頭都冒出了火花,然後就停電了,後來一陣搖晃,房子似乎感覺會崩塌,外頭也有玻璃醉碎裂的聲音,好像書櫃倒了,我躲在梳妝枱桌子下面不敢出來⋯⋯」,我連忙安撫女友「人沒事就好」,後來我打開了用電池運作的收音機,調到警察廣播電台,各地不斷地回報災情⋯。我不敢想像外面的景象,台灣已遭遇了百年大震,後世稱做「921大地震」或「集集大地震」。
時隔近24年的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歷歷在目,這才明瞭了什麼是「記憶猶新」。現在,時序也進入了9月,24年前,有些人還未出生呢,有些人還在孩提時代,但對於一個臨床心理師來說,「921地震」是我們的專業從諮商室往外擴散的起點,我們從921時摸索著如何在災難發生後,進入受災地區為社區工作,所以我將貼兩篇長論文,以連載方式,讓有興趣的讀者能夠瞭解當時我們所看見的景況。在後來的年代,有發展出災難介入的「心理急救技巧」(psychological first aid),可以和此技巧相互參酌參考運用。
第一篇的論文為「經歷921-災民安置所的心理復健經驗」,會以上、中、下三部份貼文,這篇論文曾在「應用心理研究」刊登發表過,也曾經榮獲「九十年度臨床心理師優秀論文獎」最佳論文,不過網路上已找不到相關資料,我只好貼出授獎照片和獎牌來証明了。授獎單位是台灣臨床心理學會前身,當時稱為「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這也是他們第一次舉辦這樣的獎項;我要貼的第二篇長論文為「九二一震災後災民及現場救災人員主體性意義世界的探索」,題目很硬,沒辦法,因為是學術論文,但除了方法論之外,還蠻好讀的,這篇論文從未發表過,此次是首度刊出。完成於第一篇論文後申請的,那時還有中部辦公室,是向其申請的論文研究。完成論文後,因為懶,所以交了成果報告並未向外發表,這是用訪談救災人員和受災者寫成的,論文有若干發現,比如說在受災者的心理經歷「災難時刻-安身於世的暴轉」、「親人罹難-安生於世的破壞」、「『震憾之後』-- 生活領域的重新回穩」、「『災難』-對受災者的意涵」,而在災難現場救災人員則在他們身上可以見得到「救人使命感」、「問題解決者 – 在不確定危險現場中進行確定的救援行動」及「弟兄情誼」這些主題。
時至今日.仍能提供第一手的災難現場經驗及其心理演化過程,作為災難心理救援的參考。
在今年(2023)年9月,貼此兩論文,希望可以平時培養災難意識,以及人們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並以誌這段緣份。文章將於一周內發佈,請拭目以待。
追蹤「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FB粉絲專頁,可不定時收到「今日文章」及podcast預告
收聽「穗波心理師談情說愛」podcast(專門談愛的podcast)
點擊「家庭Q&A-愛情、親情的心理師相談」免費提問